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部土建科的总是在每周五下午召开,这个时间点巧妙得令人沮丧——需要背负着会议精神度过整个周末。
赵科长站在投影幕布前,眉头紧锁。他身后幻灯片上“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几个红字,在会议室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目。
“上周,城西110千伏变电站工程出了桩基偏移事故。”赵科长声音低沉,每个字都像从牙缝里挤出来,“七根工程桩偏离设计位置最大达到四十厘米,直接经济损失八十万,工期延误至少一个月。”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吸气声。林晓芸坐在后排靠窗的位置,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笔。作为科室里最年轻的设计师,她入职刚满一年,还没遇到过如此严重的事故。
“原因已经查明了。”赵科长切换幻灯片,上面显示着杂乱的设计图纸和现场照片对比,“设计图纸与现场勘查数据严重不符,设计师闭门造车,现场按图施工,结果就是——”他提高了音量,“钻头直接打到了原有地下管线上,差点引发更大事故。”
林晓芸感到后背一阵发凉。她认识负责那个项目的设计师张工——一个总是笑眯眯、即将退休的老工程师。此刻张工坐在会议室角落,头埋得很低,花白的头发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凌乱。
“即日起,所有设计项目的工程量计算,误差不得超过百分之十。”赵科长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设计组几个人身上,“超过这个界限的,按超出比例扣发季度奖金,严重者年终考评降级。”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空调运转的嗡嗡声。
林晓芸悄悄环顾四周。前排几位资深工程师面无表情,中年的王工甚至微微闭着眼睛,不知是在沉思还是打盹;与她同期入职的李健则低头刷着手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晓芸。”赵科长突然点名,“你手头在做的开发区变电站项目,工程量计算完成多少了?”
林晓芸猝不及防,慌乱地站起身:“初步计算已经完成,正在复核阶段。”
“很好。”赵科长点点头,“这个项目就作为新规的第一个试点。下周一把复核后的工程量清单交给我。”
散会后,林晓芸抱着笔记本匆匆往外走,在门口被赵科长拦下。
“晓芸,别太紧张。”赵科长的语气比会上温和许多,“新规不是为了为难大家,而是血的教训太深刻。张工还有半年退休,这次事故我们内部处理,不追究他个人责任,但他自己递了辞职信。”
林晓芸默默点头。她明白科长的用意——用新人树立规矩,阻力会小很多。
“开发区变电站是市里重点工程,工期紧,标准高。你虽然是主力设计,有困难多请教老王他们。”赵科长说完便转身离开。
回到工位,林晓芸打开电脑中的工程量计算文件。开发区110千伏变电站项目已经进行了两个月,她负责土建部分的全部设计。这个位于新兴产业园区的变电站,建成后将为周边数十家高科技企业供电,容不得半点闪失。
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仿佛在跳动。她深知,土建工程量的计算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学问题。
“怎么,被赵头吓到了?”一个声音从旁边隔断传来。李健探过头,脸上带着惯有的戏谑表情。
林晓芸苦笑一下:“有点压力。工程量误差不超过百分之十,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
“嘿,别太当真。”李健压低声音,“你以为那些老家伙真会按这个标准来?赵头也就是会上说说,过几个月就忘了。”
林晓芸不置可否。她了解李健——聪明但圆滑,总能找到省事的办法。
周末,林晓芸加班复核工程量。她首先从混凝土用量开始检查。按照设计,变电站主体结构需要采用c40混凝土,她原本计算的用量是1850立方米。
“奇怪...”林晓芸对比着结构图和计算书,发现柱子的数量与图纸标注不符。仔细检查后,她倒吸一口冷气——她在计算时漏掉了设备间的四根结构柱!
重新计算后,混凝土用量增加了近一百立方米。仅此一项,初始计算的误差就超过了5%。
林晓芸背后冒出冷汗。如果不是科长的新规,这种疏漏很可能就带到施工阶段,导致混凝土供应不足,延误工期。
周一早晨,林晓芸顶着黑眼圈走进办公室。周末两天,她复核出三处较大误差:除了混凝土用量,还有钢筋长度计算错误和地面铺装面积漏算。
“早啊,这么拼命?”李健端着咖啡悠闲地走过来,“听说你周末都来加班了?没必要这么认真吧。”
林晓芸勉强笑笑,没有回答。九点整,她拿着复核后的工程量清单走进科长办公室。
“误差多少?”赵科长直接问道。
“混凝土用量误差百分之五点三,钢筋用量百分之七点一,土方量百分之九点八...”林晓芸汇报着,声音里带着愧疚,“赵科长,我最初的计算太粗糙了。”
出乎意料,赵科长脸上竟露出一丝微笑:“能找出自己的错误就是进步。按照新规,你的误差都在百分之十以内,不需要处罚。重要的是,你现在明白了工程量计算的严谨性有多关键。”
回到工位,林晓芸心情复杂。她通过了考核,却更加忐忑——那些看似微小的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建筑物和巨额投资。
随后的几周,科室气氛悄然变化。原本轻松的设计组,经常为一个小数点争论不休。老工程师们最初抵触,但在赵科长的坚持下,也逐渐接受了更严格的计算标准。
然而,一个月后的项目评审会上,矛盾还是爆发了。
“工期来不及!”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拍着桌子,“你们设计院的计算太死板,这么复杂的基坑支护,工程量计算就要两周,我们现场还干不干活了?”
林晓芸坐在会议室一侧,看着赵科长从容应对:
“正是因为基坑支护复杂,才需要精确计算。之前 rushed through 的项目,哪个不是后期变更不断,反而拖得更久?”
“但你们的设计师连临时设施的工程量都算得那么细,有必要吗?”
“有必要。”赵科长斩钉截铁,“临时设施质量不过关导致的事故,我们见得还少吗?”
会议不欢而散。林晓芸明白,精确计算意味着设计阶段耗时更长,前期压力更大,但对整个项目质量和成本控制有利。
六月,雨季提前到来。开发区变电站项目刚完成土方开挖,就遭遇连续强降雨。由于林晓芸精确计算了排水系统和临时防护的工程量,工地虽然积水,却没有出现滑坡或坍塌。
相反,同期施工的另一个项目却因支护不足发生基坑局部坍塌,所幸无人员伤亡。
事故分析会上,林晓芸惊讶地发现,那个项目的设计师正是李健。
“我以为临时支护不用算得太精确...”李健站在台上,面色苍白,“以往都是按经验估算...”
赵科长没有在会上严厉批评李健,但季度奖金发放时,李健的设计组被扣发了百分之二十。
盛夏时节,开发区变电站主体结构完工。项目不仅按计划推进,而且因为设计阶段工程量计算精确,材料采购和施工安排都异常顺利,甚至节省了部分预算。
季度总结会上,赵科长特意表扬了林晓芸:“...正是因为晓芸同志对工程量严格把关,开发区项目避免了至少三次设计变更,节省成本约百分之五。”
掌声中,林晓芸却没有太多喜悦。她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
散会后,赵科长留下她:“总公决定,下个月起在全公司推广我们的工程量控制方法。你愿意参与标准制定吗?”
林晓芸愣了一下:“我经验还不够...”
“正是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赵科长意味深长地说,“老员工有经验,但往往固守成规;你有理论知识,又经历了这次转变,最懂得如何平衡质量与效率。”
当晚,林晓芸加班整理工程量计算指南。窗外,开发区的灯火次第亮起,其中就有她参与设计的变电站输送的电力。
手机响起,是李健。
“晓芸,还在办公室?一起吃饭吗?”
餐厅里,李健一改往日的轻松,神情严肃。
“我打算调去市场部了。”他搅拌着咖啡,“想了很久,可能我不适合做设计——太拘束,细节太多。”
林晓芸不知如何回应。
“其实我很佩服你。”李健抬头,“你能沉下心来做那些枯燥的计算,我不行。但你知道吗,公司里有人说你太较真,不懂变通。”
林晓芸微笑:“那你觉得呢?”
“开发区变电站的事让我想通了。”李健呼出一口气,“质量这事,短期看是约束,长期看是保护。只是...”他顿了顿,“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这种约束。”
送别李健后,林晓芸独自走回办公室。夜色中的城市灯火辉煌,每一盏灯背后,都有无数个像她一样的工程师计算过的数字,绘制过的图纸。
她想起赵科长在会上说的话——“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现在她终于理解了这句话的重量。那些看似冰冷的百分比和计算规则,守护的是拔地而起的建筑,是穿梭其中的生命,是万家灯火的安宁。
回到电脑前,她继续编写工程量计算指南。在扉页,她写下:
“每一个数字都是承诺,每一份计算都是责任。”
她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在精确与效率、规范与创新之间,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此刻,她前所未有地清楚自己选择的理由。
窗外,又一座变电站的灯光亮起,如同黑暗中的灯塔,坚定而恒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