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部的办公室总是弥漫着一股奇特的气场——那是太阳能板设计图、风力发电数据报表与人类焦虑混合的味道。王胜坐在靠窗的工位上,第无数次抬起头,望向天花板上那排明晃晃的日光灯。
早晨八点半,阳光已经泼洒了整个办公室,但那二十多盏灯依然亮着,仿佛一群不知疲倦的哨兵。
“又忘了。”王胜低声嘟囔,站起身。
椅子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淹没在键盘敲击声中。他走到墙边,啪嗒一声按下开关,半数灯光应声而灭。几秒后,角落里传来不满的嘀咕:“谁把灯关了?我这看图纸呢。”
是赵工,部门里资历最老的设计师,此刻正眯着眼睛,对着一卷铺开的图纸皱眉。
“赵工,外面天亮了,自然光对眼睛更好。”王胜温和地说,走过去帮赵工调整了百叶窗的角度。一束恰到好处的阳光落在图纸上,那些复杂的线路忽然变得清晰起来。
赵工愣了愣,推推眼镜:“哦...好像是亮了些。”
这是王胜调来新能源部的第三个月。作为部门里最年轻的工程师,他对电有着近乎偏执的敏感——这种特质在电力设计院显得既合理又古怪。
他的办公桌抽屉里收藏着各种规格的节能灯泡,手机里装着实时监控办公室能耗的App,甚至能凭声音判断出哪台电脑进入了休眠状态。同事们笑称他为“节电侠”,这外号半是调侃半是无奈。
“王胜,你这随手关灯的习惯,能不能改改?”部门秘书小林端着咖啡经过,“上次院长来视察,一推门发现我们办公室黑乎乎的,还以为没人上班呢。”
“可是当时是中午,阳光正好。”王胜认真地说,“我们不能一边设计新能源项目,一边浪费电啊。”
这话他说了太多次,以至于现在一开口,同事们就能默契地接上下半句。
十点钟的部门会议,李主任带来了新消息:“总部下了硬指标,下半年各部门能耗要降低15%。咱们新能源部,得做个表率。”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窃窃私语。有人提议更换节能设备,有人建议调整空调温度,轮到王胜发言时,他只说了一句:“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最有效——随手关灯,下班关机。”
几个老工程师交换了意味深长的眼神。
散会后,赵工特意走到王胜身边:“年轻人,理念是好的。但你要知道,有些习惯,比省那几度电更难改变。”
王胜不明白这句话的深意,直到他开始了自己的“节电行动”。
起初是温和的提醒——他在每个开关旁贴了可爱的小标签,画着笑脸和“请关灯”的字样。第一周,效果显着,办公室的日间开灯时间减少了70%。
但第二周,标签开始神秘失踪。同时,王胜发现即使阳光明媚,灯也会被人重新打开。
他升级了策略,在部门群里发送每日节电报告:“昨日我部节约用电18.6度,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2千克...”群里一片寂静,无人回应。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一个周二的下午。王胜因为赶制一份风电场的优化方案,加班到晚上九点。当他保存完最后一个文件,准备关机离开时,发现整个办公区依然有十几台电脑处于开机状态,屏幕保护程序闪烁着绚烂的光影。
他一一检查,发现这些电脑整夜都不会自动进入休眠模式——某个被大家尊称为“刘工”的老资格工程师,多年前为了方便远程访问,统一调整了电源设置。
王胜坐回工位,盯着那些闪烁的屏幕,忽然明白了赵工那句话的含义。在电力设计院,有些习惯不仅仅是习惯,它们是地位、特权与舒适区的象征。关掉一盏灯很容易,但要改变人们心中那盏长明不灭的灯,难如登天。
那晚,王胜做了一个梦。梦里他站在一个巨大的风电场中央,无数涡轮缓缓旋转,但它们的电缆全部通向一个散发着热量的办公室,那里灯火通明,电脑全开,吞噬着所有清洁能源。
第二天,他改变了策略。
他不再群发节电数据,而是开始个别交流。帮赵工解决电脑卡顿问题时,他顺便设置了合理的休眠时间;与小林核对项目进度时,他分享了减少屏幕亮度对保护视力的好处。他甚至发现刘工其实对光伏材料的最新研究很感兴趣,便主动整理了相关资料,在讨论间隙委婉提到电子设备待机耗能的问题。
潜移默化中,变化悄然发生。办公室的日光灯在晴天时很少全部亮起,下班后未关的电脑数量逐渐减少。有人开始开玩笑说,新能源部终于“名副其实”了。
但真正的考验在月底来临。
全院能耗报表公布,新能源部仅降低了5%,远未达到15%的目标。李主任面色凝重地召开紧急会议:“如果下个月还是这个数据,我们部门的年终评优就悬了。”
会议室内气氛压抑。有人重新提出购买昂贵节能设备的方案,有人建议减少加班时间来降低能耗——显然这不现实。
王胜深吸一口气,站了起来:“主任,给我三天时间。如果我不能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我自愿负责所有节能设备的调研工作。”
同事们惊讶地看着他。这个平日里只懂得关灯的年轻人,此刻眼中闪烁着不同寻常的光芒。
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王胜变成了一个“电力侦探”。他记录了每台设备的功耗峰值,分析了办公室的采光规律,甚至调查了打印机使用的高峰时段。他发现,部门最大的能耗并非来自照明或电脑,而是那台常年设置为25度恒温的中央空调——为了照顾少数怕冷的同事,整个区域在春秋季也在制冷。
更关键的是,他通过能耗数据交叉分析,发现刘工负责的一个项目组,其工作站配置存在严重能效问题,这些机器单台待机功耗就高达普通电脑的三倍。
第三天早晨,王胜带着一份详尽的报告走进李主任办公室。他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还提出了一个“柔性节电方案”:根据不同区域和工作性质调整温控标准;替换部分高能耗设备;建立部门能耗公示制度,将节约的电费按一定比例用于团队建设。
“最重要的是,”王胜最后说,“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新能源部设计的每一个风电场、每一个光伏项目,都在为世界提供清洁能源。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践行节能理念,那我们的设计再精妙,也缺少了灵魂。”
李主任沉默地翻看完报告,抬头时眼中带着赞许:“知道为什么当初我坚持把你调来新能源部吗?我看中的不只是你的专业成绩,更是你对能源的那种...敬畏之心。”
方案被批准了。执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调整空调温度时,王胜不得不自费购买了几个小型USb风扇和加热垫,满足不同体感需求的同事;更换高能耗设备更是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刘工公开质疑数据的准确性,直到王胜当面演示了功耗测试。
最让王胜意外的是,在一次激烈讨论后,赵工悄悄塞给他一包上好的茶叶:“别灰心,我年轻时也像你一样,想改变世界。后来才发现,改变一个办公室都很难。但你做得对,坚持下去。”
一个月后,全院能耗报表再次公布。新能源部以降低18.7%的成绩位列第一,甚至超过了总部的要求。庆祝会上,李主任特意表扬了王胜的贡献。
但王胜没有太多喜悦,他注意到尽管整体数据漂亮,仍有个别同事的用电习惯没有根本改变。节约用电之于他们,从自发变成了服从。
周五下班前,王胜意外地发现刘工正在逐一检查电脑是否关机。
“明天的风电场勘测,您要一起去吗?”王胜问。
刘工点点头,难得地笑了笑:“听说你设计的那个光伏+风电互补方案很不错。也许...我们可以在设备选型上更注重能效。”
办公室里只剩下王胜一人。夕阳透过窗户,为每张桌子铺上金色的光芒。他环顾四周,确认所有设备都已关闭,然后走到门边,伸手按下灯光开关。
黑暗降临的瞬间,他并未感到不适,因为落日的余晖依然温暖地充盈着空间。这一刻,王胜忽然明白:真正的节能不是让世界陷入黑暗,而是找到那份恰到好处的光明。
他轻轻带上门,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响,如同那些正在改变的习惯,虽然轻微,却坚定地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