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凤陛下:“是我大唐对不起颜氏一族哇……该死的玄宗,前明后暗曰玄,到底是哪个不孝子孙……安史之乱,我大唐的百姓还有多难啊~”
文武大臣:“陛下!…”
……
年轻的唐玄宗李隆基:“颜卿家,是朕错了啊~
对了,安史之乱,安禄山,没错吧!来人———”
……
至于接下来平行位面的大唐能否避开“安史之乱”,那就不得而知了……或许,会有新的开始,或许,还是殊途同归。
毕竟,藩镇割据…唐朝很多问题初显……
七玥当然是哭了一会,又打开了另一个视频,期待转移注意力,于是————
天幕不等各朝各代的老祖宗们怎么想,就开启了新的内容:
“他是朱元璋开国第一谋士~
是史上唯一能与诸葛亮齐名的军师。
他不仅预言了燕王朱棣的篡位和宦官魏忠贤的乱政,还精准预言了大明会亡于崇祯之手~
他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前置500年,后知500载,结果却算不透帝王的猜忌,最终政敌毒杀,含恨而终~
他就是半人半神的大明开国军师————刘基,刘伯温。
说到大明朝的建立,刘伯温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这位半人半神的智囊,不仅为朱元璋定下了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战略布局~
而且在筹备军需时,刘伯温提出“屯田垦荒”之策,鼓励士兵耕种闲置土地,既解决了粮草供应问题,又减轻了百姓赋税负担,稳固了后方根基。
1311年,刘伯温出生于浙江青田 武阳村(今浙江文成),此地重峦叠嶂,溪流纵横~
闭塞的环境,反而让少年刘伯温得以沉浸于书海,父亲刘爚虽只是元朝小吏,却倾尽全力培养儿子。
家中藏书阁里不仅有?《四书》《五经》,更有?《孙子兵法》,?《六壬大全》等冷门典籍~
年仅12岁时,刘伯温便考中秀才,轰动乡里…
14岁入楚州路学官读书,面对晦涩的春秋经,同窗还在逐字背诵,他已能结合时政分析微言大义…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在研读天文星象时,通过观测北斗星轨迹变化,竟提前3日预测到当地暴雨,帮助村民转移财产,避免重大损失。
这段少年传奇,为日后他料事如神的形象埋下伏笔。
1333年,22岁的刘伯温参加科举考试,一举考中进士,然而,此时的元朝已进入统治末期,政治腐败,官场黑暗,汉人官员备受排挤~
直到1336年,刘伯温才被授予江西高安县丞一职,正式踏入仕途。
在高安,刘伯温一心为民,秉公执法,面对当地豪强欺压百姓,横行乡里的恶性,他毫不畏惧,深入调查,搜集证据,坚决予以惩处,他的刚正不阿,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却也得罪了当地权贵。
权贵们对他百般刁难,处处涉足,甚至在朝廷中散布谣言,诋毁他的名声。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刘伯温依然坚守本心,尽力为百姓谋福祉。
此后,刘伯温又担任过江浙儒学副提举等职,但始终无法在官场中施展抱负~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刘伯温曾上书朝廷提出平判方略,却未被重视~
面对腐败透顶的元朝统治,刘伯温心灰意冷,最终于1352年辞官归隐~
此后,他在青田老家着书立说,同时密切关注天下局势,等待明主出现~
1360年,朱元璋的势力在江南逐渐崛起,听闻刘伯温的才名后,朱元璋亲自写信邀请他出山相助~
此时的刘伯温早已看透天下大事,认定朱元璋是能结束乱世,统一天下的明主,于是心甘前往应天?(今江苏南京),成为朱元璋麾下的重要谋士。
当时,朱元璋面临着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强敌,陈友亮占据长江中游势力强大,野心勃勃;
张士诚占据江浙富庶之地,安于现状,胸无大志~
朱元璋的部下位于先攻打谁产生了分歧,多数人主张先取张士诚,理由是张士诚势力较弱,易于攻打~
刘伯温却力排众议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战略。
他分析道:“陈友亮彪悍雄武且据上游,时刻威胁应天。是最危险的敌人。张士诚器小保守,只求自保,不足为惧。
若先攻打张士诚,陈有亮必倾巢而出,我们将腹背受敌~
而先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大概率不会轻举妄动~
只要击败陈友谅,张士诚孤立无援,便可轻松拿下。”
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这一战略决策成为他统一将来的关键~
1360年闰5月,陈友谅率领庞大舰队沿江而下,直逼应天…
陈友谅兵力雄厚,战船高大,而朱元璋的军队在数量和装备上均处于劣势,应天城内人心惶惶…
关键时刻,刘伯温镇定自若,向朱元璋献上“诱敌深入”之计,他认为陈友谅骄傲轻敌,可利用其急于求胜的心理,诱使他进入狭窄的龙湾水域~
然后以伏兵出击,朱元璋依计而行,命胡大海绕道进攻信州,牵制陈友谅后方,同时派康茂才写信诈降,引诱陈友亮轻军深入。
陈友谅果然中计,率领舰队驶入龙湾,当敌军进入伏击圈后,朱元璋一声令下,伏兵四起,火炮箭矢齐发~
此时,恰逢江水退潮,陈友亮的巨型战船搁浅,进退两难,朱元璋的军队趁势猛攻,陈友谅大败而逃~
“龙湾之战”的胜利不仅解除了应天的危机,还极大的削弱了陈友谅的实力,扭转了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力量对比,成为双方争霸的转折点~(?ˉ??ˉ??)
刘伯温在这场战役中精准的判断和精妙的谋略令众人叹服~
朱元璋也对他愈发倚重~
1363年,陈友谅倾全国之力,率60万大军围困洪都,朱元璋率20万大军驰援,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战斗最激烈时,刘伯温突然神色大变,抓住朱元璋的手臂大喊:
“主公,速换战船!”
朱元璋虽不明所以,但对刘伯温深信不疑,立即换乘另一艘船,就在他离开后不久,原来的指挥船便被陈友谅的火炮击中,瞬间被炸得粉碎~
此事让朱元璋对刘伯温更加佩服,认为他有未卜先知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