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坳内部民意的转向与宗族态度的微妙变化,以及柳林镇陈掌柜的积极斡旋,如同几股溪流汇合,开始冲刷着由谣言和构陷筑起的堤坝。局势在僵持了数日之后,终于出现了松动的迹象。
首先传来消息的是货郎刘栓柱。他带着一丝兴奋,从柳林镇赶回,告诉刘远洋:陈记铁匠铺的封条已经被悄然撤去,虽然官府没有明确撤销之前的禁令,但已经默许陈记可以“自行斟酌”燃料的使用。陈掌柜已经谨慎地恢复了小规模生产,并再次向刘远洋发出了少量木炭的订单,作为试探,也是作为支持的信号。
“陈掌柜让我告诉你,”刘栓柱压低声音,脸上带着解气的笑容,“县衙里头有人递了话,说这事‘查无实据’,让下面的人‘酌情处理’。那张氏和王家,也被暗中警告了一番,让他们安分点!”
“查无实据”、“酌情处理”——这八个字,意味着官府的立场已经从最初的强硬打压,转向了暧昧的和稀泥。这对于刘远洋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利好消息!
紧接着,族长刘永年也派人将刘远洋叫去,脸色比上次好看了许多。
“远洋啊,”刘永年语气缓和,甚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族里派人去县里打点了一番,也托了些关系。如今看来,此事确系小人构陷。你受委屈了。”
刘远洋心中明镜似的,知道族里所谓的“打点”恐怕更多是顺水推舟,但他面上依旧恭敬:“劳三叔公和族中各位长辈费心,远洋感激不尽。”
“嗯,”刘永年捻着胡须,话锋一转,“不过,经此一事,你也当时时警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日后行事,还需更加谨慎周全,莫要再授人以柄。”
“是,远洋谨记三叔公教诲。”刘远洋躬身应道。他知道,这是族长在提醒他,也是在对他的未来提出要求——你可以继续发展,但必须更懂得隐藏锋芒,并且要确保宗族能从中受益。
随着官府的默许和宗族态度的明确,刘家坳内部那些残余的质疑和恐慌也迅速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同仇敌忾的情绪。村民们觉得,刘远洋顶住了外来的压力,保住了刘家坳的“财路”,无形中提升了他和木炭生意的威望。
工棚里,封存的炭窑被重新打开。刘根生仿佛重获新生,干劲比以前更加十足,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和证明自己的渴望,投入到木炭的生产中。他严格按照刘远洋的要求,对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确保产出的木炭品质更上一层楼。
刘远洋则站在工棚外,看着重新升起的袅袅青烟,心中感慨万千。这一场风波,虽然凶险,却也让他收获良多。他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个时代的规则,看到了人心的复杂与力量,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村中的地位。
然而,他并没有被这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张氏铁行和王家老号绝不会就此罢休。暂时的退让,或许只是因为压力太大,或者是在酝酿新的阴谋。商业竞争,从来都是不死不休。
而且,经过此事,他也意识到单纯依靠木炭这一项产业,风险依然过高。一旦主要客户(如陈记)出现问题,或者再次被竞争对手针对,他们依然会非常被动。
**必须加快农具改良的步伐,开辟第二条腿走路!**
他回到家中,再次摊开了那些画着简陋犁具图形的草纸,目光变得更加坚定。
峰回路转,险关已过。但前路,依然漫长。
他需要利用这难得的喘息之机,更快地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