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坳的发明事业如火如荼,却在这年秋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年轻一代对继承家传手艺产生了抗拒。
最先爆发矛盾的是王石头家。他十六岁的儿子王小石公然宣称:“整天敲敲打打有什么出息?我要去县学读书考功名!”
这话把王石头气得抄起扫帚满院子追打:“小兔崽子!你爹我靠这手艺让你吃饱穿暖,你倒嫌弃起来了?”
同样的情况在铁蛋家更严重。老爷子的孙子铁小蛋干脆躲到县城亲戚家,放话说:“宁可当账房先生也不当木匠。”
就连最温顺的小翠家也起了风波。她女儿看着母亲长满老茧的手,红着眼圈说:“娘,我不想一辈子跟织机打交道。”
刘远洋发现,夜校里年轻人最爱听的是诗词经典,对手工课兴致缺缺。发明角成了中老年人的天地,最年轻的工匠也都过了三十岁。
“这样下去,不出十年,刘家坳的发明就要断代了。”里正忧心忡忡地说。
铁蛋爷爷痛心疾首:“现在的年轻人,都想着读书做官,看不上咱们的手艺了!”
转机出现在一个意外的场合。县学举办“格物致知”研讨会,邀请刘家坳的工匠们去展示技艺。王小石作为学生代表,不情不愿地来给父亲当助手。
王石头演示自动打包机时,一个书生轻蔑地问:“这等奇技淫巧,于治国何益?”
不等王石头回答,王小石突然站出来:“《周礼·考工记》有云:‘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没有工匠,诸位穿什么?住什么?连写字的纸笔从何而来?”
他接着引经据典,从墨子说到鲁班,把那个书生驳得哑口无言。王石头在旁边听得目瞪口呆——他从来不知道儿子在学堂学了这么多。
更让人意外的是,研讨会后不少书生对发明产生兴趣,主动来刘家坳请教。他们尊称铁蛋爷爷为“先生”,认真记录每个工艺细节。这种尊重让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父辈的手艺。
刘远洋趁机改革夜校课程:
他请老匠人讲解《考工记》《梓人传》,让年轻人明白手艺也是圣贤之学。
安排王小石这样的年轻人当助教,给书生们讲解发明原理。
最妙的是组织“跨界合作”——书生提供理论知识,工匠负责实践,共同改进发明。
效果立竿见影:
王小石发现《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连机碓”可以改良,和父亲一起造出了省力数倍的捣米机。
铁小蛋用算术知识改进了爷爷的绘图法,让设计更精准。
小翠女儿则把诗词意境融入织锦图案,织出的“岁寒三友”锦被县令作为贡品送进京城。
年轻人们突然发现,原来手艺可以和学问结合,创造出更了不起的东西。
现在刘家坳的传承方式彻底改变:
早晨跟着父亲学手艺,下午在夜校读书,晚上一起研讨改进之法。
铁蛋爷爷乐得合不拢嘴:“我孙子现在比我强,能看懂古书上的图纸了!”
王石头更是逢人就夸:“我家小石前天给县太爷讲齿轮原理,把师爷都听傻了!”
只有王小石还有“烦恼”:“爹,您能别在我给同窗讲课时,突然拿着个榔头冲进来吗?”
望着重新热闹起来的发明角,刘远洋深感欣慰。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让年轻一代站在前辈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不过当王小石提出要用西域算法重新计算全村水车的受力时,老匠人们还是一致表示:“这个……还是慢慢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