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资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信息的价值被无限放大。谁能提前知道哪个供销社来了不要票的处理品,哪个街道工厂招临时工,甚至只是哪个菜站明天会多供应几筐土豆,都意味着能在生存的竞争中抢得一丝先机。而林向阳,恰恰掌握着这种稀缺资源。
他并非有什么神秘的消息来源,只是比常人更加细心,也更善于分析和联想。系统知识库赋予他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让他能从《人民日报》字里行间的政策动向、父亲林大山带回的厂内简报、甚至阎埠贵自己换来的那些旧报刊的边角新闻中,捕捉到常人容易忽略的蛛丝马迹。再加上他超越时代的宏观视野,往往能对局部信息的走向做出更准确的预判。
他并没有将这些信息据为己有,而是选择性地、以一种看似“无意”的方式,透露给阎埠贵。
这天,林向阳去阎埠贵家还一本《趣味物理学》,闲聊般提起:“阎老师,我昨天路过南城那个第三供销社,看他们在后院卸货,好像是些印染有点瑕疵的布头、毛巾什么的,估计这两天会当处理品卖,不要布票,就是得赶早。”
说者似乎无心,听者立刻有意!阎埠贵老婆一直想给孩子们添件新褂子,正愁没布票呢!他猛地站起身,连书都顾不上接了:“真的?向阳,你看清楚了?是第三供销社?”
“嗯,看着像,他们卸货的筐子露出来一点,是蓝底白花的布头。”林向阳语气肯定。
阎埠贵再也坐不住了,立刻开始盘算明天几点去排队,带多少钱。这种处理布头,虽然有点瑕疵,但不要布票,简直是天大的便宜!
果然,第二天阎埠贵起了个大早,赶到第三供销社,正好赶上开门处理这批布头。他凭借林向阳提供的“精准情报”,成功抢到了几块质量相当不错的布头和几条微瑕的毛巾,心花怒放地回了家。阎埠贵老婆拿着布,笑得合不拢嘴,连带着对林向阳的印象都好到了极点。
过了几天,林向阳又在和阎埠贵讨论一份过期的《北城工人报》时,指着上面一则关于“大力发展街道集体企业”的简短报道,“随口”说道:“阎老师,这上面这么强调街道企业,我估计最近各街道肯定得想办法扩大生产,说不定会招些临时工呢?您人面广,可以帮忙留意一下,看咱们街道有没有机会?解放哥要是在技校毕业前能有个地方实习,也挺好。”
阎埠贵心里又是一动!二儿子阎解放眼看快从技校毕业,正愁分配工作的事,要是能先在街道企业找个临时工干着,既赚点钱补贴家用,也算有了个工作经历,对以后分配大有好处!他立刻重视起来,开始动用自己刚刚因为“粮食桥梁”和票证交易建立起的人脉,向街道王主任等人打听。
没过多久,街道办果然因为承接了一批外贸编织袋的加工任务,需要招收一批手脚麻利的临时工。阎埠贵因为提前得了信儿,早早打了招呼,成功给阎解放争取到了一个名额!虽然只是临时工,但也让阎家在院里扬眉吐气了一番,连带着阎埠贵在儿子面前的权威都提升了不少。
还有一次,林向阳只是“无意间”提到,听说因为运输问题,城东几个菜站明天的大白菜供应可能会减少,但城西的几个菜站应该影响不大。
第二天,院里不少人家按照习惯去城东菜站排队,结果空手而归,唉声叹气。唯独阎埠贵,听了林向阳的话,起了个大早直奔城西,果然买到了足够一家人吃好几天的水灵大白菜,让全院人都羡慕不已。
一次次“无意”的提醒,一次次让阎埠贵占得先机,得到实惠。阎埠贵现在看林向阳的眼神,已经不仅仅是看一个“有出息的后生”或者“交易伙伴”,简直像是在看一尊会走路的“福星”和“财神爷”!
他觉得林向阳简直就是他的贵人!这孩子不仅自己厉害,背后有高人,连带着运气和眼光都这么好,随便说句话都藏着宝贵的信息!他现在恨不得天天把林向阳请到家里来喝茶聊天,生怕错过了什么重要的“天机”。
两人的关系,因此变得更加紧密,甚至带上了一种近乎“同盟”的色彩。阎埠贵对林向阳几乎是言听计从,维护备至。在院里,谁要是敢说林向阳半句不是,第一个跳出来反驳的肯定是阎埠贵。
林向阳则乐见其成。他将这些零散的、公开的、但整合起来极具价值的信息,通过阎埠贵这个“放大器”和“行动者”释放出去,既帮助了阎埠贵和部分邻居(信息最终总会通过阎埠贵间接惠及他人,如招工信息),也进一步巩固了这个至关重要的“信息中转站”和“舆论护盾”。
信息的价值,在这种特殊的互动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林向阳用他超越时代的洞察力,为自己编织的信息网络中,又加固了关键的一环。而阎埠贵,则在一次次尝到甜头后,愈发死心塌地地,将自己绑在了林向阳这艘看似普通,实则深不可测的航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