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里的“辰力技术联合课题组”一成立,就像给林家小院装上了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整个家的节奏都“轰”地一下加快了。临近年关,别人家都在忙着洒扫、备年货,林家却俨然成了个小型科研所。
堂屋的大方桌被临时征用,铺满了图纸、资料和各式各样的零件。林丕和带着三弟林丕邺,整天埋头在图纸堆里,根据省里专家提出的要求,对第二代便携式辰力理疗仪进行修改设计。爷爷林敬波则戴着老花镜,一边翻阅着《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古籍,一边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辰力可能与人体经络、脏腑对应的理论猜想。
最热闹的要数林漺了。她俨然成了课题组最小的“编外研究员”,负责一项重要任务——记录“临床”数据。每天,前来体验辰力理疗的乡邻(主要是些老寒腿、风湿痛的老人)络绎不绝。林漺就拿着个小本子,像模像样地蹲在旁边,用只有她自己懂的符号和图画,记录下阿公阿婆们治疗前后的反应、感觉,甚至他们随口说的“哎呦,这里热乎乎像有小虫子爬”、“这口气总算顺下去了”之类的话,她都认认真真记下来。
“依漺啊,你记这做什乭(什么)用哦?”一位来治疗腰痛的堂叔婆好奇地问。
林漺扬起小脸,一本正经地用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说:“依婆,这是‘病人感觉’!很重要!我依公讲,医病要‘望闻问切’,我问不到,就用听的、看的!” 童言稚语,把大人们都逗乐了,但也暗暗惊讶这小丫头的细心和悟性。
林凛则扮演着更隐秘的“催化剂”角色。她虽然身体是六岁孩童,芯子里却有着前世的医学知识和远超年龄的洞察力。她不会直接说出惊世骇俗的理论,却总能在关键时刻,用孩童的方式“点拨”一下。
比如,她看到依公对着经络图苦思冥想,就会凑过去,指着图上一条线说:“依公,这条线好像村口的小河哦,水流通了,旁边的稻田才长得好。” 一句看似无心的比喻,却让林敬波依公猛地一怔,若有所思地喃喃道:“对啊……经络如河道,辰力似活水……灌溉滋养,通则不痛……” 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就这样被悄然打开。
省城来的专家们也是干劲十足,但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凑在一起,难免有“火花”。那位较真的生理学钱教授,对林敬波提出的“辰力通经络”说法始终心存疑虑。
“林老,‘经络’的实体解剖结构至今未有定论,用这个作为理论基础,是否不够严谨?”一次小组讨论上,钱教授再次提出质疑。
这次,没等林敬波开口,平时主要负责技术、很少参与理论辩论的林丕和,却破天荒地站了起来。他手里拿着一张刚刚绘制完成的、极其复杂精密的辰力场能量分布图。
“钱教授,”林丕和的声音依旧平稳,但带着一种技术人员的自信,“这是我们最新测定的辰力场在模拟人体环境下的三维能量分布。您看这些能量聚集点……”他用铅笔在图上点了几个位置,“它们的连线,与我们中医古籍上描绘的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有高度重合性。虽然我们尚不清楚经络的具体物质基础,但能量场的分布规律,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间接的、可测量的观测窗口。”
这番用数据和图像说话的方式,让钱教授一时语塞。他凑近仔细看着图纸,眉头紧锁,但眼神中不再是纯粹的质疑,而是多了几分研究和思考。
物理系的孙教授则兴奋地拍案叫绝:“妙啊!用现代物理学的场论工具,去探索传统医学的经验模型!这才是真正的交叉学科研究!丕和同志,你这图绘得太及时了!”
讨论的方向,从“是否可能”转向了“如何验证”。气氛顿时从争论变成了热烈的探讨。林敬波捻须微笑,看着儿子用他自己的方式扞卫着传统智慧的合理性,心中满是欣慰。科学的严谨与传统的玄妙,在这小小的会议室里,开始了真正的“握手”。
小姑家的“五金”支援与二叔的悄然转变
课题组的进展需要实物支持,一些特殊的金属材料和精密小零件,在县城很难买到。这时,小姑林丕华和姑父潘秋彦的五金店就派上了大用场。
潘秋彦二话不说,把店里最好的黄铜、紫铜料,以及各种规格的螺丝、轴承翻箱倒柜地找出来,亲自送到林家。“二哥,需要什么尽管开口!店里有现成的你先用着,没有的我立马去省城进货!” 这个平时话不多的姑父,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家人事业的支持。
小姑林丕华则成了后勤部长,不仅帮忙照顾孩子,还经常带着自家做的肉燕、鱼丸过来,给熬夜加班的哥嫂和专家们加餐。“吃饱了才有力气搞研究!”她总是笑呵呵地说。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发生在二叔林丕伟身上。也许是上次兄弟夜谈触动了他,也许是看到家里如此红火、团结的景象让他心生向往,他回丈母娘家的次数明显少了,待在林家老宅的时间多了起来。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袖手旁观,而是主动揽下了课题组的一些体力活——搬运设备、整理线路、修缮房屋。
虽然他还是不太爱说话,和二哥林丕和之间也还有些许隔阂的痕迹,但他默默干活的身影,大家都看在眼里。一次,他正在院子里帮忙架设新的电线,林丕和路过,递给他一杯热茶,轻声说了句:“辛苦了。”
林丕伟愣了一下,接过茶,闷头喝了一口,低低地“嗯”了一声。兄弟之间,那种冰封的关系,似乎在这杯热茶和一句简单的问候中,开始悄然融化。连二婶郑珍珠后来偶尔过来,看到丈夫汗流浃背的样子,虽然嘴上还会嘟囔“瞎积极”,但眼神里的抱怨也少了几分。
腊月二十九,课题组的专家们要回省城过年了。临走前,他们和林家父子开了个简短的总结会,制定了年后的详细研究计划。严主任握着林敬波和林丕和的手说:“敬波同志,丕和同志,你们提供了一个无比宝贵的思路和起点!年后,省里的实验室一准备好,我们就立刻投入更系统的研究!提前给你们拜个早年!”
送走专家,除夕转眼就到了。林家老宅贴上了崭新的春联,挂起了大红灯笼。晚上的团圆饭格外丰盛,依妈曹浮光和小姑林丕华使出浑身解数,做了满满一桌子菜:太平燕、红糟鱼、南煎肝、老鸭汤……香气四溢。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举杯庆祝。林敬波感慨道:“今年这个年,过得最有意义!咱们家做的这件事,上能利国,下能利民,对得起祖宗,也对得起后代!”
林丕和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轻松的笑容。林凛看着眼前温馨的一幕,听着窗外隐约传来的鞭炮声,心里充满了踏实感。上辈子孤苦伶仃的年夜饭,和此刻的团圆热闹形成了鲜明对比,让她格外珍惜。
吃过晚饭,大家到院子里放鞭炮。爆竹声声,辞旧迎新。林漺兴奋地指着夜空:“快看!星星好亮啊!”
是啊!除夕的夜空,格外清澈,繁星闪烁,仿佛也在为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奇迹而祝福。林岽在妈妈怀里,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望着天上的光点,小手一抓一抓的。
林凛靠在门边,望着璀璨的星空和院子里欢声笑语的家人,心中默念:新的一年,辰力这颗星星之火,必将燎原。而这个家,也会在时代的浪潮中,走得更加稳健、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