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之夜的泪水与誓言,如同一场透彻的暴雨,冲刷掉了积压在团队心头的尘埃与隔阂。虽然伤痕犹在,但一种更加坚固、更加坦诚的关系,在废墟之上悄然建立。
周深没有透露系统那残酷的终极任务,但他将那份紧迫感和必须成功的决心,化作了行动。他与经纪人、公司(或者说,系统背后的运作力量)进行了艰难的沟通,力排众议,推掉了未来三个月内所有不必要的商业通告、综艺和站台活动。
这个决定在外部看来近乎疯狂——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主动减少曝光无异于自断臂膀。一时间,“卡布叻疑似遭雪藏”、“人气下滑团队内部不合传闻坐实”等猜测再次甚嚣尘上。但这一次,团队内部没有任何杂音。
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曝光和话题,而是时间——时间来疗伤,来沉淀,来重新找回那个让他们走到一起的、最核心的东西。
排练室,再次成为了他们的主战场。但这一次,气氛与以往截然不同。
不再是机械地重复音阶、抠动作细节、追求分毫不差的精准。周深将新的排练理念定义为——“情感溯源”。
第一天,他没有拿出任何乐谱。五个人只是盘腿坐在地板上,围成一圈。中间放着一些零食和饮料,像一次老朋友间的茶话会。
“今天不练歌,”周深看着他的队友们,眼神平静而真诚,“我们聊聊。”
周浅挑了挑眉,没说话。卡布微微颔首。周可可有些好奇地眨眨眼。周星星则下意识地缩了缩肩膀,有些紧张。
“就从……我们第一次见面开始吧。”周深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一丝怀念和释然,“说实话,当时看到你们四个‘我’站在面前,我第一反应是……见鬼了。”
一句自嘲,让气氛轻松了不少。周可可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我当时觉得可好玩了!像照镜子!”
周浅扯了扯嘴角:“我只觉得荒谬和麻烦。”
卡布缓缓道:“感觉……很复杂。既熟悉,又陌生。”
周星星小声说:“我……我很害怕……”
就这样,他们从那个荒诞的夜晚开始,一点点回忆。回忆星光广场的狼狈和那声救场的“怪物高音”;回忆廉价公寓里无休止的争吵和磨合;回忆第一次听到掌声时的激动;回忆金唱片奖台上的荣耀;也回忆最近的隔阂、误解和那次几乎导致分裂的冲突。
他们分享着那些不曾说出口的压力和恐惧:周深对失败的焦虑,周浅对不完美的无法容忍,周星星对镜头的恐惧,周可可害怕被觉得没用,卡布默默承担一切的疲惫。
他们也重新发现着彼此的闪光点:周深的坚韧和担当,周浅的敏锐和可靠,周星星的纯粹和敏感,周可可的乐观和创造力,卡布的沉稳和包容。
笑声和泪水交织在一起。那些曾经的痛苦,在坦诚的分享中,似乎被稀释了;而那些共同奋斗的温暖,则被再次唤醒,变得更加清晰和珍贵。
接下来的排练,也完全变了模样。
他们不再执着于“唱对”,而是专注于“唱出感觉”。唱《大鱼》时,他们闭着眼,回想的是深海中的相濡以沫和破浪而出的渴望;唱《溯光》时,他们注入的是黑暗中彼此寻找、最终汇聚成光的信念。
走位和舞蹈,也不再是冰冷的程式。一个眼神的交汇,一个不经意的触碰,都试图传递着歌曲中的情感连接。有时,周深会故意停下,让周星星独自唱一段高音,其他人只用眼神和微小的动作给予支持;有时,他们会即兴改变和声,由周可可或周浅临时主导一段旋律,其他人自然地跟随、烘托。
过程中依旧会有失误,有不合拍,但不再有指责和沮丧。取而代之的是:“刚才这里,星星的情绪特别对!”“可可,你那个即兴加花很有意思,我们试试保留?”“浅哥,低音再沉一点,这里需要更厚重的依托。”
他们不再是在“表演”一个团队,而是在“成为”一个整体。音乐成了他们交流的媒介,情感的出口。每一次和声的共鸣,都仿佛是一次灵魂的轻微震颤,彼此呼应,彼此温暖。
他们知道,距离那虚无缥缈的“100%灵魂共鸣”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外部世界的质疑和挑战也并未消失。但这一次,他们不再恐惧,也不再迷茫。
因为他们找回了最宝贵的东西——信任,以及那份愿意为彼此、也为共同的“卡布叻”而倾注全部真实情感的决心。他们正在用最笨拙却也最真诚的方式,一点点地,重塑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灵魂”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