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体育馆的巨大穹顶下,灯火通明。
距离奥运会开幕,只剩下不足二十四小时。
开幕式筹备工作,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张谋导演站在舞台中央,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场馆中回荡。
“所有环节,再过一遍。”
“灯光组,把所有光束的位置,再精确到厘米。”
“音响组,声场测试,不要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舞美组,道具升降,再模拟三次故障模式。”
他的指令清晰有力,每一个字都带着不容置疑的果断。
舞台上,数百名演员和工作人员,像精密运转的齿轮。
他们各自奔跑,调度,忙碌。
每个人脸上都挂着汗珠,眼中布满血丝。
但他们眼神坚定,动作迅速。
小李音乐总监拿着对讲机,不断调整着耳麦。
他声音沙哑,对着耳麦那头说。
“混音室,第三幕《丝路》的琵琶音量,再抬高一个分贝。”
“《未来之光》的电子合成音,削弱一点低频。”
他的指令,通过凡尘集团搭建的远程协作系统,直接传达到贺凡那里。
贺凡没有出现在鸟巢现场。
他依旧以“h”的身份,在凡尘集团的秘密制作间里,远程操控着一切。
他的面前,是十几块显示屏,实时同步着鸟巢现场的各项数据。
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音轨图,精确到毫秒的灯光序列,以及多机位的现场画面。
贺凡的手指,在虚拟混音台上轻快滑动。
他耳边戴着特制的监听耳机。
他通过远程语音系统,对小李进行指导。
“小李,琵琶再高半个分贝。”
“高音部分,让它听起来像珍珠落玉盘,而不是金属摩擦。”
“电子合成音,再削一个分贝。”
“它的作用是烘托氛围,不是抢走主旋律。”
贺凡的指令,精准而细致。
他总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最微小的瑕疵。
并给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小李音乐总监听着耳麦里贺凡的声音,心中充满了敬佩。
贺凡就像一个无形的定海神针。
所有关于音乐的技术难题,在他这里都能迎刃而解。
他甚至能通过声音,想象出灯光和舞美的最佳配合。
随着奥运临近,奥运村正式开村。
来自世界各地的体育代表团,陆续抵达首都。
机场,高铁站,奥运村的入口处。
随处可见各国国旗,以及身着统一服装的志愿者。
媒体记者们,扛着长枪短炮,聚焦着每一位抵达的运动员。
他们抢拍着运动员们疲惫却兴奋的笑脸。
国际奥委会主席在奥运村的欢迎仪式上发表讲话。
他称赞本届奥运会的筹备工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展望即将到来的盛会。
奥运氛围,日渐浓厚。
它像一团无形的火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熊熊燃烧。
在奥运村的餐厅里,运动员们排队打饭。
背景音乐,正是《北京欢迎你》。
一位来自巴西的短跑运动员,嘴里哼着生涩的中文。
“北京欢迎你,为你开天辟地。”
他对着身旁来自法国的跳高选手说。
“这首歌很有意思,旋律很好记。”
法国选手点了点头,他用英语回答。
“我也在学,它让人感到温暖。”
在机场的候机大厅。
各国媒体记者,在等待转机。
他们疲惫地靠在椅子上。
但当《北京欢迎你》的旋律响起时。
不少人下意识地跟着节奏,轻轻点头。
一些记者甚至拿出手机,对着大屏幕上的mV片段,拍摄。
他们把它发到自己的社交媒体上,配文说。
“华夏的欢迎,无处不在。”
《北京欢迎你》已经超越了语言障碍。
它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第一声问候。
它像一剂温暖的催化剂。
在无形中,拉近了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人们的距离。
开幕式前一天晚上。
鸟巢体育馆进行着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彩排。
一些参与彩排的工作人员,私下偷拍了部分模糊的画面。
他们将这些画面,偷偷上传到了网络上。
很快,网络上掀起了一小波关于“剧透”的讨论。
虽然画面模糊不清,但足以勾起大众对开幕式的好奇和期待。
“鸟巢的灯光效果太震撼了。”
“那个巨大的地球模型,好像是真的。”
“到底是谁点燃圣火,悬念太大了。”
奥运组委会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他们第一时间联系各大平台,删除了所有泄露视频。
并加强了场馆内部的保密措施。
所有参与彩排的人员,都签订了更严格的保密协议。
张谋导演在导播室里,听着汇报。
他并没有因此感到愤怒。
他反而觉得,这说明外界对开幕式的期待,已经达到了顶点。
开幕式前夜。
张谋导演召集所有核心团队成员,进行最后一次会议。
会议室里,气氛紧张而肃穆。
张谋导演环视众人。
他的目光在每个人脸上停留了几秒。
“各位,明天,就是我们向全世界展示华夏风采的时刻。”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表演。”
“它关系到我们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
他语气沉重,却又充满了力量。
“所有环节,必须做到极致,万无一失。”
他对着每个关键环节负责人,进行着最后的部署。
灯光总监,舞美总监,音响总监。
每个人都认真听着,并给出了肯定的回应。
会议结束后,张谋导演独自一人,走到了鸟巢体育馆的中央。
仰望着巨大的穹顶。
感受着空旷场馆带来的压力。
他抬头看了一眼计时牌。
巨大的数字,正显示着距离开幕的剩余时间。
距离开幕,还有不到二十四小时。
他知道,所有的等待,所有的努力,都将汇聚在明天。
深吸一口气,眼中充满了期待与决心。
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载入史册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