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车的成功让刘家坳的年轻人信心爆棚,现在他们看什么都想改造一下。王石头甚至打起了村里那些老母鸡的主意,说要搞个“自动喂食器”,被他娘举着扫帚追了半条街。
就在这鸡飞狗跳的日子里,一封盖着官府大印的公文送到了刘家坳。里正捧着公文的手直哆嗦——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官府居然主动给村子来信!
信是县令亲笔,大意是:永安县要编纂地方志,听闻刘家坳农具改良、兴修水利颇有成效,特命村里选送代表,带着相关实物和文书,于立秋之日到县衙参与编纂。
全村沸腾了!
“入地方志?咱们刘家坳要名垂青史了?”
“我就说远洋是文曲星下凡!”
激动过后,难题来了:派谁去?带什么去?
村民们一致推举刘远洋。可带什么展品却吵翻了天。
“当然带曲辕犁!这是咱们的招牌!”
“水车模型也得带!多气派!”
“木炭!还有豆芽!让县太爷看看咱们啥都会!”
刘老憨甚至要把自家下蛋最勤快的老母鸡贡献出来,说要让县太爷看看“刘家坳的鸡都比别处的精神”。
最后还是刘远洋拍板:曲辕犁、水车模型、木炭样本三样足矣。毕竟县衙不是农贸市场。
眼看启程在即,新的麻烦又来了。村民们都想给县太爷捎点“心意”,这个要捐一篮鸡蛋,那个要送几尺土布,张氏更是抱来一只肥鹅,说一定要让县太爷尝尝刘家坳的特产。
刘远洋看着堆成小山的“贡品”,哭笑不得。最后只好折中:每户在布条上写句祝福的话,系在展品上,既表心意又不失体统。
这下夜校又派上用场了。全村人排着队来找刘远洋写字:
“祝县太爷步步高升”——这是比较正经的。
“愿大人天天吃鸡”——这是王石头写的。
“俺家鹅特别肥”——张氏口述,刘远洋执笔。
最绝的是刘老憨,要求写:“小老儿今年七十整,托大人的福还能一顿吃三碗”。刘远洋边写边憋笑,差点把墨汁滴在布条上。
立秋那日,刘远洋带着精心准备的展品和满满一箱子“鸡毛信”出发了。全村人送到村口,那阵仗堪比状元及第。
王石头追着马车喊:“远洋哥!记得问问县太爷,自动喂食器能不能申请官造!”
到了县衙,其他村镇的代表都带着正经文书,就刘远洋扛着犁、提着炭,还抱着一堆花花绿绿的布条。县令看到这些别致的“万民伞”,愣了半天,随即哈哈大笑:“好!这才是真正的民意!”
编纂会上,当刘远洋展示曲辕犁如何省力、水车如何灌溉时,满座皆惊。更让人称奇的是那些布条,县令挨个读过去,笑得前仰后合:“本官还是头回听说,为民父母还要负责保证百姓一顿吃三碗饭!”
编纂结束,县令特意留下刘远洋,意味深长地说:“刘秀才,你让本官看到了为官的另一重境界——让百姓不仅能吃饱饭,还能有心思搞这些花样。”
回村路上,刘远洋摸着怀里那本刚印出来的《永安县志·刘家坳篇》,想起村民们那些朴实的愿望,忽然觉得肩上沉甸甸的。
刚进村,王石头就冲过来:“远洋哥!我们想好了,下一个要改造茅房!”
刘远洋脚下一软,差点栽进路边的水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