清晨七点半,李坤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停车场陆续亮起的车灯。初秋的晨光斜照在“xx电力设计院”的烫金大字上,把他鬓角新生的白发染成淡金色。
他习惯早到半小时。这半小时里,他不是新能源部的副主任,只是个在窗前喝茶看报的普通人。
“李主任,您的咖啡。”新提拔的项目组长赵磊把杯子轻轻放在他桌上。
李坤转身时已换上平日的严肃表情:“大同那个风电场的可行性报告,今天能出来初稿吗?”
“已经在做最后校验,下午三点前肯定能交。”赵磊的声音平静自信,听不出太多情绪。
李坤点点头,目送这个他三个月前力排众议提拔的年轻人离开。赵磊走路时背挺得很直,步伐稳健——那是知道自己价值的人才有的姿态。
办公桌上,摆着昨天人力资源部转来的邮件打印件:赵磊提交了离职申请,某外资新能源企业以两倍薪资挖他。
“公平交易。”李坤低声自语,把打印件塞进抽屉最底层。
部门例会如常进行。李坤布置完工作后,特意多说了几句:“我们新能源部是设计院最年轻的部门,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在这里,能力就是唯一的通行证。”
他说得诚恳,台下反应却微妙。老张低头转笔——他是跟了李坤八年的老人;小王眼神飘向窗外——他是李坤从别的部门要来的;赵磊认真记录,但嘴角有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
李坤突然觉得疲惫。这些他精心挑选、培养的人,此刻在他眼中变成了一本本打开的书,每页都写满了未被言明的交易。
“散会。”
人走光了,李坤还坐在会议室里。墙上的电子钟显示着日期:2025年11月16日。他想起2015年的今天,新能源部刚成立,他是光杆主任,带着三个兵在临时借用的办公室里画图到深夜。那时他们相信,自己在为中国的清洁能源未来奋斗。
现在办公室宽敞明亮,团队扩大到四十多人,项目金额从百万级跃升到亿级。可有些东西,似乎留在了那间堆满图纸的临时办公室里。
“主任,您没事吧?”老张探头进来。
“没事。坐。”
老张关上门,熟练地泡茶:“赵磊真要走了?”
“嗯。更好的机会,没理由拦着。”
茶水注入茶杯的声音在安静中格外清晰。
“当年您带我过来时说过,”老张放下茶壶,“新能源是未来的方向,咱们要一起做点事。”
“我记得。”李坤摩挲着温热的茶杯,“你现在觉得呢?”
老张笑了:“事是做成了,人却越来越看不懂了。”
下午两点五十分,赵磊准时把报告送到李坤桌上。厚度可观,装订整齐。
“做得很好。”李坤翻看内容后真心实意地说。
“应该的。”赵磊停顿一下,“李主任,关于我的离职申请...”
“我批了。”李坤从抽屉里拿出早已签好的意见表,“按流程,你还需工作两周完成交接。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
赵磊明显愣了一下,准备好的说辞没了用武之地:“没...谢谢主任理解。”
“不理解又能怎样?”李坤微笑,“强留的人才不是人才,是隐患。”
这话让赵磊脸上掠过一丝尴尬。
李坤起身,从文件柜里取出一个盒子:“送你个礼物。”
盒子里是套精装版《风电场设计规范大全》,市面上已绝版。赵磊找这套书很久了。
“这...”
“你上次在技术研讨会上提到需要参考旧版规范,我托朋友在国家图书馆复印的。”李坤说,“知识不会背叛人,带走吧。”
赵磊抱着盒子,第一次在这个自信的年轻人脸上看到了类似感动的表情。但他很快恢复了专业姿态:“谢谢主任,我会做好交接。”
门关上后,李坤站回窗前。他知道,一本书改变不了什么。赵磊还是会走,就像三年前的小刘,一年前的孙工。他们都曾是他“秉公办事、任人唯贤”提拔起来的人,也都在他最需要他们时,为更好的前途离开了。
手机震动,是院长:“李主任,北京有个重要项目,需要赵磊这样的风电专家参与,但他马上要离职了。你看...”
“我亲自带队去。”李坤说,“新能源部。”
这话说给院长听,也说给自己听。
傍晚,李坤罕见地准时下班。经过大办公室时,听见几个年轻人在聊天:
“赵组长真厉害,说走就走。”
“能力强就是任性啊。”
“听说李主任当年破格提拔他时,很多人不服呢...”
声音在他出现时戛然而止。
设计院老楼走廊的墙上挂满历年项目照片。李坤在一张泛黄的照片前驻足——那是他刚工作时参与的第一个大型水电站项目,照片里年轻的他站在最边上,笑容灿烂。
“李工,还不走?”门卫老陈路过。
“看看老照片。”李坤指指那张合影,“时间过得真快。”
老陈眯眼看了看:“是啊,那会儿您多年轻。现在头发都白了不少。”
两人默默看了会儿照片。老陈突然说:“我在这看了二十年大门,人来人往见多了。有的人走了,过几年又回来了;有的人一直留着,像您。”
“为什么留下?”李坤好奇地问。
老陈笑了:“这得问您自己啊,李主任。”
回家路上,李坤绕道去了城市边缘的观景台。从这里可以看见他们部门设计的第一个风电场——二十四个白色风机立在远山上,叶片在晚风中缓缓转动。
当年为了这个项目,他们踏遍了那座山的每个角落,与当地农民喝酒聊天,了解地形地貌、风俗禁忌。赵磊没参与那个项目,他来时,部门已步入正轨,接的都是大项目,流程规范,分工明确。
也许问题就出在这里,李坤想。现在的年轻人进入的是已经成型的事业部,他们为职业发展而来,不为理想。
手机响了,是女儿的视频通话。
“爸爸,你今天回家吃饭吗?”七岁的小脸挤满屏幕。
“已经在路上了。想要什么?爸爸给你买。”
“不用啦,你快点回来就好。妈妈做了你爱吃的糖醋排骨!”
挂了电话,李坤最后看了一眼远处的风机。夕阳给白色叶片镀上金边,它们不知疲倦地转动着,把风的能量转化为电,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也许他太纠结于“谁感恩谁”的问题了。就像这些风机,它们转动不是为了得到感谢,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
周一早晨,李坤提前到办公室。桌上放着赵磊整理的交接清单,条理清晰,无可挑剔。
他召集全部人员开会。
“两件事。”李坤开门见山,“第一,赵组长离职在即,感谢他这些年的贡献;第二,北京的项目由我亲自带队,老张做副手,小王负责技术模块。”
他清晰地分配任务,每个人都被安排了合适的位置。没有解释,没有煽情,只有专业和效率。
会后,老张留下来:“主任,北京这个项目,其实不用您亲自...”
“我想去。”李坤打断他,“顺便,叫上部门里那几个应届生,让他们跟着学习。”
“他们经验不足。”
“谁不是从不足开始的?”李坤说,“你,我,赵磊,都一样。”
老张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赵磊离职那天,来办公室办最后的手续。李坤正和团队讨论北京项目的技术细节,一屋子人围着白板,上面画满了示意图。
“李主任,我来还门卡和工牌。”赵磊站在门口说。
李坤从讨论中抬头:“好,祝你前程似锦。”
简单的告别,没有任何拖泥带水。
赵磊转身要走,又停住,回头说:“主任,那套书...谢谢。”
李坤只是点点头,继续转向白板:“刚才说到风机基座的地质适应性问题...”
赵磊最终离开了。李坤没有目送他走,他忙着在白板上写写画画,身边围着那些选择留下的人。
窗外的风吹动梧桐树叶,沙沙作响,像极了风电场里叶片切割空气的声音。李坤突然明白,他不需要任何人的感恩——他在这里,不是为了收集谢意,而是像风机一样,把职业人生的风,转化为前进的能量。
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