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伟推开家门时,已是凌晨两点十五分。
客厅里只亮着一盏昏黄的落地灯,妻子王晓慧蜷在沙发上睡着了,电视里还无声地播放着午夜剧集。她手边放着半杯冷透的茶,眉头即使在睡梦中也没完全舒展。
他轻手轻脚地放下行李,想去卧室给她拿条毯子,地板却在这时不合时宜地吱呀一声。
“回来了?”王晓慧惊醒,揉了揉眼睛,声音里没有惊喜,只有疲惫。
“嗯,临县那条220千伏线路抢修,原本说好昨天完工,又遇上大雪封山。”张立伟解释着,习惯性地走到厨房,想烧壶热水,却发现水壶的位置变了。
“不用忙了,我不渴。”王晓慧坐直身子,捋了捋头发,“吃过了吗?”
“在工地吃过了。”他回答,两人陷入一阵熟悉的沉默。
这是张立伟这个月第四次深夜归家。作为输电线检修班班长,这样的生活他已过了十二年。
第二天清晨,张立伟被手机铃声吵醒——是班长打来的。挂了电话,他看向身旁,王晓慧早已起床。窗外,七岁的女儿小雨正独自在院子里跳绳。
“西边山区又有线路覆冰故障,我得马上出发。”张立伟一边收拾工具一边对厨房里的王晓慧说。
王晓慧没回头,只是“嗯”了一声,继续煎着鸡蛋。
“可能要去三四天。”
“知道了。”
张立伟走到厨房门口:“这次结束后,我尽量休个年假,带你们去...”
“去吧,别让同事等。”王晓慧打断他,终于转过身,递过一个饭盒,“路上吃。”
那一刻,张立伟看到她眼中有话,却终究没说。
山区里的抢修持续了五天。铁塔上的冰凌如刀剑般垂挂,张立伟和同事们冒着刺骨寒风,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夜晚住在临时工棚,他给家里打电话,总是无法接通。
最后一天,故障即将排除,张立伟站在三十米高的铁塔上,眺望远处的县城。万家灯火如星,却没有一盏属于他。他突然想起,今天是女儿的家长会。
回到家时,迎接他的是女儿冷漠的背影和妻子红肿的双眼。
“小雨发烧三天了,我一个人带她去医院打针。”王晓慧平静地说,声音里没有责备,却比任何责备都让张立伟难受。
“我不知道...”
“你怎么会知道呢?电话打不通,微信没人回。”
那天夜里,他们进行了结婚以来最冷静也最绝望的谈话。
“立伟,我不是不支持你工作,可这种日子我过不下去了。”王晓慧的声音很轻,“小雨上周作文写《我的爸爸》,她说‘我的爸爸住在手机里’。老师打电话问我是不是单亲家庭。”
张立伟沉默地听着。
“我算了算,去年你在家的日子,加起来不到六十天。今年更少。”
“这份工作总得有人做。”他试图解释,却发现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
“我明白,电力供应关系到千家万户。可我们的家呢?”王晓慧看着他,“上次我们一起给小雨过生日是什么时候,你还记得吗?”
张立伟答不上来。他想起白天在铁塔上看到的万家灯火,突然觉得讽刺——他守护着千万人的光明,却让自己的家陷入黑暗。
第二天,张立伟请了半天假,送小雨上学。
“爸爸,你今天真的能来接我吗?”在校门口,小雨不确定地问。
“一定。”张立伟蹲下保证。
然而上午十点,他接到紧急通知:一场突发山火威胁着主干线路,需要立即支援。
张立伟站在学校门口,看着女儿期待的小脸,第一次对工作产生了犹豫。最终,他还是打电话请邻居帮忙接孩子。
山火现场,浓烟滚滚。张立伟和同事们奋战在一线,确保线路安全。火势控制住后,他累得几乎站不稳,却迫不及待地开车往回赶。
到家时已是深夜,小雨却还没睡。
“爸爸骗人。”她只说了一句,就跑进了自己房间,锁上了门。
张立伟站在女儿房门外,手抬起又放下。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立伟陷入了深深的思想斗争。他热爱自己的工作,每一次抢修成功后那种“点亮黑暗”的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但他也无法忽视家庭的裂痕。
转折点在一个雨夜到来。
张立伟难得在家吃晚饭,电话又响了——35千伏线路遭雷击,需要紧急抢修。
“一定要你去吗?”王晓慧问,声音里带着最后一丝希望。
“我是班长,最熟悉那段线路。”张立伟边说边穿外套。
王晓慧没再说话,只是转身开始收拾碗筷。
那次抢修持续到凌晨。回家路上,张立伟想着如何道歉、如何补偿,甚至开始规划真正的假期。
但家里空无一人。
桌上放着一封信和一份签好字的离婚协议。
“立伟,我带着小雨先回我妈家住一段时间。这些年,我一直在等你,等你有时间陪陪我们,等你见证孩子的成长。现在我明白了,你选择的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我和小雨,需要的是另一种生活。”
信很短,张立伟却看了很久。
第二天,他向单位请了年假,驱车赶往岳母家。见到小雨的那一刻,他几乎认不出自己的女儿——短短两个月,她长高了不少,看他的眼神像看陌生人。
“给我一次机会,我会改变。”张立伟对王晓慧说。
“这样的话,你说过很多次了。”
那天晚上,张立伟独自住在附近小旅馆,翻看手机里的照片。最早的一张是结婚初期,他和晓慧在油菜花田里的合影,两人笑得那么灿烂。往后翻,小雨出生、第一次走路、上幼儿园...他的身影在这些重要时刻中越来越少出现。
最后一张全家福,还是三年前拍的。
凌晨三点,他做出决定。
天一亮,他给王晓慧发了短信:“我尊重你的选择,但请给我三个月时间。这三个月,我会每天证明我的改变。”
回城后,张立伟递交了辞职报告。
领导震惊不已:“立伟,你是我们最得力的班长,马上就要提干了,不再考虑考虑?”
“十二年,我对得起这份工作。现在,我想对得起我的家庭。”
交接工作的一个月里,张立伟带着新班长熟悉每条线路、每个站点。最后一次登上铁塔,他抚摸着冰冷的钢铁支架,心中百感交集。这些年来,这些铁塔就像他的第二个家,如今却要告别。
离职后,张立伟开始全力备考公务员。白天送完小雨上学,他就去图书馆;晚上等家人睡了,他继续挑灯夜读。电力专业的他,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一无所知,只能从头学起。
第一次模拟考试,他的行测只得了48分。
“没关系,慢慢来。”王晓慧说,虽然还没搬回家住,但态度明显缓和。
转变不易。习惯了野外作业的张扬,如今要静坐读书;习惯了指挥抢修的大嗓门,如今要细声辅导孩子作业。有一次,小雨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他讲解得过于专业复杂,把孩子说哭了。那一刻,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
但他没有放弃。第二次模考,他得了62分;第三次,71分...
考试前一天晚上,张立伟紧张得睡不着。凌晨时分,他收到王晓慧的短信:“明天正常发挥就好,无论结果如何,我和小雨都为你骄傲。”
那一刻,这个在五十米高空作业都面不改色的汉子,眼眶湿润了。
笔试、面试、体检、政审...半年后,张立伟收到了录取通知——他被分配到当地能源局,负责电力设施保护与公共安全宣传。
报到第一天,他穿上熨烫平整的白衬衫,小雨围着他转圈:“爸爸真帅!”
王晓慧看着他,眼中是许久未见的笑意。
新工作朝九晚五,偶尔有应急加班,但大多能提前安排。张立伟第一次参加家长会,第一次带家人度过完整的周末,第一次为妻子庆祝生日...
一个月后的傍晚,张立伟正陪小雨下棋,手机突然响起——是能源局值班室电话,说郊区发生外力破坏事件,导致线路故障,需要他立即去现场协调。
他下意识地站起来,又犹豫地看向女儿。
小雨却懂事地说:“爸爸你去吧,这局棋我们下次再下。”
王晓慧已经拿出他的外套:“早点回来。”
现场处理完毕已是深夜,张立伟回到家,发现客厅灯还亮着,桌上留着饭菜。
“小雨非要等你回来,刚睡着。”王晓慧从沙发上站起来,“我去热饭。”
那一刻,张立伟明白,他找到了新的平衡。
周末,能源局组织电力设施保护宣传进社区活动,张立伟带着家人一起参加。站在展板前,他向居民讲解电力安全知识,小雨骄傲地向小伙伴介绍:“这是我爸爸,他保护我们的电!”
活动间隙,一位老人走过来:“张工,真是你啊!我还记得去年你在暴雨里抢修我们村的线路,浑身湿透了都不肯下来休息。”
张立伟愣了一下,认出是远郊村的村民:“李大爷?您怎么在这?”
“儿子接我来城里住了。”老人握着他的手,“没想到在这遇到你,谢谢你啊,那天要不是你们及时抢修,我老伴的呼吸机就用不了了。”
老人走后,王晓慧轻声说:“其实,我一直为你骄傲。”
张立伟望着妻子,第一次感到两种生活如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傍晚回家路上,小雨一手牵着爸爸,一手牵着妈妈,蹦蹦跳跳:“今天我们同学都说爸爸讲得真好!”
夕阳把三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紧紧相连。
张立伟知道,他再也无需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痛苦抉择。他的归途,终于通向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