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长崎,三菱重工船舶事业部的谈判室。
柏木长桌泛着冷光,将房间分成泾渭分明的两端。
三菱方面,营业部部长田中宏一郎坐在主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钢笔笔帽。他身后的五六人,西装革履,腰板挺得笔直,却时不时偷瞄桌上的文件,眼神里藏着一丝按捺不住的谨慎。
对面,周海生带领的东兴团队刚落座。
他抬手松了松领带,动作从容不迫。深色定制西装衬得他肩背挺拔,目光扫过日方众人,没有多余的寒暄,只有一股沉凝的气场。
“周先生,一路辛苦!非常欢迎您莅临三菱重工!”
田中宏一郎率先起身,弯腰鞠躬的角度恰到好处,身后的团队也齐刷刷跟着弯腰,动作整齐划一。
语气里的郑重,和此前电话中那丝若有若无的轻视,判若两人——4000万港元的订单规模,早已让他不敢有半分怠慢。
周海生伸手回握,掌心的温度透着坚定:“田中部长,客气了。感谢贵方的重视,我们直奔主题吧。”
话音刚落,他朝身旁的助理递了个眼神。
助理立刻打开投影仪,一束光打在墙面,第一张图表瞬间亮起。
那是东兴集团便利贴、粘鼠贴过去三年的出口增长曲线,陡峭上扬,像一把出鞘的利剑,刺眼得让人无法移开目光。
日方几人下意识坐直了身体,有人悄悄拿出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紧接着,未来五年货运量预测图、定制化运输技术规范要求相继跳出。
舱内温度波动不得超过±2c、货物固定必须采用防滑卡扣、防震等级需达到六级……每一项条款都细致到极致。
周海生拿起激光笔,指尖轻点墙面:“东兴的业务正高速扩张,对远洋运输的需求,是长期且刚性的。”
他的声音洪亮清晰,扫过日方众人:“我们要的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和三菱这样的顶级船厂,建立长期战略合作。”
“技术必须顶尖,性能必须可靠——这是我们的底线。”
话说完,他放下激光笔,双手交叉放在桌上,目光平静地看向田中宏一郎。
这番话,配上实打实的数据,彻底颠覆了日方对“香港买家”的刻板印象。
田中宏一郎喉结动了动,和身边的技术总监交换了个眼神,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讶与赞赏。原本准备好的试探性话术,瞬间被他咽回了肚子里。
技术谈判环节,会议室里的讨论声此起彼伏。
东兴的技术人员前倾着身体,手指在图纸上比划,语速飞快地阐述要求。三菱的工程师眉头紧锁,时而反驳,时而点头,争论得面红耳赤。
周海生没插嘴,只是靠在椅背上,翻看着手中的资料。
每当双方卡在某个指标上僵持不下时,他才会抬眼开口。
“这个航速指标,直接影响运输效率,不能让步。”
“油耗是长期成本,必须控制在我们给出的范围之内。”
话不多,却字字戳中要害,让日方无从辩驳,也展现出极强的主导力。
谈判进入核心的价格与支付方式环节,房间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田中宏一郎清了清嗓子,报出一个价格,语气带着几分试探:“这是给亚洲客户的优惠价,已经很有诚意了。”
周海生没立刻回应,而是抬手示意助理递上一份文件。
“田中部长,这是我们做的价格分析报告。”他将报告推了过去,“基于国际船价指数、原材料走势,还有长期合作的规模效应,这个报价,还有让利空间。”
田中宏一郎拿起报告,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数据,脸色渐渐凝重。
“此外,我们了解到日本官方对这类出口,有优惠信贷支持。”周海生补充道,目光平静无波,“我们希望首付30%,余款利用日本输出入银行低息贷款,分5年支付。”
“这是国际航运订单的常规操作,也能体现贵方的合作诚意。”
田中宏一郎深吸一口气,放下报告。
他知道,自己遇到了真正的对手——东兴不仅有钱,更懂行,熟悉国际规则,根本无从敷衍。
“请给我们十分钟时间,内部商议一下。”他站起身,带着团队匆匆走出会议室。
门关上的瞬间,里面立刻传来急促的日语讨论声。
周海生端起桌上的茶水,轻轻抿了一口。水温刚好,茶香驱散了些许疲惫,他的脸上依旧沉稳。
十分钟后,田中宏一郎再次走进会议室,脸上带着一丝释然的笑容。
“周先生,贵方的专业和诚意,深深打动了我们。”他递过一份新的报价单,“这是三菱能为战略伙伴提供的最优条件,总价让利8%,付款方式完全按照您的要求。”
“期待未来的持续合作。”
周海生拿起报价单,仔细审阅着每一条条款。身旁的财务顾问凑过来,低声说了几句,他微微点头。
随即,周海生站起身,伸出手:“感谢贵方的诚意!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田中宏一郎用力回握,掌心微微出汗。
闪光灯亮起,“咔嚓”声接连响起,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东兴集团与三菱重工关于4艘万吨级新货轮的协议,正式签署。
签约后的次日,消息被严格封锁。
周海生团队携带全套合同文件,悄然登上返港的航班。
飞机一落地,他没做任何停留,直接驱车直奔中环东兴集团总部。
顶层办公室里,陈东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的香江。
阳光洒在他身上,勾勒出挺拔的身影。他指尖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香烟,目光悠远。
“董事长,合同都带来了。”周海生推门而入,将厚厚的合同正本放在办公桌上。
陈东转过身,拿起合同,指尖拂过双方签名和三菱重工的烫金徽标。
他一页页翻看着,动作缓慢而认真。周海生站在一旁,详细汇报着谈判细节,从技术条款的坚守到价格谈判的博弈,每一个环节都清晰明了。
良久,陈东合上合同,脸上露出一抹沉稳的笑容:“漂亮。”
他按下内部通话键,对电话那头的强志强只说了两个字:“发布。”
同一时间,《香江报》总编室。
强志强刚接到指令,猛地一拍桌子,声音震得桌上的茶杯都晃了晃。
“撤掉所有备用版面!”他对着编辑部骨干们大喊,眼神里满是兴奋,“把准备好的特别号外模板调出来!”
“标题用最大号黑体字:《东兴豪掷四千万,远洋舰队启新程!与日本三菱重工签约购四艘巨轮!》”
“副标题:本土巨头筑就海上长城,香港制造贯通全球动脉!”
他指着电脑屏幕上的照片:“周总与田中部长握手的签约照,放大到半版!排版要醒目,要有冲击力!”
“印刷厂连夜开工,明天一早,我要全香港的报摊、电车、茶餐厅,都被这份号外铺满!”
编辑部瞬间沸腾起来,键盘敲击声、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油墨香在深夜的办公楼里弥漫,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风暴,即将席卷香江。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
上环的报摊刚掀开帆布,报贩们就扯着嗓子叫卖起来,声音划破了清晨的宁静:“号外!号外!东兴买船啦!四千万巨轮!和日本三菱签约啦!”
《香江报》的号外,像一块磁石,瞬间吸引了过往行人。
人们争相抢夺,报纸很快被一抢而空。没抢到的人,围着报摊探头探脑,急得不行。
茶餐厅里,喧闹声盖过了后厨的炒菜声。
穿汗衫的码头工人,刚接过同伴递来的报纸,眼睛瞬间瞪得像铜铃,手里的菠萝油差点掉在地上。
“我的天!四千万!买船?!”他指着报纸上的数字,声音都在发抖,“你看清楚!四千万啊!我们整条村子盖楼都用不了这么多钱!”
旁边的工友凑过来,粗糙的指腹摩挲着报纸上的巨轮效果图,眼中满是羡慕:“东兴这次太威风了!直接去日本人的大本营签单,这才是我们香港企业的气魄!”
叮叮电车上,穿衬衫的银行职员扶着栏杆,借着晨光仔细阅读报道。
当读到“总价相当于中环十万尺顶级地皮”时,他倒吸一口凉气,下意识地扶了扶眼镜:“疯了吧……不买地反而投去造船?这个陈东,脑子里在想什么?”
话音刚落,他又摇摇头,眼中涌起浓浓的佩服:“不过这种眼光和魄力,真是没话说!以后东兴的股票,一定要握紧了!”
街角报摊前,几位买菜的主妇围着一张报纸,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陈太太,你看!东兴的便利贴、粘鼠贴这么好用,原来公司这么厉害!”一位主妇惊叹道,“四千万啊,我们几辈子都赚不到!”
“是啊!”另一位主妇连连点头,脸上满是自豪,“我儿子是学航运的,整天说香港公司只会租船,没出息。现在看东兴直接买船队,看来得让他毕业后去东兴应聘才行!”
这份来自最基层的热议与崇拜,如同海啸般席卷全城,将东兴和陈东的声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深水湾高尔夫球会所露台上。
包玉刚爵士刚打完一轮球,正坐在遮阳伞下休息。
秘书快步走来,递上一份《香江报》号外:“先生,您要的报纸。”
包玉刚接过报纸,目光扫过标题和照片,原本轻松的表情渐渐变得专注。
他逐字逐句地细读,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足足看了五分钟。
“好!做得好!”他突然朗声赞道,将报纸递给身旁的环球航运总裁,“你们看看,东兴陈东,这一步棋走得漂亮!”
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眼中满是欣赏:“四千万不买地买船,他看的不是眼前的一小块地方,而是全球的大棋盘!”
“自己握紧物流命脉,才是真正的大格局!”
他转头看向身边做纺织的老板,语气诚恳:“李先生,我们整天说华资要团结,要走出去。怎么走出?东兴这样就是榜样!”
“靠实力和远见开拓,后生可畏,我真是要写个‘服’字!”
几乎在同一时间,半岛酒店的茶座里。
霍英东放下手中的报纸,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他对抗英资的经历,让他对东兴此举有着更深的共鸣。
“有胆量!”他对身旁的友人说,声音里带着一丝激动,“怡和垄断香港航运几十年,我们华资出货都要看人脸色。”
“陈东这次,是直接往怡和的饭碗里抢食!而且光明正大,用钱和实力去抢!”
他端起咖啡,一饮而尽:“这才是真正的商场如战场,我支持他!”
华商圈层,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
大佬们的赞赏,引发了更多华商的震撼与反思。
“我们还在争港岛的一块地皮,人家已经去日本买舰队了……”
“之前觉得他卖粘鼠贴,像是小打小闹,现在看,他的棋局这么大!”
“要重新评估和东兴的关系了,说不定以后不是我们带他玩,是他带我们玩了。”
东兴,已从“暴发户”新贵,一跃成为被顶尖华商认可的“棋手”。
这种来自同行最高层的认可,比赚取利润本身,更具成就感。
消息传回日本,三菱重工内部也一片赞誉。
田中宏一郎在内部会议上,敲了敲桌子,语气严肃:“东兴是有实力、有信誉、有远见的伙伴。”
“后续造船必须全力以赴,确保最高质量,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东兴的国际口碑,在顶级供应商那里,再一次得到了强化。
东兴集团顶层办公室。
陈东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沸腾的香港。
楼下报摊前,人群簇拥,报贩的叫卖声隐约传来。远处的海面,波光粼粼,一望无际。
强志强站在他身后,汇报着舆论反响,语气里难掩兴奋:“董事长,全港都在讨论我们购船的消息,反响极其热烈!”
陈东微微颔首,脸上没有丝毫波澜。
他转过身,对强志强吩咐:“合同细节让海生盯紧,船舶交付时间,一天都不能拖。”
“报纸的调子可以再昂扬些。”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我们要让所有人知道,东兴的船,不仅要下海,更要扬帆破浪,打通属于香港制造的全球动脉。”
强志强点头应下,转身离开。
办公室里只剩下陈东一人。
他拿起桌上的合同,轻轻摩挲着封面。
他知道,签约只是第一步。
未来的海洋,注定风浪迭起。怡和的阴影,还有未知的挑战,都在前方等待。
但那又如何?
四艘巨轮的龙骨,已在日本船台铺设。《香江报》的舆论号角,已然吹响。
东兴破开旧有商业格局、驶向更广阔天地的宣言,已随着这四千万的波澜,传遍香江每一个角落。
而他,陈东,早已做好了迎接一切风浪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