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区的环形屏幕亮如白昼,冷蓝色的数据流在屏幕上瀑布般流淌,将陈序的身影裹在一片科技感十足的光晕里。海伦娜站在他身侧,白色大褂的袖口依旧挽至小臂,银质腕表的指针指向上午九点零三分 —— 距离陈序提出 “要详尽评估报告” 已过去半小时,她脸上的兴奋渐渐被一种复杂的情绪取代,像是疑惑,又像是对 “猎物突然变聪明” 的欣赏。
“你确定要完整报告?” 海伦娜的指尖悬在屏幕控制键上,灰蓝色的眼睛紧盯着陈序,“常温超导的专项报告已经整理好,包含分子结构模拟、稳定性测试数据,足够支撑第一步研究。另外两个选项的评估…… 涉及太多‘非必要信息’,可能会干扰你的研究专注度。” 她刻意强调 “非必要”,试图引导陈序聚焦常温超导,避开另外两个选项的风险讨论 —— 这既是对研究效率的考量,也是不想让陈序过早触及 “普罗米修斯” 的核心风险预案。
陈序没有回头,目光落在屏幕上滚动的 “常温超导初步数据” 上,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需要完整报告。” 他伸手在屏幕上轻点,将 “潜在应用” 栏的 “医疗设备改造” 标注为红色,“你说过,我的能力能‘创造现实’,但‘现实’不是孤立的 —— 常温超导的稳定性问题解决后,它的应用会牵扯到能源格局、产业分布,甚至地缘政治,这些都需要从另外两个选项的评估里找‘参照风险’。”
他刻意用了 “参照风险” 这个专业术语,既符合他 “理性研究者” 的伪装,也堵死了海伦娜的推脱理由。果然,海伦娜的指尖顿了顿,最终还是按下了 “全量导出” 键:“可以给你,但有两个限制:第一,报告中的‘核心技术参数’已做加密处理,你只能查看‘应用场景’和‘风险推演’;第二,禁止复制或外传,看完后系统会自动销毁缓存。”
“没问题。” 陈序立刻答应,他要的本就不是技术参数,而是 “普罗米修斯” 对风险的真实判断 —— 这些判断,才是他牵制霍兰德与海伦娜的关键砝码。
屏幕瞬间切换,三份独立的评估报告以分屏形式展开,左侧是 “统一场论”,中间是 “基因编辑”,右侧是 “常温超导”,每一份报告都包含 “潜在应用前景” 与 “已知风险” 两栏,内容详尽到令人咋舌,显然是 “普罗米修斯” 多年积累的内部资料。
陈序的目光先落在左侧的 “统一场论” 报告上。“潜在应用” 栏里写着:“1. 新型引力探测仪,可精准定位地下资源(包括锂矿、稀土等战略资源);2. 空间折叠技术雏形,缩短星际航行时间;3. 新型能源采集装置,利用引力波发电。” 而 “已知风险” 则用红色加粗标注:“1. 探测技术若落入单一势力,将引发全球资源争夺升级;2. 空间折叠可能导致局部时空紊乱,尚无应对预案;3. 引力波发电装置若失控,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如地震、海啸)。” 报告末尾还附着一行小字:“2024 年模拟推演显示,统一场论应用后,全球资源冲突概率提升 67%。”
陈序的指尖在 “67%” 上停顿,想起机构预算里 “优先军事转化” 的标注 —— 这份报告印证了他的担忧:统一场论的 “进步” 背后,是更激烈的战争风险,瑞拉尼亚的锂矿争夺,不过是这种风险的缩影。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快速记下 “资源冲突概率 67%”,这行字像一道冰冷的提醒,让他更加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
中间的 “基因编辑” 报告则更令人心惊。“潜在应用” 栏提到 “治愈罕见病”“延长人类寿命”“优化生理机能”,而 “已知风险” 却列出了更具体的危机:“1. 脱靶效应修正后,可能引发‘基因优化’的社会歧视,形成‘基因特权阶层’;2. 寿命延长技术若仅限少数人使用,将加剧贫富差距;3. 人为优化生理机能可能导致基因多样性丧失,降低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报告里还附了一份匿名调查:“若‘完美基因’可购买,83% 的富豪愿意支付千万美元为子女编辑基因,而 79% 的普通民众认为这会‘摧毁平等’。”
陈序的胸口又开始发闷,他想起那个皮肤透明的婴儿,想起林溪的病历 —— 基因编辑的 “善意” 背后,是对 “平等” 的摧毁。他在笔记本上写下 “基因歧视风险 83%”,笔尖用力,划破了纸页,像在划开这种 “伪善” 的面具。
最后,他将目光投向右侧的 “常温超导” 报告。“潜在应用” 栏里,“医疗设备改造” 被放在第一位,后面跟着 “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而 “已知风险” 则相对隐晦:“1. 超导材料的核心原料(如钇、钡)储量有限,可能引发新的资源垄断;2. 智能电网若依赖超导技术,一旦遭受网络攻击,将导致全国性停电;3. 军事领域可能衍生出‘超导电磁炮’‘超导隐形装备’,加剧军备竞赛。” 报告末尾的 “风险等级” 标注为 “中等”,低于统一场论的 “高” 和基因编辑的 “极高”。
即便如此,陈序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关键信息 ——“军事领域衍生装备” 的描述,与霍兰德的 “战略价值” 说辞不谋而合。他在笔记本上圈出这行字,旁边标注:“与霍兰德极地能源站、锂矿探测需求关联”,瞬间理清了霍兰德默许合作的核心动机:他要的不是医疗应用,而是超导技术背后的军事与资源控制权。
“看出什么了?” 海伦娜的声音突然响起,她不知何时走到了陈序身后,目光落在笔记本的标注上,“常温超导的风险是最低的,尤其是医疗应用,几乎没有伦理争议。” 她试图引导陈序忽略军事风险,聚焦 “无害” 的一面。
陈序合上笔记本,转过身,语气带着 “理性分析” 的客观:“风险低不代表没有。” 他指着屏幕上 “超导原料垄断” 的条款,“钇、钡的主要产地在澳大利亚和中国,若机构想独占超导技术,必然会加强对这些原料的控制,这可能引发新的地缘冲突 —— 就像现在的锂矿争夺。” 他刻意提起 “锂矿”,观察海伦娜的反应。
海伦娜的眼神闪烁了一下,没有否认,只是说:“这些是战略部门该考虑的事,你只需要专注技术本身。” 她避开了冲突的核心,却间接承认了风险的存在。
陈序没有再追问,只是点了点头:“我需要一天时间消化这些报告,明天再开始分子结构的研究。” 他知道,此刻不宜过度试探,拿到报告里的风险点,已经达到了目的 —— 这些 “砝码”,足够他在后续的博弈中,既牵制霍兰德的军事野心,也提醒海伦娜 “医疗优先” 的承诺。
离开数据分析区时,陈序的笔记本被他紧紧抱在怀里,里面的标注虽然简单,却像一张无形的网,将 “普罗米修斯” 的风险底牌网罗其中。他摸了摸口袋里的解密器,给叶晴的潜伏者发了一条简短的加密消息:“常温超导存在军事转化风险,霍兰德或觊觎原料控制权,需重点关注机构与澳大利亚的原料合作动向。”
实验室的冷白光透过玻璃门落在他身上,却照不进他眼底的冷静。陈序知道,这些评估报告不是 “定心丸”,而是 “指南针”—— 它让他看清了每个选项的风险边界,也让他明白,所谓 “权衡”,不仅是在三个选项中选一个,更是在 “进步” 与 “灾难” 之间,为自己、为林溪、为那些难民,划出一道不可逾越的安全线。
走廊尽头的电梯门缓缓打开,陈序的脚步坚定而平稳。他的手里握着 “理性” 这枚砝码,心里装着 “责任” 这枚标尺,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用这两枚砝码,在 “普罗米修斯” 与霍兰德的棋局里,走出一步既能推进医疗研究,又能规避灾难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