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入库,秋播尚未开始,是一段相对农闲的时光。林家今年因为试验田的丰收,加上林向阳暗中用系统粮食不断补充家底,存粮比往年宽裕了不少。林大山决定将一部分富余的粮食运到城里卖掉,换些钱和必需的日用品,也为可能到来的冬季多做些储备。
这一次,林向阳自然又跟着去了。他需要持续了解城里的情况,为未来可能的行动积累认知。
驴车吱吱呀呀地走在通往北平城的土路上,车上载着几袋沉甸甸的玉米和高粱。林向阳坐在车沿,看着道路两旁略显荒凉的景象,心里却在盘算着这次进城能观察到什么。
再次穿过那森然的城门洞,喧嚣混杂的气息扑面而来。与上次来时相比,城里的气氛似乎更加压抑了些。巡逻的士兵脸色更差,盘查也更显粗暴。物价牌上的数字像是会自己往上跳,引得排队购买物资的人群中不时发出绝望的叹息和低低的咒骂。
林大山熟门熟路地赶着车,避开主街,朝着前门大街附近一家相熟的、价格相对公道的粮店行去。那粮店门脸不大,门口同样排着不短的队伍。
将驴车在街角停好,林大山让林向阳看着车和粮食,自己先去前面打听行情,看看能不能找到相熟的伙计行个方便,免得排长队。
林向阳靠在车辕上,目光习惯性地扫视着周围。粮店旁边,是一家看起来规模不小的饭庄,招牌上写着“丰泽园”三个大字。虽然还没到正午饭点,但里面已经传出了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和隐约的吆喝声,一股浓郁的饭菜香气混合着油脂味飘散出来,与粮店门口弥漫的焦虑和匮乏气息形成了古怪的对比。
他的目光,无意中被饭庄侧门外的景象吸引了。
侧门开着,能看到里面是热火朝天的厨房一角。一个穿着油腻白色短褂、围着围裙的胖师傅,正对着一个半大小子吹胡子瞪眼。那小子看起来也就十五六岁年纪,个子不矮,但身板还没完全长开,有点瘦,同样穿着一身沾满油渍的学徒工装,低着头,手里还拎着一把大菜刀。
“何雨柱!你个榆木脑袋!跟你说多少遍了!切这肉要顺着纹理!顺着纹理!你瞧瞧你切的这叫什么?狗啃的都比你强!” 胖师傅唾沫横飞,手指几乎戳到那少年的脑门上。
那被叫做何雨柱的少年,梗着脖子,虽然低着头,但嘴角却有些不忿地撇着,小声嘟囔道:“我……我觉着这么切也挺好……”
“挺好?你个混不吝的东西!还敢顶嘴!” 胖师傅更气了,抬手作势要打,“这肉是给东家小灶准备的,切坏了你赔得起吗?啊?罚你今晚把后院的柴火都劈了!劈不完不许吃饭!”
何雨柱猛地抬起头,脸上带着一股倔强和不服,但接触到师傅严厉的目光,又悻悻地低了下去,闷声闷气地应了句:“……知道了。”
他拎着菜刀,垂头丧气地走到后院门口,对着一个柴火垛发泄似的狠狠劈了几下,嘴里还在不停地念叨着什么,显然是在抱怨。
林向阳远远地看着这一幕,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何雨柱?傻柱?!
他真的看到了!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看到了那个未来将在南锣鼓巷那片四合院里,搅动起无数鸡飞狗跳、却也承载着几分底层义气的“傻柱”!
此时的何雨柱,还只是个在饭庄学艺、因为憨直(或者说轴)而时常被师傅责骂的小学徒。他那股子混不吝的劲儿已经有了苗头,但还没有被生活完全磨砺成后来那般滚刀肉的模样,眼神里还带着少年人特有的不服和委屈。
林向阳感觉无比奇妙。就像是一个观众,突然闯进了正在拍摄中的历史人物纪录片的片场,看到了主角青涩而真实的NG镜头。那些曾经只在文字和影像中存在的角色,此刻就鲜活地、带着烟火气地出现在他眼前,为了切不好一块肉而挨骂,为了被罚劈柴而暗自生气。
他看到何雨柱劈了一会儿柴,似乎累了,拄着斧头喘了口气,抬头茫然地看了看天空,又看了看粮店门口排着的长队和那些面黄肌瘦的人群,眼神里闪过一丝与年龄不符的复杂,但很快又被疲惫和烦躁取代,继续埋头跟那堆柴火较劲。
这就是底层小人物的日常。学艺的艰辛,师傅的责骂,生活的重压……这一切,都是如此真实。
林向阳没有上前搭话,也没有任何互动。他只是静静地、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这一幕。他知道,自己和这个未来的“四合院战神”的人生轨迹,在此刻只是两条互不相干的平行线。未来是否会有交集?他不知道。
但这种“亲眼见证”的感觉,让他对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了更具体、更血肉丰满的认知。他不是在阅读冰冷的历史资料,而是生活在其中,与这些即将在历史舞台上留下名字(哪怕是文艺作品中的名字)的人物,呼吸着同一片天空下的空气。
过了一会儿,林大山回来了,脸色不太好看。
“粮价又跌了,收粮的挑三拣四,压价压得厉害。”他闷声道,“还得排长队。”
林向阳收回目光,点了点头。乱世之中,最不值钱的就是农民的血汗。
父子俩最终还是排了将近一个时辰的队,才以远低于预期的价格,卖掉了那几袋粮食。换来的钱,林大山仔细地数了又数,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回去的路上,林向阳依旧沉默。他的脑海里,交替浮现着粮店前麻木绝望的面孔,和丰泽园后厨那个挨骂的、年轻的何雨柱。
这座古城,就像一个巨大的熔炉,吞噬着希望,也锻造着形形色色的人生。而他,需要更快地积蓄力量,才能在这个熔炉中,保护好自己在意的人,甚至……尝试着去改变些什么。
这次进城,卖粮的收获寥寥,但“遇见”傻柱的经历,却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荡开的涟漪,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