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语盯着屏幕上那句“经评估,您的方案仍需进一步完善”,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凝固了。
这是她连续加班的第三周。窗外,城市的灯火渐次熄灭,只有她所在的这栋写字楼依然固执地亮着几盏灯,像是黑夜海洋中孤独的航船。
“还在改方案?”同事李工拎着公文包从她身后经过,“要我说,你也别太较真了。这种投标文件,差不多就行了。”
杨语勉强笑了笑,目送李工离开。办公室彻底安静下来,只剩下空调低沉的嗡鸣和她敲击键盘的声音。她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端起桌上那杯早已凉透的咖啡,一饮而尽。
苦涩的液体滑过喉咙,她不禁想起三年前刚入职时的自己。那时她意气风发,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踏进xx电力设计院国际工程部。导师曾拍着她的肩膀说:“小杨,你这样的年轻人,就是我们部门的未来。”
如今,“未来”两个字却像是一道沉重的枷锁。
凌晨两点,杨语终于保存了文档。她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办公楼,夜风裹挟着初秋的凉意扑面而来。街道空旷而寂静,她的高跟鞋敲击地面,发出清脆的回响,像是为这座城市奏响的孤独夜曲。
回到出租屋,她甚至来不及卸妆就瘫倒在床上。手机屏幕亮起,是母亲发来的消息:“睡了吗?记得按时吃饭。”她鼻子一酸,却没有回复的力气。
第二天的部门会议上,杨语顶着两个黑眼圈展示了修改后的方案。
“这里的数据支撑还不够充分,”副部长指着ppt上的图表,“特别是成本估算这部分,太过理想化了。”
杨语深吸一口气:“这些数据都是我仔细核算过的,参考了我们在东南亚类似项目的实际成本。”
“实际情况会比预想的复杂得多,”副部长摇摇头,“你这样估算太冒险了。”
会议结束后,杨语站在洗手间的镜子前,看着自己苍白的脸。水滴无声地从水龙头滴落,像是时间的眼泪。她忽然想起大学时读过的《城堡》,K永远无法进入那座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城堡。现在的自己,不也正是如此吗?
“你还好吗?”部门主任张伟不知何时出现在她身后。这位四十出头的中年男人以其沉稳和智慧深受同事敬重。
杨语慌忙擦了擦眼角:“没事,就是有点累。”
“你太努力了,”张伟温和地说,“有时候,我们需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手。”
“可是不努力,怎么能把事情做好呢?”
张伟笑了笑:“努力和执着是好事,但过度了就会变成负担。你知道吗,最好的工程师不是那些埋头苦干的人,而是懂得在合适的时候寻求帮助的人。”
这番话在杨语心里掀起了涟漪。
转折发生在一个周后。部门接到紧急任务,需要在48小时内完成一份孟加拉国电力改造项目的技术标书。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副部长直接把任务交给了杨语所在的团队。
“小杨,你负责最复杂的输电线路设计部分,”副部长说,“这是展示你能力的好机会。”
杨语感受到压力的重量,但这次,她决定尝试不同的方法。她没有像往常一样把自己封闭在工位里埋头苦干,而是主动找到了曾经参与过类似项目的李工。
“李工,能请教您一下吗?关于跨河流输电塔基的设计,您有什么建议?”
正收拾东西准备下班的李工愣了一下,随即露出笑容:“来来来,我正好有些资料可以给你参考。”
更让杨语意外的是,当她向团队里的年轻同事小赵求助时,对方不仅热情地分享了之前整理的数据模板,还主动提出帮她处理部分计算工作。
“语姐,你平时帮大家那么多,终于轮到我们帮你了。”小赵笑着说。
那一刻,杨语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所谓的“努力”,实际上是一种固执的孤独。她总认为承担责任就是独自扛起一切,却忘记了团队存在的意义。
深夜的办公室灯火通明,但这次不再是杨语一个人。团队成员各自分工,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键盘声、讨论声、偶尔爆发的笑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与往日截然不同的加班场景。
凌晨四点,最艰难的部分终于完成。杨语站在窗前,看着东方渐渐泛白的天空。城市开始苏醒,早班的公交车驶过空荡的街道,卖早点的摊贩开始生火准备。
“你知道吗,”张主任不知何时来到她身边,递给她一杯热豆浆,“职场上最容易崩溃的,往往是最努力的人。因为他们总把所有的压力都扛在自己肩上,忘记了。”
“我好像开始明白了。”杨语轻声说。
“看看这座城市,”张主任指向窗外,“每一盏灯背后,都是一个团队在支撑。电力系统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最终的技术标书获得了部门一致好评。更让杨语意外的是,在项目总结会上,副部长特别表扬了她的团队协作精神。
“杨语这次不仅高质量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出色的团队领导能力,”副部长的目光中带着赞许,“这比个人能力更加难能可贵。”
散会后,杨语留在会议室整理资料。窗外的阳光斜射进来,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想起自己这些年的挣扎与坚持,那些独自加班的夜晚,那些无人诉说的委屈,忽然明白了什么。
努力从来不是错的,错的是把努力理解为孤军奋战。真正的强大,不是咬着牙承担一切,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手,信任同伴,接纳不完美。
手机响起,是母亲打来的电话。
“妈,”她接通电话,声音出奇地平静,“这个周末我回家吃饭。我想吃你做的红烧肉了。”
挂断电话,杨语收拾好东西,步伐轻快地走出办公室。这一次,她没有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