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个孕妇难产,疼得死去活来,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孙思邈赶过去,一番诊断后,不慌不忙地开了一副药,还教了家人一些助产的方法。
没过多久,就听到婴儿响亮的啼哭声,母子平安,这可把家人高兴坏了,直夸孙思邈是“活神仙”。
(*^▽^*)
他在针灸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发明了“手指比量取穴法”,简单又实用,让针灸变得更容易操作。
他还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把人体的穴位和经络标记得清清楚楚,就像给医生们提供了一张“人体地图” ,在针灸治疗的时候再也不会“迷路”了。
(* ̄︶ ̄)
在药物学上,孙思邈更是下了大功夫。
他不仅研究各种药物的性能和功效,还亲自种植草药,研究它们的生长习性。
他确定了233种中药材最合适的采集时节,什么时候采药药效最好,他都门儿清。
他还提出用草药喂牛,然后用牛奶治病,这脑洞大开的想法,居然还真的有效,简直就是“医学创新小能手” 。
?(●′?`●)??(●′?`●)?
孙思邈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医疗思想的人~
他认为平时就要注意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不是等生病了再去治疗。
他提倡大家要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这些养生方法到现在都还很实用,我们每天喊着的“保温杯里泡枸杞”,说不定就是跟孙思邈学的呢 。
(^し^)
传世巨着:《千金方》,中医界的“葵花宝典”~
( ̄y▽ ̄)~*
孙思邈一生都在和医学打交道,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研究成果,都写进了两部医学巨着———
《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里,这两部书加起来,被后人称为《千金方》,那可是中医界的“葵花宝典”,价值连城。
\( ̄︶ ̄)/
《千金要方》成书于公元652年,一共有30卷,分233门,记载了5300多个药方,内容涵盖了中医的各个领域,从医德、诊断、治疗,到药物、针灸、养生,简直就是一本“中医大百科全书”。
孙思邈在书里提出了“大医精诚”的理念,强调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对待病人要一视同仁,不分贵贱贫富、老幼美丑。
这一理念,成了后世医者的职业准则,就像一把“道德标尺”,衡量着每一个医生的医德。
( ̄▼ ̄)
晚年的时候,孙思邈觉得《千金要方》还有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就又写了《千金翼方》,也是30卷。
这本书主要是对药物学的进一步深化,补充了很多新的方剂和对《伤寒论》的精要解读。
两部《千金方》合在一起,把唐以前的医学知识都做了一个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为后世中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像给中医这座大厦添砖加瓦,让它变得更加稳固。
ヽ(^。^)丿
除了《千金方》,孙思邈还写了很多其他的医学着作,像《明堂针灸图》《丹经内伏硫黄法》等等,虽然有些已经失传了…”
七玥:真是太可惜了~
“但从留下来的这些着作里,我们就能感受到他对医学的热爱和贡献,他就像是一个“医学知识的播种机”,把医学的种子撒遍了华夏大地 。
●)o(●
民间传说:现实版“神奇动物在哪里”~
(っ?3??????
孙思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神奇故事,就像是现实版的“神奇动物在哪里”,让人忍不住感叹,这到底是真实发生的,还是在拍神话剧?”
七玥更感兴趣了…
天幕下的人们也很感兴趣…
天幕很是给力,直接出现四个大字:虎守杏林~
( ˙-˙ )
传说孙思邈晚年云游到邱县,被那里的美景和淳朴民风吸引,就在郊寺住了下来,每天悬壶济世,给百姓治病。
他治病有个特别的要求,就是不收钱、不受谢,只希望病人病好后在寺旁种三株杏树。
就这样,年复一年,杏树越来越多,长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杏林。
(☆_☆)
有一天,孙思邈出门采药,被一只老虎拦住了去路。
这老虎看起来很痛苦,趴在地上,张着大嘴,眼里满是哀求。
孙思邈走近一看,发现老虎喉咙里卡了一根金簪,难受得不行。
孙思邈也不害怕,他想了个办法,用一个铁环撑住老虎的嘴,然后伸手把金簪取了出来,还为老虎的伤口敷上了药。
老虎的病好了以后,为了报答孙思邈,就留在杏林,帮他守护杏林,还成了他的坐骑。
这就是“虎守杏林”的故事,孙思邈的医术和医德,连凶猛的老虎都被感化了,这“动物沟通术”简直无敌 。
←_←
天幕又出现四个大字:“药王医龙~
=????=????(●???● |||)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孙思邈有一天出门,遇到一个穿白衣的少年,带着很多随从和马匹,上来就对他拜谢,说:
“小弟承蒙道长相救,父母想见见您。”
孙思邈救的人太多了,也没放在心上,就跟着少年上了马。
那马跑得飞快,不一会儿就到了一个像王侯府邸一样的地方。
((???|||))
少年把孙思邈请进去,主人出来迎接,对他千恩万谢。
孙思邈这才想起来,自己曾经救过一条小青蛇。
他心里纳闷,这是什么地方呢?
后来才知道,这里是泾阳水府,主人是泾阳龙王。
龙王为了感谢他,摆了一场盛大的宴席,还送给他很多金银珠宝,但孙思邈都拒绝了。
最后,龙王把龙宫珍藏的30篇药方送给了他,说:
“您拿着这些药方,可以济世救人。”
孙思邈回去以后,用这些药方治病,效果神奇得不得了。
后来,他把这些药方编入了《千金方》,这简直就是“龙宫奇遇记”,孙思邈就像一个被命运选中的“医学幸运儿” 。
Σ( ° △ °|||)︴”
七玥表示:这不是妥妥的神话嘛~我不信~估计是杜撰的~
“悬丝诊脉~
?(?_??)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超过10个月还没分娩,卧床不起。
太医们治了好久都不见好,大臣徐茂功就把孙思邈推荐给了唐太宗。
(⊙o⊙)
那时候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医生不能直接给宫里的妇女看病,只能通过别人的描述来诊断。
孙思邈想了个办法,他拿出一根红线,让宫女把线系在皇后的右手腕上,他在帘子外面捏着线的另一头“引线诊脉”。(*σ′?`)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