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校园的林逸,如同一块被流水磨去棱角的卵石,表面光滑而低调。他严格遵守着自己定下的新策略:专注学业,远离任何可能引起规则扰动或外界关注的活动。【危机预警雷达】如同一个无声的哨兵,持续扫描着周围,带来一丝宝贵的安全感。
然而,被动的预警和隐匿,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安心。那次与“清道夫”惊心动魄的遭遇,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他的心里。敌暗我明的处境让他如芒在背。他不能永远活在未知的恐惧中,必须想办法扭转这种劣势。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林逸深知这个道理。他需要信息,关于“清道夫”的信息——他们的组织架构、行事风格、监控手段,甚至……弱点。
主动调查“清道夫”,无疑是在刀尖上跳舞,风险极高。但他别无选择。
【系统,评估主动调查‘清道夫’组织的可行性及风险。】林逸在心中默问。
【评估中……风险等级:极高。‘清道夫’组织具备高度反侦察能力,任何直接的探查行为都可能被视为挑衅并招致猛烈报复。】
【建议:采用间接、迂回、低关联度的信息搜集方式。可利用公共信息源、边缘数据交叉分析,以及……非官方技术手段。】
非官方技术手段?指的是黑客技术?
林逸心中一动。这确实是目前他能想到的、相对安全的切入点了。通过网络上的蛛丝马迹,或许能拼凑出一些有用的信息。而这,正是赵刚所擅长的领域。
是时候重新激活团队了,但必须是在绝对安全的前提下。
他没有使用任何之前的联系方式,而是动用了出院后精心准备的、全新的匿名通信链路——一个基于特定时间、特定公共网络节点(如图书馆免费wiFi)进行一次性信息投递的“死信箱”系统。这种方式几乎没有实时性,但胜在极其隐蔽,难以追踪。
他发出了简短而加密的指令:“安全确认。启动‘深潜计划’第一阶段:技术侦察。目标:‘清道夫’相关网络痕迹。权限:只读,绝对禁止任何侵入尝试。安全第一。”
信息发出后,便是漫长的等待。林逸按捺住内心的焦灼,继续扮演着好学生的角色,但大部分心神都系于那条无形的通信链路上。
三天后,在他于图书馆再次登录特定节点时,收到了赵刚的回复。回复同样简短,却让林逸精神一振:
“收到。已开始。发现少量可疑Ip段及加密通信特征,正在外围分析。难度极高,进展缓慢。安全。”
有进展!赵刚果然找到了些东西!
林逸立刻回复:“保持耐心,宁可无功,不可有过。优先自身隐匿。”
他知道,这种技术侦察如同在黑暗的海洋中钓鱼,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运气。他不能给赵刚任何压力。
【痕迹清理辅助(被动)生效:检测到盟友‘赵刚’进行技术侦察时产生的微弱数据涟漪,已进行干扰与混淆。】
系统的提示让林逸稍微安心。看来这个被动辅助功能不仅保护他自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辐射到与他紧密关联的团队成员。
又过了几天,赵刚传来了更具体的信息。他通过分析那些可疑Ip段的跳转规律和某些特定加密协议的使用习惯,结合一些地下技术论坛的只言片语,初步勾勒出一个模糊的轮廓:
这个自称为“清道夫”的组织,似乎是一个结构松散但执行力极强的跨国网络。他们很少在公开场合活动,其成员更像是“签约工”或“响应者”,平时潜伏于各行各业,一旦接收到关于“规则异常”或“病毒载体”的警报,才会被激活并执行任务。他们的技术手段先进,但并非无迹可寻,其通信网络存在一些极其隐晦的、仿佛刻意留下的“标记”,像是某种身份识别或者区域划分。
“这些‘标记’很古怪,”赵刚在信息中描述,“不像是常规的加密签名,更像是一种……规则层面的波纹?我无法解析其内容,但能捕捉到其存在。”
规则层面的波纹?林逸若有所思。这或许就是“清道夫”能够追踪“异常”的关键?
【分析盟友提供的信息……确认:‘清道夫’组织使用基于规则扰动的追踪技术。其成员通过特定设备或能力,感知并标记高强度的规则漏洞利用行为。】
【提示:宿主近期高频、高收益的漏洞利用,是导致被快速锁定并遭遇抓捕的主要原因。】
果然如此!林逸恍然。就像一个平静的湖面,你扔下一块小石子,只会泛起微澜;但如果你扔下一块巨石,必然会掀起巨大的波浪,想不引人注意都难。
“刚子,重点分析这些‘规则波纹’的触发阈值和衰减规律。我们需要知道,到什么程度的活动会引来他们,以及……如何隐藏这些‘波纹’。”林逸下达了新的指令。
同时,他也在思考自身。除了降低活动频率和强度之外,是否有什么方法能主动掩盖或者扭曲自身产生的“规则波纹”?
他想起了修复漏洞时获得的“规则亲和度”。提升亲和度,是否能让自己的“波纹”更自然地融入世界的“背景噪音”中,从而难以被探测?
他将这个想法也传递给了赵刚和苏沐雪(通过另一条独立的单向链路),希望他们能从技术和逻辑层面进行验证。
苏沐雪的回复很快到来,依旧是冷静的分析:“逻辑上成立。高规则亲和度个体,其行为与世界基础规则更为契合,产生的‘异常波纹’振幅更小,频率更接近自然背景,确实更难被探测。建议将提升规则亲和度作为长期核心战略。”
赵刚也表示,从技术角度看,如果存在这种“背景噪音”,那么设计一种算法来模拟它,或者制造干扰来掩盖特定的“波纹”,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和极高的算力,目前无法实现。
团队的思维再次碰撞出火花,即使在这种极端谨慎的通讯条件下。林逸感到一种久违的振奋。
虽然“清道夫”依旧神秘而强大,但至少,他们不再是完全被动挨打。他们开始触碰到了对手的衣角,开始理解对方的运作机制,并找到了潜在的应对方向。
【危机预警雷达(初级)扫描……半径500米内,规则扰动水平:稳定,无异状。】
雷达的扫描结果依旧平静。
但林逸知道,这平静之下,一场无声的、基于技术和规则理解的较量,已经悄然展开。
他站在图书馆的窗边,看着楼下熙熙攘攘的学生,目光深邃。
主动出击,风险巨大。
但坐以待毙,唯有灭亡。
他选择了一条更艰难,却也可能通往生路的道路。
深潜,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