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机房遭遇异常雷击的阴霾尚未完全驱散,受损设备的修复与全面电磁防护加固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一场代号“砺剑-57”的大规模多兵种联合演习,已在北部边境的广袤山地与平原地域拉开帷幕。这次演习不仅是对部队实战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华夏网”初级形态的军事应用——一套试验性战术数据链系统,首次在接近实战环境下的严峻考验。
张彬作为该系统的核心设计者,受邀进入演习导演部,在一个伪装严密的地下指挥所内,与一众神情严肃的将领和参谋人员一同观战。巨大的沙盘上,红蓝两军的部队标识犬牙交错,而旁边新设立的几块电子屏幕上,正实时显示着通过数据链传回的部分战场信息。
演习开始初期,数据链系统展现出了革命性的效能。前沿侦察分队通过加装了数据终端设备,将发现的蓝军装甲集群动向、炮兵阵地位置等信息,以加密数字信号的形式,几乎实时地传回指挥部。屏幕上的敌情态势图随之快速刷新,远比传统的无线电语音报告或骑兵通讯员传递要迅速和精确得多。
一线部队指挥官利用配备的简易终端,能够直接接收到指挥部下发的作战指令和敌情通报,减少了信息传递的层级和时间延误。一次典型的战例是,一支红军坦克分队在接收到数据链发来的、关于侧翼出现蓝军反坦克小组的预警后,迅速调整队形并呼叫炮火覆盖,成功化解了危机,整个过程比预案时间缩短了近三分之二。
“指挥效率提升了至少百分之五十!”一位负责评估的导演部领导盯着屏幕,忍不住低声赞叹,“部队的反应速度更快,配合更默契,这数据链……是个好东西!”
通信兵们在初始的紧张后,也逐渐熟悉了新设备的操作,虽然背负的装备重量增加了,但信息获取和传递能力的飞跃,让他们倍感振奋。坦克兵、侦察兵等一线官兵也直观地感受到了信息优势带来的战场主动权。
然而,当演习进入第二阶段,蓝军突然加强了电子对抗强度时,问题开始暴露。强烈的、覆盖了多个常用频段的电磁干扰如同无形的泥石流,开始阻塞无线数据传输通道。
“报告!与第三突击群数据链接时断时续!”
“前沿侦察节点信号丢失!”
电子屏幕上的部分单位状态开始出现闪烁或延迟更新,指挥所内刚刚提升的效率明显下降。电台操作员被迫更多地使用传统语音通讯,但嘈杂的干扰背景音也让通话质量大打折扣。
张彬站在指挥所后方,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他注意到,数据链系统在设计时虽然考虑了基本的抗干扰和加密,但其核心协议在面对这种高强度、宽频带的压制性干扰时,无线传输的稳定性确实存在不足。这印证了他之前对电磁环境复杂性的判断。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自适应跳频抗干扰算法及配套硬件设计原理】
一股关于如何在干扰环境中快速、智能地切换工作频率,以及如何设计相关滤波和信号处理硬件的知识涌入脑海。这无疑是雪中送炭!张彬立刻在脑海中开始将这套新算法与现有的数据链协议进行融合推演,思考着改进方案。
就在导演部下令评估系统在极端干扰下的生存能力时,红军电子侦察单位捕捉到了一段异常的干扰信号特征,并迅速上报。分析报告很快送到了导演部领导和张彬面前。
“导演部,蓝军此次使用的干扰设备,其技术特征与我们预案中列装的型号不符。”一名电子对抗参谋指着频谱分析图报告,“其跳频模式非常诡异,信号突发的上升沿极其陡峭,而且集中在几个非常用频段进行高强度聚焦式干扰……这种手法,很陌生。”
更令人警觉的是,当这份干扰信号的特征数据被提取出来,与情报部门之前提供的、关于境外不明势力偶尔捕捉到的某些神秘电磁信号数据库进行初步比对时,结果显示存在部分相似的技术特征!
演习导演部领导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蓝军使用未经报备的新型干扰设备本身已属违规,但其技术特征竟然与境外神秘信号存在关联?这不再是简单的演习战术行为,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的意味。
“立刻查清蓝军这套干扰设备的来源!”领导厉声下令,同时目光复杂地看了一眼张彬。
张彬凝视着那份比对报告,心中警讯大作。如果说之前的异常雷击、聚变脉冲还可能归因于未知自然现象或巧合,那么这次在高度可控的演习中,出现与境外神秘信号技术同源的干扰,则几乎可以肯定,这绝非偶然。
有某种力量,似乎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试探、干扰,乃至窥探着共和国新兴的技术脉络,从最顶端的聚变能源,到最基础的电子通讯。
联合演习检验了数据链的锋芒,也无情地揭开了覆盖在电磁空间之上的、一层充满敌意的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