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结算的余韵仍在心神中回荡,第五卷《夜郎天问曲》那苍茫的命题已悄然埋下。但李白并未让自己沉溺于对未来的忧思之中。他深知,无论是布局天下,还是直面宿命,终究要落于脚下的每一步。回到成都,他并未急着再次投入紧张的军务筹备,反而有了一种短暂的、风暴眼中般的奇异宁静。
这一日,天朗气清。成都最大的“散花楼”酒肆,依旧是人声鼎沸。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行商坐贾乃至有些闲钱的市民汇聚于此,似乎要将乱世的惶恐与对未来的迷茫,都暂时浸入这杯中之物。
李白青衫磊落,并未携带随从,独自一人踱步而入。他没有去雅间,而是在二楼临窗一个相对开阔的位置坐下。这个位置,能俯瞰半条街的熙攘,也能将酒楼内的百态尽收眼底。他如今名声赫赫,又身负要职,虽衣着朴素,但那卓然不群的气度与背后那柄用粗布包裹的长剑形制,还是很快吸引了不少目光。有人认出了他,窃窃私语声如同水波般荡漾开来。
“是李太白!”
“真是李诗仙!他竟回成都了?”
“听闻他在凤翔被陛下委以重任,如今是了不得的大人物了!”
“看他样子,风采更胜往昔啊……”
李白对此恍若未闻,只点了一壶蜀中常见的烧春酒,几样简单小菜,自斟自饮。酒液辛辣,入喉却带来一种真实的暖意,冲淡了连日来的风尘与思虑。他听着周遭的议论,有对他诗才的仰慕,有对他抗胡事迹的夸大渲染,也有对时局的担忧和对他这位“新贵”的种种猜测。
就在这时,酒楼中央的台子上,一位显然是慕他之名而来的年轻士子,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吟唱的正是他早年漫游蜀地时写下的《登锦城散花楼》: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诗是华美飞扬的,充满了少年人的壮游豪情与对繁华盛世的礼赞。那士子唱得投入,台下不少怀旧的文人也跟着摇头晃脑,仿佛借此便能回到那早已逝去的开元天宝年间。
然而,此情此景,听在如今的李白耳中,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锦城依旧,散花楼仍在,但那个“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的盛世,已然崩塌。眼前的繁华,不过是巨大疮痍上勉强敷就的一层脂粉。
一种难以言喻的悲怆与激愤,混合着这数月来亲眼所见的尸山血海、流离失所,在他胸中翻涌、碰撞。他猛地将杯中残酒一饮而尽,重重地将酒杯顿在桌上,发出“咚”的一声脆响!
整个酒楼,霎时间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聚焦到了这位突然动作的青衫客身上。
李白缓缓站起身,并未看任何人,目光仿佛穿透了楼板的阻隔,看到了中原破碎的山河,看到了睢阳城头的血火,看到了浣花溪畔杜甫那凄苦的草堂。他走到那台子旁,对那有些不知所措的年轻士子微微颔首,随即面向满堂酒客。
他没有取琵琶,没有击节,只是深深吸了一口气,那气息悠长而沉浑,仿佛将周遭的空气都吸入了肺腑。随即,他开口吟唱。声音初时并不高亢,却带着一种奇异的、金属般的震颤,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膜深处,压下了所有的杂音。
他没有沿用任何旧调,而是随性而发,歌声苍凉而悲壮,带着金戈铁马之声,又蕴含着无尽的忧思:
“烽火照彻西川云,五津风烟望犹昏。”
(战火的光芒映红了西川上空的云霞,遥望五津方向,风烟弥漫,局势依旧晦暗不明。)
“铁衣曾染睢阳血,孤剑今挑天下风。”
(这身青衫之下,曾浸染过睢阳守城的鲜血;如今孤身一剑,欲要挑破这笼罩天下的阴霾。)
“胡尘未净河洛土,壮士凋零百姓苦。”
(叛军的铁蹄尚未从中原大地清除,忠勇的将士不断凋零,黎民百姓受苦受难。)
“锦城丝管空好音,何如塞上征人骨!”
(锦官城这美妙的丝竹管弦之声,听起来是何等的空洞!怎比得上边疆战场上,征人化作白骨的悲壮!)
歌声至此,悲愤之情已达顶点,不少酒客想起北方战事,想起传闻中的惨状,已是面露戚容,甚至有女子低声啜泣起来。
然而,李白的歌声并未在悲愤中沉沦,而是陡然拔高,如同利剑划破阴霾,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坚定与对未来的磅礴信念:
“莫道蜀中堪避秦,男儿岂可忘燕云!”
(莫要说这蜀地可以像桃花源一样躲避乱世,堂堂男儿岂能忘却沦陷的燕云故土!)
“会当整顿乾坤力,一扫妖氛靖寰宇!”
(定要凝聚这重整乾坤的力量,一举扫清叛乱的妖氛,使天下重归安宁!)
“他日功成拂衣去,但留青史照汗青!”
(待到平定叛乱、大功告成之日,我自当飘然离去,只愿这满腔忠义能留在史册,光照千秋!)
最后一句,他声音清越,直透云霄,带着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洒脱与超然,却又充满了对正义必胜的绝对信心!
歌声止歇,余音绕梁。
整个散花楼,陷入了一片死寂。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被这即兴而成、却直抒胸臆、悲壮与豪情并存的“新诗”所震撼。这不再是那个飘逸绝尘的“谪仙人”,而是一个经历了血火洗礼、将家国命运扛在肩上、眼神坚定、信念如铁的战士与智者!
片刻之后,雷鸣般的掌声与喝彩声轰然爆发!无论识与不识,无论身份高低,所有人都激动地站起身,向这位不仅诗才惊世、更以实际行动抗胡救国的“李参谋”表达着最高的敬意。
“好!好一个‘一扫妖氛靖寰宇’!”
“李诗仙……不,李将军心怀天下,我等拜服!”
“愿随李将军,驱除胡虏,光复河山!”
呼声此起彼伏,群情激昂。
李白立于台前,青衫在因激动而流动的空气中微微拂动。他平静地接受着众人的欢呼,目光扫过那一张张激动、敬仰、乃至焕发出希望光彩的脸庞。
他知道,他此刻吟唱的,已不仅仅是一首诗。这是一种宣告,一种激励,一种将个人信念传递给更多人的方式。他要让这偏安一隅的“锦城”,听到来自前线、来自血火、来自一个不屈灵魂的最强音!
他微微抬手,压下众人的声音,没有再多言,只是对着满堂宾客,拱手一礼。随即,转身下楼,飘然而去。
留下身后,久久无法平静的散花楼,以及那在成都城中,必将随着他的诗句与这次放歌,更快传播开来的……坚定信念与昂扬斗志。
他的身影消失在街角,但那“但留青史照汗青”的余韵,却如同种子,悄然撒入了无数人的心田。
一个经历了血火洗礼、更加成熟的诗仙形象,于此定格。
他的诗,他的剑,他的心,已与这乱世,与这天下苍生,紧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