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深,早晚的寒气已经颇具威力。北平城的居民,以及周边村镇的百姓,都开始为过冬的取暖问题发愁。煤炭是主要的燃料,但价格不菲,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传统的煤炉,不仅热效率低下,浪费燃料,更因为通风不畅、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极易导致煤气中毒,每年冬天都会夺走不少人的生命。
就在林向阳琢磨着如何利用新解锁的【时代科技树】做点什么的时候,系统界面适时地闪烁起来,在“基础工业”与“轻工日化”交叉的一个细小分支上,一个全新的任务图标被点亮了。
**【任务:民生取暖革新 - 改良式蜂窝煤炉】**
**目标:** 设计并制作一种热效率更高、更节省燃料、并显着降低煤气(一氧化碳)中毒风险的蜂窝煤炉原型。
**背景:** 当前民用煤炉热效率普遍低于30%,煤气中毒事件频发。提升取暖效率与安全性,具有重要民生价值。
**引导:**
1. 提供**二次进风**原理简图(通过在炉膛中部引入预热空气,使未充分燃烧的一氧化碳二次燃烧,提升热效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2. 提供**聚热罩与导热鳍片**结构建议(利用金属导热带走并辐射热量,减少热量从炉壁散失)。
3. 提示**烟道结构与防风设计**对燃烧效率及安全性的影响。
**奖励:** 工业设计点数x15,【基础材料处理(入门)】知识碎片x1。
蜂窝煤炉!这可是未来几十年内中国北方家庭最常见的取暖和炊事工具之一!其核心原理正是通过独特的炉膛结构和蜂窝煤的形状,实现较充分的燃烧和较高的热效率。
系统没有直接给出成熟的设计图,而是提供了几个关键的技术原理引导:二次进风、聚热结构、烟道优化。这需要林向阳自己动手,将这些原理与这个时代现有的材料和技术条件结合起来,设计出可行的原型。
这正合林向阳之意!
他立刻行动起来。找来纸张和炭笔(系统签到来的铅笔太显眼,暂时不能用),趴在炕桌上,开始根据系统引导的原理,结合自己前世对一些老式煤炉的模糊记忆,进行设计。
他画的草图还很稚嫩,但核心结构清晰:
* 炉体采用常见的圆筒形,但内部炉膛设计成阶梯状,预留了二次进风孔的通道位置。
* 在炉膛中部,设计了一圈环形的、带有细小缝隙的二次进风道,外部空气可以从炉子底部进入,在通过炉壁时被初步加热,然后从这些缝隙进入炉膛中部,与上升的未充分燃烧气体混合,促进二次燃烧。
* 炉口上方,设计了一个可活动的、带有辐射鳍片的铸铁聚热罩,既能聚拢火焰,其鳍片也能增加散热面积。
* 烟道口的位置和直径也经过了考量,并简单标注了需要加装防止倒风的挡板。
画好初步草图后,他并没有立刻动手制作。他知道,这涉及到金属加工和耐火材料,不是他一个人能在屯子里完成的。
他需要父亲的帮助。
周末,林大山和李秀兰从城里回来休息(新单位工作繁忙,但偶尔的休假还是有的)。林向阳立刻拿着自己的草图找到了父亲。
“爹,您看看这个。”他将草图铺在父亲面前。
林大山放下手里的报纸,好奇地凑过来。当他看清纸上画的是一个结构有些奇特的炉子时,愣了一下:“这是……炉子?咋长这样?”
“爹,我琢磨着,现在大家用的煤炉太费煤,还容易中煤气。”林向阳解释道,“我就瞎想,要是能在炉子中间这里(指着二次进风道)再加进去一点烧热了的空气,是不是能让煤烧得更透,更省煤?还有这上面加个带翅片的盖子,是不是能把火聚住,让热散得更匀实?烟囱这里弄个拐弯和挡板,风大的时候是不是就不容易倒烟了?”
他用最朴实的语言,将二次进风、聚热辐射、烟道防倒风这几个核心改良点解释了一遍。
林大山是木匠,对结构天生敏感。他听着儿子的解释,看着草图上的结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他虽然不懂什么燃烧原理,但凭借经验,他能感觉到儿子这些“瞎琢磨”似乎很有道理!尤其是那个“中间再加点热风”的想法,让他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你这脑子……”林大山看着儿子,再次发出了熟悉的感慨。他拿起草图,仔细研究了半天,越看越觉得巧妙。
“能做吗?爹?”林向阳期待地问。
林大山沉吟片刻:“炉体好办,找铁匠铺就能敲出来。就是里面这些弯弯绕绕的通道和那个带翅片的盖子,得找手艺好的老师傅,费点功夫。耐火泥也好弄。”
他抬起头,看着儿子:“你想做这个干啥?”
“要是真能做出来,比普通炉子省煤,还安全,咱们家冬天就好过了。说不定……还能帮帮街坊四邻。”林向阳说道,他没有提更远的目标,比如推广或者任务奖励。
林大山点了点头。他现在是国家干部,思想觉悟更高了,觉得儿子这想法既实用,又能惠及邻里,是好事。而且,他也想亲眼看看,儿子这“奇思妙想”到底能不能成。
“行!这事爹帮你!”林大山一拍大腿,“明天我回城里,就去找相熟的铁匠师傅说道说道,按你这个图,先打一个出来试试!”
“谢谢爹!”林向阳心中大喜。有父亲出面,联系工匠、采购材料都会方便很多。
李秀兰在一旁听着,看着兴致勃勃的父子俩,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她虽然不懂这些,但她相信儿子。
于是,林向阳的第一个“研发”任务,正式启动。他负责提供核心设计和原理,父亲林大山则利用在新单位的便利和人脉,负责寻找工匠和落实制作。
一个看似普通的农家少年,一个刚刚转业的地方干部,就这样,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围绕着一个小小的蜂窝煤炉,开始了一场旨在提升民生质量的、微小的技术革新。而这一切,都源于那棵悄然扎根于新时代的“科技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