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把“宁拙毋巧”的理念用到了生活里。
晚年的傅山,日子过得很清贫,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可他从来没向清廷低头。
康熙年间,清廷为了拉拢文人,搞了个“博学鸿儒科”,让各地官员推荐有才华的人去北京做官。
山西的官员几次三番上门,劝傅山“出山”,还说“皇上亲自召见,多荣耀啊”。
傅山直接躺在床上,说自己“病得快死了,走不动路”。
官员没办法,只好让人抬着轿子去接他,傅山躺在轿子里,到了北京城外,说什么也不进城,还绝食抗议:
“我是明朝的人,死也不进清朝的皇宫!”
╰(*′︶`*)╯
清廷见他态度坚决,也不敢强迫,最后只好赐了他一个“内阁中书”的虚职,让他回去了。
傅山回到太原后,把那个“虚职证书”扔在一边,该看病看病,该写字写字,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有人问他:
“先生,你为啥这么固执?
要是当了官,日子就能好过很多。”
傅山叹了口气:
“日子好过不好过,要看心里踏实不踏实。
我要是当了清朝的官,晚上睡觉都睡不安稳,那样的日子,再好我也不要。”
*?((???))?*
五、历史里的“真顶流”:
傅山的成就,到底影响了谁?
●)o(●
1684年,77岁的傅山在太原的破庙里安详离世。
他走的时候,身边只有几本书、几幅画,还有一群赶来送他的百姓。
有人说,傅山这一辈子“太傻了”———
要是当初投靠清廷,早就荣华富贵了;
要是把药方和字画卖贵点,也不至于一辈子清贫。
可傅山不这么想,他用一生证明: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用名利衡量的,而是用他帮了多少人、留下了多少有用的东西衡量的。
(????)
傅山的医学成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医。
《傅青主女科》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传到日本、韩国等地,成了“国际中医妇科教材”。
现在的中医妇科大夫,在治疗月经不调、带下病、产后病时,还会参考傅山的方子,比如“完带汤”“生化汤”,至今仍是临床上的常用方。
有中医说:
“傅山最大的贡献,是让我们明白,妇科问题不是‘小事’,也不是‘难治病’,只要找对根源,用对方法,就能解决。”
?(??v??)?
傅山的思想,推动了清代“实学”思潮的发展。
顾炎武、王夫之等人都受到他“经世致用”理念的影响,开始关注民生、研究实用学问。
顾炎武说:
“傅青主不是空谈家,是实干家,他让我们明白,读书人不只是要‘读书’,更要‘做事’。”
后来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也或多或少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可见傅山的思想,早已超出了他所处的时代。
(???)
傅山的书画,成了“文人书画”的典范。
他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理念,影响了郑板桥、齐白石等书画家。
郑板桥说:
“我画竹子,就是学傅青主的‘真’———
不刻意追求好看,只追求表达自己的心意。”
齐白石也说:
“傅山的字,看起来‘丑’,可那是‘真丑’”
(此时,视频镜头缓缓推近傅山《草书诗轴》真迹,背景音乐渐弱…)
看到这儿,傅山的故事就讲完了。
可你发现没?
我们聊的不只是一个四百多年前的文人———
他是写出《傅青主女科》、至今还在帮女性解决难题的“妇科老中医”~
是喊出“经世致用”、让读书人少点空谈多点实干的“思想先行者”~
更是用“宁拙毋巧”的笔墨,把骨气写进字里行间的“书画真君子”。
? ??? ?
他一辈子没当过大官,没赚过金山银山,可他用三样东西站稳了脚跟:
能治病的本事,不弯腰的骨气,和传得下去的真学问。”
最后的字幕定格在:“宁拙毋巧,宁丑毋媚”上~
天幕总结道:
“或许这就是傅山留给我们的礼物:
比起“活成别人喜欢的样子”,不如像他一样,用专业傍身,用真诚待人,把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硬核模样”。”
长视频结束。
七玥:“傅山老先生可真厉害,不管是思想上,书画上还是艺术上都做到了顶尖水平~
这岂不是和那个朱载堉差不多,都是算天赋异禀的类型~说真的,这些才是我该追的星。”
(*′I`*)
纸片小人佩服得五体投地.jpg
○| ̄|_
就在七玥感慨之时,天幕下各朝各代的医者、文人、书画家们也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扁鹊轻抚胡须,赞道:
“傅山在医学上见解独到,《傅青主女科》更是惠及后世,实乃杏林之幸。”
苏轼洒脱一笑:
“他不慕名利,坚守内心,这份骨气令人钦佩。
我与他倒是有些惺惺相惜。”
赵孟頫看着傅山的书画真迹,叹道:
“其‘宁拙毋巧’之理念,另辟蹊径,为书画界注入新的活力。”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对傅山的一生称赞有加。
他们虽身处不同时代,却在这一刻跨越时空,对傅山的成就达成了共鸣。
而很多老百姓也听得入神,他们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文化的新大门~
这些历史名人让人们更加坚信,只有具有真正才华、有骨气的人,才是值得永远敬仰与追随的“星”。
……
很多名人对傅山的评论集中在其学术通博、气节崇高与艺术卓绝三大维度,核心评价来自清代学界与后世文化名人…
清代官方与学界评价
?阎若璩(清代考据学大师):
赞其“学究天人,淹贯经史”~
认为傅山对诸子百家的研究远超同时代学者,尤其推崇其对《墨子》《公孙龙子》等冷门典籍的开创性解读。
?全祖望(清代史学家):
在《阳曲傅先生事略》中盛赞其“萧然物外,自得天机”~
重点突出傅山明亡后不仕清廷的气节,称其为“一代之真儒”。
?《清史稿》将傅山列入“隐逸传”,评价其“博极群书,时称学海”~
同时强调其医术高超,“踵门求医者户常满”,是通才型学者的典范。
近现代文化名人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
傅山是清代“反理学”思潮的先驱,其“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艺术主张,对后世书法与美学影响深远。
?郭沫若称傅山为“清初六大师”之一(与顾炎武、黄宗羲等并列)~
认为其思想兼具“反抗精神”与“科学态度”,尤其肯定他在医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