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没事?”苏寻衣几乎是尖叫出声,她猛地转过身,看向沈砚安。
“这伤不能白受,这冤不能白受,三皇子,郑贵妃,他们必须付出代价。”
她的目光又落回二宝背上,心痛与恨意交织,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现在最重要的是儿子的身体。
苏寻衣亲自用温水和干净的软布,极其轻柔地为二宝清理伤口周围的污迹。
每一下都极其小心,生怕弄疼了二宝。
二宝趴在床上,感受着背后传来的清凉药力和苏寻衣指尖那无法抑制的颤抖,他闭上眼,将脸埋进柔软的枕头里。
身体的疼痛依旧清晰,但家人毫无保留的关爱,一直温暖着他。
而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养好伤,变得更强。
殿试,状元,将是他反击的第一步。
他轻轻攥紧了身下的床单,在心中无声地立誓:今日背上每一道伤,他日必将百倍奉还。
朱常洵,郑贵妃,还有那些隐藏在幕后的黑手。
我们,来日方长。
苏寻衣哄睡了二宝,凌兰芝和几个孩子守着他。
花厅内,温玉清也在。
他面色冷淡,并无太多喜色。
“二宝能出来,是好事。
但眼下局势,更为复杂。”温玉清开门见山,“张迁、王御史等人之死,绝非我们所为。”
苏寻衣和沈砚安心中一凛。
“不是伯父?”沈砚安疑惑。
“不是。”温玉清斩钉截铁,“我虽在竭力寻找证据,但杀人灭口,尤其是以这种嫁祸于人的方式,非君子所为,亦非稳妥之策。
这手段,太过狠辣决绝,像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黄雀?”苏寻衣蹙眉。
“有人利用了我们与三皇子的矛盾,先是推动三皇子构陷二宝。
然后再以更激烈的方式‘帮’二宝翻案,同时将三皇子置于死地。”
温玉清目光犀利,“此人心思缜密,手段毒辣。
其目的,恐怕不仅仅是帮二宝,更是要借此机会,重创甚至扳倒三皇子。”
“会是谁?其他皇子?”沈砚安问道。
“有可能。”温玉清点头,“圣上子嗣众多,对储位有想法的,不止三皇子一个。
也有可能是朝中其他与三皇子有宿怨的势力。
但无论如何,我们如今被推到了明处,二宝更是成了焦点。
三皇子那边绝不会善罢甘休,必定会反咬我们一口,说我们杀人伪造证据。
东厂和锦衣卫的彻查,未必全然公正。”
就在这时,温玉清的心腹传来消息。
“三皇子去了郑贵妃宫里。”。
“郑贵妃是陛下最宠爱的妃子,也是三皇子的生母。
她若出面……”
众人沉默。
谁都知道郑贵妃在后宫的地位和影响力,她若铁了心要保自己的儿子,事情就难办了。
果然,不过两日,朝堂与后宫的风向便开始微妙地转变。
长华宫。
殿内熏香袅袅,暖意融融。
年过四旬却依旧保养得宜、风韵犹存的郑贵妃,正轻轻为斜靠在软榻上的皇帝揉着太阳穴。
皇帝朱翊钧面容带着病后的倦怠,闭目养神。
“陛下,”郑贵妃声音柔媚,带着委屈与担忧,“洵儿,这次真是受了天大的委屈。
他性子是急躁了些,可能得罪了些人,但说他操纵科举,构陷那个什么沈清辞。
这怎么可能嘛?
定是有人见洵儿得陛下宠爱,心中不忿,故意设局陷害他。”
她说着,眼中竟泛起了泪光:“那王御史死得不明不白,留下一封不清不楚的信就说是洵儿指使,这……
这分明是死无对证,栽赃嫁祸。
陛下您想,洵儿若真要对付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何须用如此拙劣的手段?
还留下如此明显的把柄?
这分明是有人要一石二鸟,既除了那沈清辞,又要扳倒洵儿啊。
陛下,您可要为洵儿做主啊。”
她哭得梨花带雨,句句看似在理,又带着母子连心的凄楚,不断说给皇帝听。
朱翊钧缓缓睁开眼,看着爱妃泪眼婆娑的模样,又想起三儿子平日在自己面前也算乖巧孝顺。
心中那因“构陷忠良”而起的怒火,不由得消减了几分。
他本就偏爱郑贵妃和三皇子,此刻经郑贵妃一番“剖析”,也觉得此事疑点重重。
那封遗书,确实是唯一的“证据”,但人死了,笔迹,虽说一模一样,可万一真是伪造的呢?
温明澜那个老狐狸,为了保住他首辅一派的势力,未必做不出来。
“爱妃莫要伤心,”朱翊钧拍了拍郑贵妃的手,叹了口气,“此事,朕自有主张。”
随后几日,郑贵妃及其党羽不断在宫中、朝中造势,将三皇子塑造成一个被政敌精心构陷的可怜皇子形象。
而皇帝的态度,也果然开始动摇。
最终,在又一次朝会争论后,皇帝做出了裁决。
关于三皇子朱常洵:虽王御史遗书指认,但死无对证。
笔迹真伪存疑,且三皇子坚称被诬陷。
念在其母郑贵妃求情,及并无其他直接证据,朕相信其乃遭人构陷。
然,郑贵妃管教不严,惹出如此风波,难辞其咎。
即日起,三皇子禁足王府一月,闭门思过,罚俸一年。
此事,不得再议。
这道旨意,看似惩罚,实则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禁足罚俸,对于一位备受宠爱的皇子而言,不痛不痒。
最关键的是“不得再议”四个字,彻底堵住了温家一系想要继续深究、扳倒三皇子的路。
而关于沈清辞。
经查,科举舞弊一案,证据不足。
王御史遗书虽指认三皇子,然其死因蹊跷,遗书真伪难辨,不足以完全采信。
沈清辞卷入此事,引发朝野动荡,亦有过失。
念其年幼,且云亭先生、温爱卿等一再力保,朕亦惜才。
着,革去之功名暂且恢复,准其无罪开释。
但是其会试资格因风波中断,成绩作废。
为示公允,朕将亲自出题,由大理寺卿于文华殿单独主考,答卷朕要亲自过目。
若确有真才实学,朕自有安排。
若名不副实,哼!
这道旨意,更是充满了皇帝的平衡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