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若论威望和分量,首推住在后院的八级钳工易中海,院里人都尊称一声“一大爷”。易中海为人正派,技术过硬,在轧钢厂是受人敬重的老师傅,在院里也是处事公道、颇能服众的定海神针。他话不多,但一双眼睛看事情却格外通透,院里各家各户的冷暖长短,人情往来,都落在他眼里,心里也自有一本账。
林家这段时间的变化,自然没有逃过易中海的眼睛。
起初,是林大山在厂里似乎更受重视了,连带着精气神都足了不少。易中海在厂里也隐约听到些风声,似乎跟什么“技术革新”有关,具体细节他不清楚,但能让自己那个耿直甚至有些轴的老伙计林大山得到上面青睐,这本身就是件不简单的事。
接着,就是林家小子林向阳。这孩子,以前看着闷声不响,没什么存在感,如今却像换了个人似的。不是说他变得张扬了,恰恰相反,他更加沉静,但那沉静里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底气。易中海注意到,他几乎不参与院里半大小子们的追逐打闹,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或者抱着书从阎埠贵家进出。
阎埠贵那人,易中海是了解的,清高,算计,能让他另眼相看,甚至心甘情愿拿出“珍藏”的书报与之交换,这林向阳必然有其过人之处。后来连傻柱那个混不吝,都被这小子用几个“古方菜谱”给收拾得服服帖帖,见面都乐呵呵的;许大茂那个滑头,似乎也在他面前碰了软钉子,收敛了不少;就连日子最艰难的秦淮茹家,也因为林家丫头时不时的“零食分享”,气氛缓和了许多。
这一桩桩一件件,易中海都默默看在眼里。
他看得出来,林家的“红火”,不是靠溜须拍马或者投机取巧得来的。林大山依旧是那个踏实肯干的林大山,林向阳的“出息”也体现在正途——读书和学习上。更难得的是,林家为人处世,懂得分寸,知道进退。
对阎埠贵,是平等的“交易”,各取所需,还顺带赢得了“爱学习”的好名声。
对傻柱,是投其所好,用“知识”换尊重,化奚落为好感。
对许大茂,是不动声色的敲打,既表明了立场,又没撕破脸皮。
对秦淮茹,是润物无声的接济,保全了对方面子,也尽了邻里情分。
这种既有原则,又通人情,既能立身持正,又能灵活处事的家风,让易中海暗自点头。在这个大院里,有阎埠贵那样的酸腐,有傻柱那样的浑人,有许大茂那样的滑头,有贾家那样的困顿……太需要林家这样一股清正、向上、又懂得团结邻里的“正面力量”了。
易中海心里渐渐有了计较。他觉得,林家,特别是那个开始崭露头角的林向阳,是院里可以团结,甚至在未来可以倚重的对象。
他开始有意无意地释放善意。
有时在院里碰到林大山,他会停下脚步,多聊几句厂里生产的事,语气不再是以前那种纯粹老工人之间的闲聊,而是带着几分探讨和尊重。“大山,你们车间搞的那个什么‘听声辨故障’的法子,听着挺在理,有机会给我们车间也讲讲?”
林大山受宠若惊,连忙摆手:“一大爷您太抬举了,就是些土办法,上不得台面。”
“土办法能解决问题,就是好办法。”易中海语气肯定。
遇到林向阳抱着书回来,易中海也会罕见地主动开口,语气温和:“向阳,又看书呢?好,年轻人多学点东西,总没坏处。”他甚至会问一句:“最近在看什么书?”虽然他对书里的内容未必感兴趣,但这是一种姿态。
有一次,院里为了一点公共区域堆放杂物的小事,几家人吵吵嚷嚷,僵持不下。易中海出面调解,目光在人群中扫过,最后落在安静站在自家门口的林向阳身上,心中一动,开口道:“咱们也别光吵吵。向阳是读书人,懂道理,让他也说说看,这事怎么处理合适?”
这话一出,众人都有些意外,连林向阳自己都愣了一下。易中海这明显是要抬举他,给他一个在院里“露脸”和建立威信的机会。
林向阳瞬间明白了易中海的意思。他没有推辞,也没有怯场,走上前几步,语气平和地分析了杂物堆放的利弊,既指出了安全隐患和影响邻里通行,也体谅了大家住房紧张、无处收纳的难处,最后提出了一个轮流清理、划定临时区域的折中方案,条理清晰,合情合理,让原本争吵的几方都安静下来,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易中海在一旁看着,眼中赞赏之色更浓。这孩子,不仅有心,还有胆识,有口才,是块好料子!
经过这件事,院里人对林向阳的看法又提升了一层。连一大爷都开始看重他,征求他的意见,这分量可就不同了。
林大山感受到易中海释放的善意,心里既感激又有些惶恐,回家还跟儿子念叨:“一大爷是院里真正的明白人,他看重你,是你的福气,咱们更得踏踏实实做人,不能翘尾巴。”
林向阳点点头。他明白,易中海的观察和认可,意味着林家在大院这个基层小生态里,已经获得了“权威”的背书。这层关系,看似平常,却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和保护,能让许多潜在的麻烦消弭于无形。他需要维系好这份善意,但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能过于依附。
于是,在易中海面前,他始终保持着晚辈的谦逊和尊重,但言谈举止间又不卑不亢,偶尔在易中海问及一些“大事”的看法时,他也能引经据典(自然是来自旧书报),说出几分让人眼前一亮的道理,让易中海越发觉得此子可教,未来不可限量。
一种基于互相欣赏和认可的、稳固而正面的关系,在易中海和林家之间悄然建立。林家,在易中海这位院里“定海神针”的默许和扶持下,真正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四合院里一股不容忽视的、积极向上的力量。而这,也为林向阳未来更广阔的行动,奠定了一个坚实而和谐的基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