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下,
平行位面~
清朝~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微微点头,感慨道:
“李定国虽为我朝敌手,但他的忠义与谋略,朕甚是敬佩。
他为了心中的大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乃真英雄。”
清朝~人间富贵花~乾隆皇帝抚须沉吟:
“这李定国一生充满传奇,从反明到复明,始终坚守心中的信念。
他用自己的方式,扞卫了汉人的尊严。
历史自会给他公正的评价。
虽为我朝敌手,却也值得钦佩…”
其他朝代的皇帝议论纷纷,对李定国的一生有惋惜,有敬佩,也有对明朝灭亡的反思。
而李定国的忠义精神,从这一刻起,也广为熟知~
他的一生,也愈发显得悲壮而伟大,受人尊敬。
历史上,无论是李定国的对手(清朝君臣)、盟友(南明士人),还是后世的史学家、思想家,对他的评价高度一致———
均是聚焦其“忠勇”与“孤忠”特质,即便立场对立者,也极少否定他的人格与军事才能。
一起来看看那些不同时期、不同立场的代表性评论:
一、清朝官方及君臣:
均承认其“忠”,敬畏其“勇”
(?ˉ??ˉ??)
清朝作为李定国的直接对手,虽视其为“逆寇”,但因李定国的抗清决心与人格魅力,官方评价中始终带着敬畏,甚至罕见地给予“忠”的认可。
?(???)?
?康熙皇帝(清圣祖)是对李定国最具代表性的评价之一,直接打破了清朝对“反清势力”的定性。
康熙明确表示:
“李定国乃明末之孤忠,非他寇可比。”
(出自《清圣祖实录》)。
“孤忠”二字,点出李定国在南明内斗不断、大势已去时,仍独撑抗清大局的悲壮;
“非他寇可比”,则将他与其他农民起义军或“降将”区分开,承认其动机是“忠义”而非“劫掠”。
?《清史稿》是清朝官修的史书,作为清朝正史,对“反清人物”多有贬低,但对李定国的评价却较为客观。
书中记载:
“定国长八尺,眉目秀朗,骁勇绝伦,有文武才,军中号‘小尉迟’……定国知事不可为,悲愤成疾,卒于勐腊。”
(出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四》)。
不仅肯定了他的外貌、武力与文武双全,还记录了他“悲愤成疾”的结局,暗含对其壮志未酬的惋惜;
更在传末补充:
“定国转战数省,屡歼清军名将,军声大振,时称‘两蹶名王,天下震动’”,直接认可了他“击杀孔有德、尼堪”的军事奇迹。
?吴三桂(原明朝降将,清军平西王):
作为李定国的直接战场对手(磨盘山之战、追击永历帝),吴三桂对李定国的军事才能既忌惮又无奈。
他在给清廷的奏疏中曾坦言:
“李定国狡悍善战,其部众皆百战之余,不易剿除。”
(出自《平西王吴三桂奏疏》)。
“狡悍善战”+“百战之余”,道出他对李定国战术与军队战斗力的认可———
即便掌握南明机密(孙可望投降提供),吴三桂仍视李定国为“劲敌”。
(*′I`*)
二、南明及抗清士人:
视其为“救星”,痛惜其“悲剧”
●)o(●
在南明政权及坚持抗清的汉人士人眼中,李定国是明末最后的“希望”,他们的评价充满对其战功的推崇,以及对他被内斗拖累的痛惜。
(っ?3??????
?永历帝朱由榔是南明最后一位皇帝,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多次靠李定国救援续命,对他极为依赖与信任。
在李定国收复桂林、击杀孔有德后,永历帝下旨褒奖:
“将军身经百战,勇冠三军,两蹶名王,复我疆土,功在社稷,万古流芳。”
(出自《南明史》)。
“功在社稷”直接将李定国的战功与南明的存续绑定,视其为“社稷之臣”。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抗清志士):
顾炎武一生坚守“反清复明”志节,对南明内斗深恶痛绝,对李定国的遭遇尤为同情。
他在《亭林文集》中写道:
“滇南一柱支天壤,可惜孙(可望)刘(文秀)不并驱。”
“滇南一柱”将李定国比作支撑南明的“顶梁柱”;
“可惜孙刘不并驱”则直接点出悲剧核心———
痛惜孙可望的内斗毁了李定国的抗清大业,暗含对南明内部不团结的批判。
?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
在其着作《永历纪年》中,黄宗羲详细记录了李定国“两蹶名王”的过程,并评价:
“当是时,定国之声威,震于天下。
中原遗老,莫不引领南望,以为汉室可兴。”
(出自《永历纪年》)。
“震于天下”、“汉室可兴”,还原了李定国最辉煌时,天下汉人对他的期待———
他不仅是军事将领,更成了“复明”的精神象征。
(●.●)
三、后世史学家及学者:
赞其“民族脊梁”,肯定其“历史地位”~
( ˙-˙ )
近现代以来,史学家跳出“王朝正统”视角,更从“民族抗争”的角度评价李定国,将他视为明末汉人抵抗外来侵略的“代表人物”。
→_→
?顾诚(当代明清史权威学者,着《南明史》):
顾诚在《南明史》中对李定国给予极高评价,称他是“南明最杰出的军事家”,并强调:
“李定国的一生,应该分为两个阶段:
前半生是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后半生则是南明抗清的中流砥柱。
他的转变,不是‘投降’,而是从‘反明’转向‘抗清’,核心是为了维护汉人的文化与尊严。”
(出自《南明史·第二十四章》)。
这段评价理清了李定国的“身份转变”,肯定其后期抗清的“民族意义”。
?郭沫若(历史学家、文学家):
在其着作《甲申三百年祭》的补充论述中,郭沫若评价:
“李定国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中,最有气节、最具战略眼光的将领。
他的失败,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南明政权腐朽与内斗的必然结果。”
(出自《郭沫若全集·历史编》)。
将李定国的悲剧归因于时代与体制,而非个人能力,进一步凸显其“孤忠”的悲壮。
?蔡东藩(近代通俗史学家,着《清史通俗演义》):
在书中,蔡东藩以通俗笔法评价:
“定国用兵如神,兼知大义,实为明末清初第一流人物。
若使南明诸臣同心协力,辅佐永历,以定国之勇,未必不能恢复中原。”
(出自《清史通俗演义·第二十九回》)。
“第一流人物”的评价,将他置于明末清初的历史坐标系中,与袁崇焕、史可法等并列,同时再次点出“内斗”是其失败的关键。
【作者有话说:
我曾是滇黔的抗清砥柱,从磨盘山到湘桂九战九捷震敌胆,怎奈友军掣肘、粮尽援绝功败垂成,如今困守穷城难销热血,v我几个免费的“为爱发电”助我再整戎装,扬旗之日必带尔等再复汉土,让“两蹶名王”的威名再慑胡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