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一点。
实验室只剩下姜蕴宁一人,灯光静静洒在她的桌面上,仪器运行声低沉有序。
今天,她将三组的两个关键问题都处理完了,系统运行状态稳定了不少。
姜蕴宁最后确认了一遍日志记录,才松了口气。
她摘下手套和面罩,走出清洁区,在外间脱下防护服,露出一身浅色的工作服,整个人也像被卸下了一层“铠甲”。
她缓缓地揉了揉紧绷的肩膀,舒展了一下因长时间紧张工作而僵硬的身体。
刚走到休息区准备倒杯热水,忽然听见外间传来低声的讨论。
她转头望去,看到陈柏然站在休息区另一侧,和另一个身形稍胖、戴着眼镜的中年工程师低声交谈着。那人她有印象,是二组的王工,系统架构这块儿的老资格。
两人神色凝重,陈柏然一手托着下巴,翻看着一叠打印出来的纸质数据报表,显然被某个问题卡住了。
“……你说是底层缓冲错位,但我检查了三次缓存表,完全对不上。”王工声音低沉,带着些许疲意。
“那就是上层调用写错了参数,可脚本又一切正常。”陈柏然皱眉。
姜蕴宁本没打算多管闲事,但听着这几句,脑中忽然闪过下午调试时见过的一个异常反应点。她迟疑了一下,走了过去。
“陈工,王工,打扰一下。”她语气温和,但带着几分确认,“你们说的这个问题,是不是出现在通用模块迁移后,系统间数据同步延迟了0.5秒左右?”
两人一愣,几乎同时转头看她。
“你怎么知道?”陈柏然眯了眯眼,语气并不质疑,更多是惊讶。
姜蕴宁走近一步,把手里的笔记本翻到一页:“下午三组脚本测试时,波形图上出现过类似现象,我们调过触发参数,当系统在高负载+边缘同步状态时,某个触发信号确实延迟了,延迟幅度在0.4到0.6之间。”
王工一听,眼神立刻亮了:“你是说,是某个边缘条件下信号先跑偏了?”
“很有可能。它不是绝对复现,但在你们这个模块里,如果信号映射是时间敏感型的,就会错位。”
陈柏然飞快扫了她笔记本上的图,“这数据是你下午测的吗?”
“是,我和王慧慧一起验证的。”她补充。
王工猛然一拍桌子:“这线索太重要了,我们排查了两个晚上都没往时间敏感这边想!”
陈柏然点点头,嘴角终于露出一丝笑意,目光中多了几分赞许:“姜工,干得漂亮。”
姜蕴宁神情淡定,轻轻一笑:“我之前刚好碰到过类似的问题,这次算是举一反三。”
一旁的王工也笑了起来:“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你这个思路有点意思,我得赶紧回系统室验证一下。”
“好,辛苦了。”
两人脚步匆匆。
夜已深沉,走廊的灯光仍旧明亮如昼。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姜蕴宁就赶到了实验室。
她换好工作服进入控制室时,王慧慧已经在屏幕前调参数了,头发扎成利落的马尾,一看就是刚刚洗漱完便匆匆赶来的。
“你来得真早。”王慧慧偏头看她一眼,语气里藏着点困意,“我还以为我算提前的。”
“今天是正式测试前最后一次完整跑通,保险起见,先试测一轮。”姜蕴宁走到工位前快速连上线,“昨天我们改过参数之后还没做系统级验证,我不想在主测阶段被突发状况打断。”
“想得周全。”王慧慧点点头,手指飞快在键盘上敲了几行指令,“我刚连上系统,数据稳定,温控良好,负载模拟也正常。我们这边可以开始预热。”
几分钟后,李扬珂和孙林也相继赶到。
“你们俩这么早就开始干活了?”孙林穿着实验服,轻声走进来,“早上这风一吹,我脑子马上清醒。”
“别废话了,赶紧就位。”王慧慧招呼道,“咱们现在是提前跑一轮,确定昨晚修改的方案能顺利跑通。”
李扬珂看向姜蕴宁:“你是担心那个边缘信号问题?”
“是,”姜蕴宁点头,“昨天我们模拟验证有效,但系统整体联调前,还得再压一次边界,确认触发机制是否稳定。”
“行。”李扬珂走到调度位,“那我来负责倒计时,准备记录数据。”
“测试模式准备完毕。”王慧慧的声音变得干练利落,“三、二、一,启动。”
测试程序启动,数据缓缓滚动,波形图像在大屏幕上一条条浮现。所有人神情专注,盯着屏幕每一次波动与变化。
五分钟过去,没有任何异常。
十分钟后,系统顺利进入高负载状态,所有模块响应正常,数据稳定无跳变。
“边界触发正常,信号同步未出现错位。”姜蕴宁扫了一眼日志,“完美通过。”
孙林舒了口气,“看来昨晚改得很精准。”
王慧慧笑着扭头看姜蕴宁:“你第一天就把三组的‘老大难’干掉了,现在连提前测试都稳得不行。”
姜蕴宁嘴角轻扬,淡淡道:“现在可以放心等主测开始了。”
“你不光让人放心。”李扬珂接口,“你这节奏,要是再带两天,说不定我们项目进度都能提前。”
一屋子人都笑了起来,空气中不再只是高压的技术氛围,还多了几分轻松默契的合作感。
经过连续多轮测试,三组的关键技术难题逐步攻克,系统整体运行的稳定性显着提升。测试进度超出预期,团队士气也随之高涨。
随着问题逐一解决,系统运行越发稳定,三组的测试节奏明显加快。姜蕴宁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技术功底,让团队在最短时间内突破了多项瓶颈,极大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三组的进展比预期提前了近两个月,为整个项目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尽管其他组仍有部分滞后,但这份突破为整体进度带来了积极推动。
她的表现得到了广泛认可,她在三组关键技术难题上的表现引起了陈柏然的高度关注。
半个月后,陈柏然特意约了姜蕴宁来到他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