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0 章:歙石鉴定终于来了
此刻,洋田大队的队部里气氛紧张而凝重,柳加林和村民们翘首以盼地质队的消息。柳加林坐立不安,频繁起身望向通往地质队的道路,眼神中满是焦虑与期待。
一旁的杨东山老支书,手里紧握着旱烟袋,几次试图点火,却因手抖而屡屡失败,足见其内心的忐忑。周围的大队干部们也都神色焦急,你一言我一语地猜测着鉴定结果,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担忧与憧憬。
“加林啊,你说这地质队能给咱个准信儿不?要是真能确定这石头就是歙石,咱大队可就有盼头了。”杨东山老支书忧心忡忡地说道,脸上的皱纹因忧虑而愈发深刻。
柳加林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东山舅舅,张总答应帮忙,肯定会尽力的。咱得相信地质队的专业能力。只是这鉴定事儿确实复杂,咱还得耐心等等。”话虽如此,可他微微颤抖的双手却暴露了内心的不安。
地质队这边,面对愁云密布的众人,张总清了清嗓子,试图鼓舞士气:“大家别气馁,虽然目前的数据有些模棱两可,但这并不代表就没办法确定。咱们得想想还有没有其他角度可以切入。”
那位一直专注研究纹理结构的技术人员突然眼前一亮,“张总,我有个想法。咱们都知道,歙石产地的地质构造对其形成有着关键影响。洋田大队那块地方的地质构造和歙石传统产地说不定存在某种联系。要是能研究清楚两地地质构造的异同,说不定能为鉴定提供新线索。”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张总思索片刻后说道:“这确实是个新思路。小李,你对洋田大队那片区域的地质情况比较熟悉,你先整理一下相关资料,看看能不能找出一些蛛丝马迹。其他人也别闲着,再仔细比对一下手头的数据,看看有没有遗漏的细节。”
小李立刻行动起来,他一头扎进资料室,在大量的地质资料中翻找着有关洋田大队区域的地质勘探记录。几个小时过去了,小李终于从厚厚的资料堆里抬起头来,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他抱着一叠资料匆匆回到会议室,将资料摊开在桌上说道:“张总,我发现洋田大队所在区域在远古时期的地层结构和歙石产地有相似之处,都经历过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这或许为类似歙石的石材形成提供了条件。”
这个发现让大家看到了新的希望。张总仔细翻阅着资料,一边看一边说道:“看来这背后的地质成因值得深入研究。咱们可以根据这个线索,进一步分析青石的形成过程,对比它与歙石在形成机制上的差异。”
于是,地质队的成员们再次忙碌起来。他们结合洋田大队的地质资料,对青石的矿物成分、物理特性以及纹理结构进行了重新分析。通过模拟远古时期的地质环境,他们试图还原青石的形成过程。
经过两天两夜废寝忘食的奋战,地质队终于有了新的发现。他们发现青石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与歙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从纹理形成的微观机制来看,两者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然而,这些相似之处还不足以确凿地证明青石就是歙石,还需要更直接的证据。
就在地质队陷入瓶颈时,柳加林再次来到了地质队。他看到张总等人疲惫的面容,眼中布满血丝,心中既感动又担忧。
“张总,这几天辛苦你们了。我来就是想问问,鉴定工作进展得怎么样了?”柳加林小心翼翼地问道。
张总苦笑一声,将目前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柳加林,“柳队长,目前虽然有了一些新发现,但还不能完全确定青石就是歙石。我们遇到了一些难题,需要一些更专业的资料和设备,可能要联系省里相关的研究机构协助。”
柳加林听了,心中一沉,但他还是坚定地说道:“张总,不管多困难,我们洋田大队都支持你们。只要有一线希望,咱们就不能放弃。如果需要和省里联系,需要我们大队做什么,您尽管说。”
张总看着柳加林坚定的眼神,点了点头,“柳队长,有你这句话,我们更有动力了。目前我们需要一份详细的关于歙石形成的地质历史资料,这可能需要到省里的地质图书馆查阅。
另外,我们还需要借用一台更精密的电子显微镜,以便对青石的微观结构进行更深入的观察。你们大队要是能派两个人协助我们跑一趟省里,那会方便很多。”
柳加林毫不犹豫地说道:“没问题,张总。我马上安排两个年轻力壮、做事踏实的小伙子跟你们一起去。只要能把这青石的事儿弄清楚,再辛苦也值得。”
当天下午,柳加林就挑选了两名大队里的青年,让他们跟随地质队的小李一同前往省城。一路上,几人坐在老旧的吉普车里,心情既紧张又激动。对于洋田大队的这几个年轻人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出远门,而且还是带着如此重要的任务。
抵达省城后,一行人直奔地质图书馆。图书馆里弥漫着陈旧纸张的气息,一排排高大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地质资料。小李向管理员说明了来意,在管理员的帮助下,他们开始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关于歙石形成地质历史的相关内容。
然而,寻找资料的过程并不顺利。他们翻遍了图书馆标注的相关区域,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份完整且详细的资料。正当大家有些气馁的时候,一位老管理员路过,听到他们的讨论后,思索片刻说道:“你们要找的这种资料,可能在我们馆的特藏室里。不过特藏室的资料查阅手续比较繁琐,需要相关单位的介绍信。”
小李立刻联系张总,张总迅速通过地质队开具了介绍信,并传真到省城。拿到介绍信后,他们终于进入了特藏室。在特藏室里,他们如获至宝地找到了一份详细记录歙石形成地质历史的资料。这份资料详细记录了歙石产地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变化,以及歙石形成所需的特殊地质条件。
拿到资料后,他们马不停蹄地赶往省地质研究院,借用精密电子显微镜。研究院的领导在了解他们的来意和情况后,被地质队和洋田大队这种执着的精神所感动,同意将电子显微镜借给他们使用一段时间。
回到地质队后,小李和同事们立刻投入到新的研究中。他们利用新获取的资料,结合精密电子显微镜对青石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
通过对比歙石形成的地质历史和青石所在区域的地质演变,他们发现两者在关键的地质时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而且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青石微观结构,与歙石的特征更加契合。
经过反复论证和分析,地质队终于得出了结论:洋田大队发现的青石,虽然在一些特性上与传统歙石存在细微差异,但从地质成因、矿物成分、微观结构等多方面综合判断,可以认定为是歙石的一种变种。
这个消息如同一声春雷,在洋田大队炸开了锅。村民们欢呼雀跃,柳加林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紧紧握住张总的手说道:“张总,多亏了你们地质队啊!要不是你们这么尽心尽力,我们洋田大队哪能知道这石头的真正价值。”
张总微笑着说道:“柳队长,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现在既然确定了这青石就是歙石的变种,接下来你们洋田大队可要好好规划规划,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资源,带领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与此同时,周教授的检测结果终于出来了。他打电话到洋田大队部,脸带着微笑,缓缓说道:“经过一系列精密检测分析,我可以确定,你们发现的石头就是歙石,而且品质相当不错!”
听到这个消息,整个大队部瞬间沸腾起来。杨东山激动地说道:“周教授,太感谢您了!这对我们洋田大队来说,真是天大的好消息!”
王美珍也兴奋不已,她立刻再次联系文化公司陈总,“陈总,告诉您一个好消息,专家已经鉴定,我们发现的石头确实是歙石!我们这边的项目规划也更加完善了,您看咱们什么时候可以深入洽谈合作?”
陈总在电话那头也很高兴,“王女士,这真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这样吧,下周一,你们派人来省城,咱们正式商讨合作细节。”
挂了电话,王美珍将这个消息告诉大家,众人欢呼雀跃。
杨东山听了高兴地说道:“这是大好事,我们马上派人去省城,与文化公司进行商讨合作的事宜。”事不宜迟,他立刻开始安排前往省城洽谈合作的人员,他决定亲自带队,让王美珍、杨新民一同前往,务必争取与文化公司达成合作。
与此同时,柳加林也敏锐地意识到,歙石项目一旦启动,施工队的业务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他马上组织施工队召开会议。
会议上,施工队的队员们都兴奋不已,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进一步明确施工标准和安全规范,并进行了讨论。
“大家都知道,咱们洋田大队发现了宝贝石头,接下来和文化公司合作的话,会有很多工程要做。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柳加林最后严肃地说道。
“柳队长,您就放心吧,我们肯定好好干!”施工队的老陈说道。
“对,我们一定不会掉链子!”队员们纷纷响应。
柳加林接着说道:“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明确施工标准。从开采石头到加工制作,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高标准执行。咱们不能因为有了机会就粗制滥造,砸了自己的招牌。”
“没错,质量就是生命,这个我们都懂。”施工队的技术骨干小李说道。
“另外,安全规范一定要牢记在心。开采和加工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危险操作,大家千万不能麻痹大意。安全帽、安全绳等防护设备必须配备齐全,而且要正确使用。”柳加林着重强调安全问题。
“柳队长,您放心,安全这根弦我们一直绷得紧紧的。”施工队的安全员老张说道。
“好,大家有这个态度我就放心了。接下来的日子,大家一起努力,为即将到来的业务做好充分准备。”柳加林大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