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集训的收获,如同为张彬本就活跃的思维注入了新的催化剂。跨学科视野与协作心法的掌握,让他对脑海中原有的诸多构想有了更清晰的实现路径。其中,那个被深藏于“南天门”计划信息技术篇最底层、被视为未来智能化基石的“个人计算设备”概念,再次强烈地呼唤着他。
这一次,条件似乎成熟了许多。【半导体器件小型化工艺】的持续突破,使得在指甲盖大小的硅片上集成数百个晶体管成为可能;【微型计算器】项目验证了小型化运算核心的可行性;【电子管计算机原理】与【模拟计算机原理与设计】提供了系统架构的底层逻辑;而【图形用户界面基础概念】则描绘了更友好交互的未来图景。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一支经历了多个项目锤炼、能够理解并执行他超前构想的核心团队。
张彬决定,启动“星火”计划。目标:制造出一台功能完整、可独立运行、面向个人用户的电子计算机原型机。这个名字,寓意着这微小的光芒,可能在未来点燃整个信息时代的燎原之火。
他将项目控制在最小范围,仅限老周、小王、小芳等少数完全可信且签署了额外保密协议的成员参与。没有大张旗鼓的立项报告,一切都在“算筹”项目和新材料预研的掩护下秘密进行。
核心挑战在于系统集成与架构设计。张彬摒弃了“乌拉尔”和“算筹”那种占据整个房间的庞杂架构,提出了一个高度紧凑的一体化设计。老周负责硬件总成,带领精密机械小组,依据张彬绘制的结构图,打造了一个大小如同两个并列字典的金属机箱。内部主板集成了他们能制作出的最高集成度的cpU(处理单元)、Rom(只读存储器)、RAm(随机存储器)和I\/o(输入输出)控制器。
显示单元使用了小尺寸的阴极射线管(cRt),能够显示24行、80列的绿色字符。输入设备是张彬亲自参与设计的、基于打字机原理的83键键盘,布局参考了【人体工程学】进行了优化。存储介质则采用了简化版的盒式磁带机,用于加载程序和保存数据。
软件部分由张彬主导,小芳协助。张彬设计了一套极其简易的操作系统内核,存储在Rom中,负责硬件驱动、内存管理和最基本的命令解释。他定义了一套简单的汇编语言和一种更高级的、面向科学计算与文本处理的解释型语言,并编写了对应的编译器(简化版)和解释器。利用这套系统,他们开发了几个演示程序:一个科学计算器(功能远超掌上计算器)、一个简单的文本编辑器、一个用于飞机翼型气动特性快速估算的优化程序。
功耗和散热是巨大的问题。为了驱动cRt和整个系统,原型机需要外接一个笨重的电源适配器,机箱内部加装了小型风扇,但长时间运行依然烫手。
经过数月的日夜奋战,在一个凌晨,三台代号“星火-1号”的原型机,静静地摆放在了张彬项目组那间加强了安保的实验室工作台上。
接通电源,按下开关。机箱内风扇开始旋转,发出细微的嗡鸣。cRt屏幕亮起,闪烁几次后,稳定地显示出绿色的提示符:“StarFire-1 >”。
实验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张彬坐到主位,在键盘上敲入一行指令,加载了科学计算演示程序。复杂的流体力学公式被输入,几乎在按下回车键的瞬间,结果便显示在屏幕上。速度远超“算筹”,更是手工计算无法比拟的。
他又打开了文本编辑器,小王按照提示,尝试着在上面撰写一份技术报告。看着字符随着敲击实时出现在屏幕上,可以随意修改、删除,再也不用反复重写或使用涂改液,小王激动得手指都有些发抖。“这……这太方便了!写报告、改方案,效率能提高十倍不止!”
张彬最后演示了那个飞机翼型优化程序,原本需要团队数日手工计算和绘图的工作,在“星火-1号”上只运行了不到十分钟便给出了初步优化结果。
钱所长被邀请来观看内部演示。他看着那台可以放在桌子上的机器,运行着以往需要庞大设备才能完成的计算,处理着以往需要大量纸张和笔墨的文字工作,久久无言。最后,他拍了拍张彬的肩膀,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张彬……这东西,了不得啊。它改变的,可能不仅仅是计算方式……”
“星火-1号”仅制造了三台。一台被列为最高密件,送往首都,向最高层展示;一台留在第七研究所,由张彬团队继续深入研究改进;第三台,则放置在张彬的保密办公室,供他自用和进行更深层次的软件开发。
消息在极小范围内不胫而走,有幸目睹演示的高级领导和相关领域骨干无不感到震撼。某些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教授听闻传言,将信将疑。通过特殊渠道获得模糊情报的国外同行,则对“中国人搞出了放在桌上的计算机”这一消息感到困惑甚至不屑,认为这不过是夸大其词。
张彬在加密的“南天门计划”笔记本上,郑重记录:
“‘星火-1号’原型机问世。虽简陋,然个人独立计算、信息处理之概念已得验证。此乃未来‘南天门’基地每一个工作站、每一个控制节点、乃至每一台智能终端的雏形。信息化、智能化之基石,于此点燃星火。”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操作系统核心概念(分时、文件管理)】
关于如何实现单机多用户分时共享计算资源、如何高效管理系统文件和外部存储设备的核心思想与算法基础涌入脑海。这远远超越了“星火-1号”当前简单的单任务、命令行模式,为下一代真正实用化、支持多任务并发和复杂文件管理的操作系统研发,指明了清晰而关键的方向。
张彬抚摸着“星火-1号”微热的机箱,目光仿佛穿透了时空。他知道,这簇微弱的星火已然点燃,尽管前路依然充满挑战——功耗、散热、成本、软件生态……但个人计算时代的帷幕,已由他亲手,掀开了第一角。未来的信息洪流,将由此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