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冰团队的正式加入,以及“火种盟约”的初步构想,为磐石基地注入了一股新的动力,也带来了更深远的目光。基地内部在继续消化技术、强化自身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向外布局。
经过数日的休整和准备,一支精干的小队被组建起来,代号“东行使者”。这支小队以韩冰为核心向导,配备了磐石基地提供的、经过改装和伪装的车辆、武器,以及部分基于“清道夫”技术研发的新装备原型,如“谐振干扰手雷”和简化版“幽灵信标”。他们的任务,是沿着韩冰团队来时的路线反向探索,尝试联系沿途可能存在的幸存者据点,传递“收割者”的威胁警告,并试探建立联系的可能性。
临行前,陈远亲自为小队送行。
“此行事关重大,但安全第一。”陈远看着韩冰和她挑选出的几名原铁林镇骨干,以及磐石基地派出的两名擅长外交与情报分析的成员,“情报传递出去即是成功,无需强求立刻结盟。若事不可为,保全自身,返回基地。”
韩冰换上了一身磐石基地提供的、经过磨损做旧的作战服,眼神锐利如初,更多了几分沉稳。“明白,首领。我们会像荒野上的风,只传递消息,不轻易掀起沙暴。”她顿了顿,补充道,“另外,关于我们之前提到的,东方区域流传的关于‘古老守护者’的传说……如果遇到相关线索,我们也会留意。”
“古老守护者?”陈远微微挑眉,这个词汇他第一次听说。
“只是些支离破碎的乡野传说,”韩冰解释道,“据说在灾变之初,曾有一些不属于任何已知势力的、散发着微光的存在,在最黑暗的时刻短暂出现,拯救过一些濒临灭绝的小群落。它们被幸存者称为‘古老守护者’,但从未与人类深入接触,很快便销声匿迹。很多人都认为是绝望中产生的幻觉。”
陈远心中一动,不由得想起了那艘神秘的白色舰船。时间点上似乎有些关联,但又难以确定。“留意即可,不必刻意追寻。一切小心。”
“东行使者”小队在黎明前的薄雾中悄然驶离了磐石基地,消失在东方那片未知而广阔的废土之中。
送走使者小队,基地的工作重心再次回到内部提升与防御。有了铁林镇提供的复合材料技术,李德林的工坊开始小批量试生产新型护甲衬里。这种材料轻便坚韧,能有效分散动能冲击,对能量攻击也有一定的偏转效果,首批产品优先配发给了赵刚的陆战队和孙晓雪的侦查队,反响颇佳。
李明团队则结合从“清道夫”残骸和“盖亚”碎片中获取的知识,开始尝试设计一种更大功率的固定式“谐振干扰塔”。目标是建立覆盖基地关键区域的防御网络,能够在“收割者”单位靠近时,对其能量系统造成持续性干扰,为己方争取更多的反应时间。
基地外围的防御工事也在不断加固和扩展,新的自动炮塔和感应地雷被部署在更远的距离上,形成层层叠叠的防御纵深。周毅和吴涛几乎住在了前线指挥部,反复推敲着各种可能的入侵 scenario(情景)和应对方案。
整个基地像一颗疯狂生长的战争之树,根系(技术)向下深扎,枝叶(防御)向外蔓延。
陈远则继续着他与“盖亚”碎片的共鸣练习。随着连接的加深,他不仅能更清晰地感受到星球本源那庞大而古老的生命脉动,偶尔,一些更加碎片化、更加古老的画面也会涌入他的识海:
一片生机勃勃的史前大陆,巨大的、从未在记录中出现过的生物在徜徉。
天空中出现巨大的裂缝,燃烧的陨石坠落,带来毁灭与……某种陌生的孢子?
一个辉煌的、建筑风格奇特的非人类文明在崛起、鼎盛,然后因内战或某种未知灾难而迅速衰落,其遗迹沉入大地或海底。
那艘白色梭形舰船的模糊影像,似乎在更古老的年代曾悄然划过天际。
这些画面杂乱无章,仿佛星球记忆深处泛起的尘埃。陈远无法确定哪些是真实的历史片段,哪些是能量信息混杂产生的幻觉,但他隐隐感觉到,脚下这片土地隐藏的秘密,远比“收割者”的威胁更加古老和深邃。
时间在紧张的准备中悄然流逝。半个月后,“东行使者”小队传回了第一份加密通讯。信号很弱,断断续续,但内容却让指挥中心的所有人精神一振。
“已成功接触‘大风堡’……确认其于上月遭遇疑似‘清道夫’小队侦察……态度谨慎……但对联盟提议……表现出兴趣……正在前往下一目标‘溪谷地’……沿途发现更多‘收割者’活动痕迹……它们……似乎在搜寻什么……”
信息到此中断。
指挥室内,众人面面相觑,既为初步接触成功感到鼓舞,也为“收割者”愈发频繁的地面活动感到担忧。
它们在搜寻什么?更多的幸存者据点?还是……与“盖亚”碎片,或者那传说中的“古老守护者”有关?
陈远望向东方,目光仿佛穿透了层层壁垒,看到了那片正在被阴影逐渐笼罩的废土。
使者的足迹已踏上远方的土地,而猎手的阴影,也正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