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露,设计院大楼前的空地上已聚集了三五成群的人。平日里被电脑屏幕照得脸色发白的工程师们,今天换上了鲜艳的t恤和运动装,像一群飞出笼子的彩雀。
“老王,你这防晒帽够专业的啊!”变电站设计组的李工拍着王总的肩膀打趣道。
王总推了推他那宽檐渔夫帽,一本正经地说:“你们年轻人不懂,我这把年纪,晒黑了可不容易白回来。”
大巴车前,综合部的年轻人正忙着往车上搬运食材和器材。线路室的张工一如既往地发挥他的专业特长,用尼龙绳将烧烤架、冷藏箱等大件物品以某种精妙的力学结构固定在推车上。
“看看,这就是职业病。”土建室的刘姐笑着摇头,“搬个东西都要计算受力分布。”
八点整,大巴准时出发,载着四十多位电力设计院的员工驶向郊外的农家乐。车厢里,平日里讨论图纸、方案的工程师们,此刻正热烈争论着烧烤是该先烤鸡翅还是先烤玉米。
---
农家乐坐落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碧绿的草地像一块柔软的地毯,几棵老槐树投下斑驳的阴影。远处的山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泥土的清新气息。
“这地方选得好啊!”总工程师老陈深吸一口气,“比办公室的空调风舒服多了。”
综合部的小张得意地笑了:“那是,我考察了三个地方才定下这里的。关键是——”她故意顿了顿,引来大家的注意,“这里的电路布局相当规范,完全符合安全标准!”
众人哄笑起来。在电力设计院工作的人,到哪都改不了职业病。
分工自然形成: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负责搬运重物和生火,女同事们摆放食材和调料,几位老师傅则背着手在场地里转悠,不时对农家乐的配电箱指指点点。
“老李,你看他们这个漏电保护装置装得是不是有点高?”
“还行吧,就是线缆走得不怎么美观。”
---
生火组遇到了麻烦。号称“野外生存专家”的系统室小王,对着那堆木炭折腾了半小时,只制造了大量浓烟,不见半点火星。
“你这专家水分不小啊。”输电室的赵工打趣道。
小王抹了抹被熏黑的脸:“理论上是没问题的,肯定是这炭有问题!”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一直沉默寡言的电气室高工走了过来。他仔细观察了炭堆的结构,调整了几块木炭的位置,又捡来几根干树枝,以某种精确的交叉方式插入炭堆中。
“火源需要足够的氧气流动空间,就像电路需要足够的截面积一样。”高工边说边点燃树枝,“设计不合理,能量就无法有效传递。”
奇迹般地,火苗迅速窜起,很快就把木炭烧得通红。
“看见没?这就是专业!”王总竖起大拇指,“咱们设计院的人,生火都要讲科学原理。”
---
烧烤正式开始,各种食材在烤架上滋滋作响。平日里埋首图纸的工程师们,此刻手持烤叉,俨然一副大厨派头。
变电室的林工从包里掏出一套自制的调料组合,瓶瓶罐罐上还贴着标签:“这是根据黄金分割比例调配的香料,保证口感层次分明。”
“得,又一个走火入魔的。”大家笑作一团。
土建组的几位女同事别出心裁,把玉米、香肠、青椒等食材用竹签串成了“输电塔”的形状,引来一片叫好声。
“这创意可以申请专利了!”王总掏出手机连拍数张,“周一拿到宣传部去,咱们设计院的烧烤都有行业特色。”
河边,几个年轻人正比赛打水漂。结构室的小张捡起一片扁石,手腕轻轻一抖,石子在水面上跳跃了七八下才沉入水中。
“看见没?这就是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完美结合!”他得意地推了推眼镜。
“得了吧,你就是蒙的!”众人不服,纷纷捡石试手。
---
午餐后,大家围坐在树荫下玩起了游戏。平日里严肃认真的工程师们,在“你画我猜”游戏中露出了天真的一面。
“输电线路!”“变电站!”“绝缘子!”一个个专业术语成了游戏关键词,外行人绝对看不懂那些抽象的画作和默契的猜测。
王总趁机站起来,清了清嗓子:“各位同事,借着今天这个机会,我说两句。”
大家安静下来。
“我知道,为了赶‘西电东送’那个项目的图纸,大家已经连续加了一个月的班。变电站组的同事上周更是熬了三个通宵。”王总顿了顿,“感谢大家的付出,也感谢家属们的理解支持。”
掌声在草地上响起。
“我们电力设计工作,就像今天的烧烤生火,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对每一个细节精心设计。我们的图纸上每一条线,每一个符号,将来都会变成真实的电站、铁塔和线路,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和动力。”
王总举起饮料杯:“来,为我们这个优秀的团队干杯!”
“干杯!”欢呼声惊起了树上的鸟儿。
---
午后阳光正好,有人靠在树边打盹,有人沿着河边散步,还有人围坐在一起打牌聊天。
线路室的老周和几个年轻人分享着他三十年前参与第一个大型输电项目的故事。
“那时候条件艰苦啊,我们带着经纬仪爬野山,手绘图纸,晚上就住在老乡家里。现在好了,有无人机航拍,有三维设计,效率提高太多了。”
年轻人听得入神,这些故事如同行业的编年史,记录着电力设计发展的点点滴滴。
“不过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老周望着波光粼粼的河面,“我们对每一个数据负责,对每一张图纸精益求精的精神,永远不会变。”
---
夕阳西下,团建活动接近尾声。大家开始收拾场地,严格按照垃圾分类要求将垃圾装入不同颜色的袋子。
“看看,连扔垃圾都要分门别类,咱们这职业病是没治了。”有人自嘲道。
回程的大巴上,疲惫而满足的人们安静了许多。有人翻看手机里的照片,有人靠在椅背上小憩,还有人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出神。
王总拍了拍手:“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鉴于大家这段时间的辛苦,院长特批,下周一二调休两天!”
车厢里爆发出欢呼声。
“还有,下个月的‘智能电网新技术论坛’,院里决定让年轻同志多去学习学习,名额增加一倍。”
又是一阵掌声。
---
大巴车驶回市区,窗外已是华灯初上。点点灯火如同散落人间的星辰,而其中不少电站、线路,正是出自这个团队的设计。
“看,那是我们去年完工的220千伏变电站。”有人指着远处一片亮光的区域自豪地说。
回到设计院门口,大家互相道别,各自走向回家的路。明天,他们又将回到办公室,面对电脑屏幕上的图纸和数据,继续为国家的电力建设默默奉献。
但今天的欢乐时光,如同蓄电池般为他们注满了新的能量。那些在草地上燃起的烟火,不仅烤熟了食物,也温暖了这群电力设计者平日里紧绷的心灵。
夜空下,城市灯火通明,如同大地上闪烁的星河。而在这些光亮的背后,是无数像他们一样的电力人,用智慧和汗水,编织着这张照亮黑夜的网。
老周最后一个下车,他回头望了望设计大楼,对身边的年轻人说:“周一见了。咱们那套施工图,还得再优化优化。”
年轻人点点头,眼睛里闪着光:“放心吧周工,我已经有新思路了。”
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如同输电塔般坚定而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