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寒风卷过清华园,张彬裹紧棉衣穿过操场。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暖气不足,他呵着白气在靠窗的位置坐下,摊开一叠演算纸。
这是他第三次尝试推演那个翼型的气动特性。【理论空气动力学(进阶)】提供了理论框架,但实际计算却困难重重。他需要求解一组偏微分方程,在没有计算机辅助的情况下,这无异于徒手攀登绝壁。
张彬取出一张新稿纸,开始运用【电子管计算机原理】的知识进行模拟。他用不同符号代表逻辑门,以二进制思路重组计算过程。笔尖在纸上沙沙移动,勾勒出虚拟的运算器架构。
“如果这里是累加器……这里是寄存器……”他喃喃自语,将复杂的微分方程拆解成简单的算术步骤。这种将连续问题离散化的思路,在这个时代还很少见。
两个小时后,他得到一组近似解。虽然精度有限,但比传统手算方法快了三倍。更重要的是,这种计算框架具有可扩展性——只要获得真正的计算机,就能快速提升计算能力。
他在加密笔记本上记录下这个突破:“初步建立数值计算框架,待硬件条件成熟后可实现自动化求解。”
合上笔记本时,他感到一种深切的渴望。如果有台真正的计算机,哪怕是最原始的电子管机器,他的研究进度都能大幅提升。“南天门计划”中那些复杂的气动计算、材料模拟,都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这时,图书管理员送来一封信。看到信封上熟悉的字迹,张彬的心跳快了几拍。
陈雪的信比往常厚实。她首先描述了前线医疗队的近况,然后详细记录了几个运用张彬所教方法成功救治的案例。
“……你提出的严格消毒流程,我们已在全医疗队推广。最近一个月,手术感染率下降了三成。有个腹部贯穿伤的战士,按你教的方法保护脏器,三天后就能进食了……”
读到这些,张彬眼前仿佛又浮现出战地医院里那些年轻的面孔。能够用自己的知识挽救生命,这比任何成就都更让他欣慰。
信的最后一页,陈雪笔锋一转:“……上级已批准医疗队轮换回国,预计明年一月抵达北京。我被分配到协和医院进修,届时可否向你请教更多医学问题?”
张彬反复读着这段话,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立即取出信纸回信,除了分享近况,还特意写道:“协和医院有国内最好的图书馆,你一定会喜欢那里。期待与你重逢,共同探讨医学发展的新方向。”
寄信回来的路上,他在风雪中慢慢走着。路边电线杆上贴着“向科学进军”的标语,墨迹在雪水中微微晕开。这个百废待兴的国家,正需要每一份智慧的力量。
回到实验室,李教授正在黑板上画着复杂的电路图。
“来看看这个。”教授招手,“我们在设计一个新的运算单元,遇到些麻烦。”
张彬仔细观察电路结构,立即发现几个逻辑设计上的瑕疵。他拿起粉笔,在图上做了几处修改:“这里增加一个反馈回路,可以避免竞争冒险。还有这个门电路,用与非门代替与门会更稳定。”
教授惊讶地看着修改后的设计:“这种思路很新颖,你从哪儿学来的?”
“最近研究布尔代数,有些心得。”张彬谦逊地回答。
实际上,这些都是【电子管计算机原理】中的经典案例。他小心地控制着知识的输出速度,确保既展现能力,又不至于太过超前。
傍晚,他在宿舍继续完善那个计算框架。王卫国看到他满纸的0和1,好奇地问:“老张,你这是在研究什么密码?”
“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张彬简单解释,“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的二进制运算。”
“听着就头疼。”王卫国摇摇头,“你还是帮我看看这道微积分题吧。”
辅导完同学,张彬独自来到操场。雪花在夜色中静静飘落,他运转九转不灭体,感受着体内气血如江河奔流。第三重境界带来的不仅是体质的提升,更是思维能力的飞跃。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电路,在他脑海中变得条理清晰。
他想起在朝鲜战场上,因为计算能力不足导致的炮火覆盖误差。那些本可以避免的牺牲,至今仍让他心痛。如果当时有这样的计算框架,哪怕只能在纸上模拟,或许就能多救几条生命。
“需要更强大的计算能力……”他对着漫天雪花轻声自语。这个念头如同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回到宿舍,他给加密笔记本添上新的一页:“短期目标:一、完善数值计算方法;二、跟踪国外计算机技术进展;三、寻找参与计算机研制的机会。”
虽然103机还要等数年才会问世,但他可以提前做好准备。等到国家启动计算机研制项目时,他要成为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人之一。
夜深了,宿舍里响起均匀的鼾声。张彬在黑暗中睁着眼睛,脑海中交替浮现出气动公式、逻辑电路,还有陈雪信中的字句。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却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他新生活的全部。
他轻轻摩挲着胸前那枚军功章,冰凉的触感让他保持清醒。路还很长,但他已经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叮!日常签到冷却完毕,是否签到?】
“签到。”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数值计算方法基础x1。】
又一股知识流涌入脑海,正好解决了他正在钻研的问题。张彬微微一笑,在枕头上调整到一个更舒服的姿势。
明天,他要开始尝试新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