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恰巧那个平时爱占小便宜、又跟刘老三有过口角的社员“马小抠”来看咳嗽,咳得脸红脖子粗。凌风“恰好”就用那筐“特制”的枇杷叶,给他配了药。马小抠拿了药,千恩万谢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一个时辰,马小抠就在自家门口,当着不少纳凉的社员面,打起了惊天动地的响嗝,“嗝!嗝!”声传遍半个村子,引得众人围观大笑。马小抠又羞又恼,捂着肚子跑来找凌风:“风……风小子!嗝!你……你那药……嗝!咋回事?”
就在这时,按计划,孙大壮“恰好”路过,见状“惊讶”地拿起马小抠的药罐看了看,又凑近闻了闻,大叫:“哎呀!这药渣颜色不对!有怪味!” 铁柱也立刻“回忆”起来:“对了!昨天下午,我看见刘三叔鬼鬼祟祟在药房门口转悠来着!”
凌风立刻“脸色大变”,当众检查了剩余的“特制”枇杷叶和马小抠的药罐,“发现”了里面掺有“异物”(其实是凌风提前准备好的、颜色与毒粉相似的普通植物粉末,无害)。他痛心疾首地对闻讯赶来的王福满和众社员说:“福满叔,各位乡亲!咱们药房被人下了东西!这是存心要坏了咱们土药房的名声,要害咱们社员啊!”
矛头瞬间直指刘老三!王福满勃然大怒,立刻带人冲到刘老三家。刘老三还在做美梦,被堵在被窝里。孙大壮眼尖,很快就在他家炕席下一个隐秘的缝隙里,摸出了那个包毒药粉(是孙大壮前一天夜里按凌风指示,巧妙放置的)!人赃并获,刘老三面如土色,瘫软在地,在众人愤怒的质问下,不得不承认了自己因嫉妒而投毒陷害的罪行。
王福满当即召开社员大会,宣布将刘老三清除出生产队,送到后山最偏远的养猪场进行劳动改造。凌风这时却站了出来,语气沉痛而“大度”地说:“福满叔,各位乡亲,刘三叔也是一时糊涂,走了歪路。好在发现及时,没造成严重后果。咱们得允许人犯错,也得给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送去养猪场,好好劳动,反省错误,也是条出路。” 这番“高姿态”,既彰显了他的仁厚,又彻底坐实了刘老三的罪行,赢得了社员们更深的敬重,也绝了刘老三日后任何翻身的可能。
第224章 润物无声聚人心 未雨绸缪图长远
清除了刘老三这颗钉子,凌家坉的风气为之一清,就像雨后的天空,格外明朗。社员们干活更有劲头,对凌风和土药房更是打心眼里拥护。但凌风并没有丝毫松懈,他像一只经验丰富的老雁,看得更远。他深知,个人的力量再强,也有极限,要想让土药房和凌家坉真正历经风雨而不倒,必须把个人的本事,变成大家的本事,把偶然的成功,变成必然的制度。
他开始有计划地培养接班人。铁柱是首选,这小子踏实肯干,对自己忠心耿耿。另外,他还看中了两个心灵手巧、认学肯干的年轻姑娘,一个叫春苗,一个叫秋菊。凌风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让他们帮着晒药、捣药,而是开始系统地教他们真东西。怎么通过叶形、气味辨别草药,不同的病该怎么问诊,简单的头疼脑热该用什么方子,他都掰开揉碎了讲。他还弄了个小黑板挂在药房里间,定期组织小课堂,拿实际的病例来分析,让铁柱他们几个轮流上手实践,他在旁边指导。他对铁柱说:“柱子,光会种地不行,往后这农村,既要能扛锄头,也得能拿药杵。多学一样,就多一条路。”
对于药房的管理,他也想得更长远。他弄了个详细的表格,把草药的“种、采、晒、制、用”每个环节都定下规矩,谁负责哪块,清清楚楚。账目更是搞得明明白白,进多少药,出多少方,收了多少钱(或记了多少工分),每笔都记得清清楚楚,每个月都在队部墙上贴出来,让大伙儿看。他还开始尝试着给一些有老毛病的社员建立简单的“健康档案”,记录他们的病情变化和用药效果,说是“往后看病更有数”。这些举措,让土药房的运作越来越规范,社员们觉得更放心了。
对外,凌风也更加注重“人情世故”。每次去公社或县里开会、办事,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开完会就走,会有意无意地跟卫生系统、农业系统的干部、技术员聊聊天,请教些问题,也把凌家坉种草药、办药房的一些不涉及核心的“土办法”经验,看似无意地分享出去。他送的礼,永远是自家产的、用心包装的优质草药或药茶,既不扎眼,又显得真诚实在。久而久之,他在上面那些部门里,留下了“年轻有为、谦虚踏实、不藏私”的好印象。这层关系,平时看不见摸不着,关键时刻却能顶大用。
这年秋天,县里召开“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规模很大,各公社、大队的头头脑脑都参加。凌家坉因为粮食增产显着,土药房又办成了典型,被点名要在会上发言。王福满和凌风都去了。王福满的发言重点讲怎么抓生产、怎么调动社员积极性。轮到凌风发言时,他早有准备,讲的题目是“科学种田与合作医疗相结合,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路径”。他不用讲稿,就拿着几张写满数据的卡片,从凌家坉怎么利用荒坡地种草药说起,讲到草药怎么方便社员看病、给集体增加收入,再讲到这如何体现了“预防为主”、“因地制宜”的方针。他讲得有条有理,数据扎实,例子生动,还时不时引用几句时兴的政策口号,听得台上的领导频频点头,台下的同行们也窃窃私语,露出佩服的神情。
会议结束后,县里一位主管农业的副主任特意留下凌风,勉励了他几句,最后看似随意地提了一句:“小凌啊,好好干。地区可能很快要选一批有实践经验的青年技术骨干,到省农科院短期学习,这是个开阔眼界的好机会。” 这句话,像一颗火种,瞬间在凌风心里点燃了一把火。省农科院!那可是全省农业技术的最高殿堂!如果能去学习,不仅能学到最前沿的知识,还能结识更高层次的人,对凌家坉、对他个人的未来,都将是天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