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总是在人不经意间,便悄然溜走了数年。
曾经需要抱在怀里,在幼儿园门口一步三回头的小女儿李昱,如今也已经扎着利落的马尾辫,背着印有流行卡通图案的书包,成为了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而大女儿张欣,更是褪去了不少稚气,身形抽条,进入了小学五年级的关键时期,言谈间多了几分少女的沉静与思索。
张山律师的名片上的头衔或许又增添了一两个,办公室里的案卷堆积得更高,但他雷打不动的,是每天下午三点,准时出现在学校附近,成为庞大接娃大军中的一员。
那辆陪伴了他多年的家用 SUV,仿佛也成了半个移动的零食铺和临时书房。
下午三点,校门口已然是一派热闹景象。各种小贩摊位前围满了眼巴巴的孩子,空气里混杂着油炸食品的香气和孩子们雀跃的喧闹声。
张山的车刚停稳,没过几分钟,就看到两个熟悉的身影从涌出的人流中精准地找到了目标。
张欣牵着李昱的手,姐姐范儿十足地穿过人群走来。
拉开车门,一股蓬勃的生气瞬间涌入车内。
“爸爸!”
“老爸!”
两种称呼,标志着两个女儿不同的成长阶段。
李昱依旧是那个甜腻腻喊“爸爸”的小棉袄,而张欣不知从何时起,已学着同学的样子,带着点故作成熟的亲昵,改口叫起了“老爸”。
“快上车,外面冷。”
张山笑着招呼,目光习惯性地扫过两个女儿的脸,观察她们今天的情绪状态。
这是他从无数次“作业战役”中总结出的经验——预判情绪,方能百战不殆。
两个小家伙利落地爬上车,熟练地放下书包。
李昱立刻像只小麻雀般开始叽叽喳喳地汇报学校趣事:“爸爸,今天我们体育课玩了老鹰捉小鸡,我跑得可快了!老师都表扬我了!还有还有,美术课我画了一只大恐龙,老师说色彩特别棒!”
“是吗?我们昱昱这么厉害啊!”张山一边发动车子,一边熟练地接话,目光透过后视镜,看到张欣虽然没说话,但嘴角也带着浅浅的笑意,似乎心情不错。
“对了,今天想吃什么?鸡腿?面包?还是那边新开的那家糕点铺的蛋挞?”
张山开始了每日的“甜蜜难题”。
为了给孩子们补充能量,也带着点“犒劳”的意思,他绞尽脑汁,轮换着买鸡腿、三明治、烤肠、手抓饼、各种精致糕点等等。
“我要吃蛋挞!”李昱立刻高举小手。
张欣则想了想,说:“老爸,我想吃那个手抓饼,加鸡蛋和里脊肉的。”
“好嘞!”张山爽快应下,将车靠边,下车去买。
这已经成为父女三人之间一种心照不宣的仪式,是放学路上短暂的快乐插曲。
看着爸爸走向小吃摊的背影,李昱凑到姐姐耳边,小声说:“姐姐,爸爸真好,每天都给我们买好吃的。”
张欣看着窗外父亲略显匆忙却坚定的背影,轻轻“嗯”了一声,眼神里有一种超越了年龄的懂事。
她记得爸爸说过,爸爸小时候,爷爷可没有这么多花样,能吃上个白面馒头就是好的了。
带着食物的香气回到家,短暂的休憩后,真正的“重头戏”才缓缓拉开帷幕。
餐桌再次成为核心阵地。
然而,与几年前那种鸡飞狗跳、血压飙升的场景相比,如今的“辅导作业”环节,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变化,来自于张山和两个女儿共同的、巨大的进步。
张山的进步在于,他修炼出了近乎“佛系”的耐心和更高效的方法。
他不再纠结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不再因为一道题的反复错误而轻易动怒,情绪的稳定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老爸,这道行程问题有点绕,你帮我看看。”
张欣拿着数学卷子过来,语气平静,不再是以前的畏缩和紧张。
张山放下手里的案卷,凑过去看题。那是一道相对复杂的相遇问题。
他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引导她:“你先说说,你理解题目的意思了吗?关键信息是哪些?”
张欣指着题目中的几个数据:“这里,速度,这里,时间……我觉得这里应该是他们共同走完这段路……”
“思路是对的,”
张山肯定道,“那我们试着画个线段图,把过程可视化,会不会更清晰?”
父女俩头碰头,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张山偶尔提示,大部分时间在倾听张欣的思路。
偶尔张欣卡壳,他也不会急着给出答案,而是说:“再想想,换个角度呢?假设甲先出发一段时间会怎样?”
最终,张欣自己找到了解题的关键,兴奋地一拍桌子:“啊!我明白了!原来是这样!”
那种通过自己思考攻克难题的喜悦,远比直接得到答案要强烈得多。
另一边,李昱的作业难度也在增加。但张山对付她,自有一套办法。
“爸爸,‘鼓励’和‘鼓舞’有什么区别呀?”李昱咬着铅笔头问。
张山想了想,没有直接解释抽象概念,而是造句:“比如,你学跳绳老是跳不好,爸爸对你说‘加油,再多试几次,你一定可以!’这就是‘鼓励’。而如果你们班在校运会上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高兴,觉得特别有干劲,这就是‘鼓舞’了人心。明白了吗?”
李昱眨巴着大眼睛,努力理解着。
张山又笑着补充:“就像现在,爸爸在‘鼓励’你认真思考。如果你自己能搞清楚这两个词的区别,那就是对爸爸最好的‘鼓舞’啦!”
李昱被爸爸的话逗笑了,也开始尝试着自己造句,虽然稚嫩,但充满了童趣和独特的观察。
孩子们的进步,更是显而易见。
张欣不再是那个只追求“标准答案”的女孩。
她的作文里,开始出现真正属于她这个年龄的、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情感。
她会写:“父亲的背影,不像朱自清先生笔下那样蹒跚,却像老家门口那座沉默的青山,无论我什么时候回头,他都在那里,车里永远备着我和妹妹爱吃的零食。”
她会因为一道数学题的多种解法而和爸爸讨论半天,逻辑清晰,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那种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欲,被很好地保护和发展了起来。
李昱呢,在爸爸长期“鼓励”而非“斥责”的氛围下,性格开朗,不怕犯错。
遇到不会的题目,她会大声说:“爸爸,这道题我不会,你快来‘鼓励’我一下!”
她敢于天马行空地想象,在爸爸的引导下,逐渐学着将想象力与规范的学习要求相结合。
这天,张欣在做一套有点难度的奥数模拟题,被一道几何题困住了将近半个小时,小脸都皱成了一团。
张山看着,心里也替她着急,但他克制住了上前直接讲解的冲动,只是默默地给她倒了杯水。
终于,张欣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放下了笔,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满足的笑容:
“老爸,我做出来了!虽然花了很久,但每一步都是我自己推出来的!”
张山接过卷子,仔细看了看她的解题过程,方法甚至比他想到的还要巧妙一点。
一股巨大的欣慰和自豪感瞬间涌上心头,比他自己打赢一场官司还要有成就感。
他伸手,用力地揉了揉女儿的头,声音有些哽咽:“好!真好!我就知道我女儿没问题!”
这一刻,所有的绞尽脑汁,所有的耐心等待,都值了。
晚上,辅导完作业,两个孩子都睡下了。张山和孙雪在客厅里,享受着难得的安静。
孙雪看着丈夫,温柔地笑道:“我发现你现在脾气真是好了太多,以前辅导作业,我都在旁边提心吊胆,生怕你下一秒就拍桌子。”
张山感慨地叹了口气:“是啊,都是被这两个小丫头磨出来的。其实想想,我们逼她们那么紧干什么呢?她们在努力,在进步,这就够了。你看欣欣,现在多有主见;昱昱那股不怕输的劲儿,多好。”
他顿了顿,眼中闪烁着睿智而平和的光:“以前总觉得是我在辅导她们作业,现在才发现,是她们在教会我,什么是耐心,什么是等待,什么是一个生命真正的成长规律。我们不是在雕刻她们,而是在给一棵树苗浇水、施肥,陪伴它,看着它按照自己的方式,努力长成它本该成为的样子。”
窗外月色如水,静静地流淌进屋内,笼罩着这对相濡以沫的夫妻,也笼罩着房间里两个安然入睡的、正在努力长大的孩子。
车轮上的晨昏依旧,零食的花样常新,作业的难度升级,但那份流淌在父女之间的爱与理解,那份共同进步的喜悦与满足,却如同陈年老酒,愈发醇厚甘甜。
青山依旧在,而路上的风景,因着同行者的成长,愈发绚烂迷人。这平凡琐碎的人间烟火,便是最动人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