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上午,采购科的科长周建军,急匆匆地从外面走进来,一进办公室就直奔林卫家的办公桌。
“小林,赶紧把手里的活儿放一下。”
周建军的表情带着几分严肃,压低了声音。
“王主任让你马上去他办公室一趟,说下午要带你去县商业局开个会。”
去县商业局开会?还是供销社的一把手王主任亲自带着去?
这话一出,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张爱国和吴小虎交换了一个惊讶的眼神,连一直埋头看报纸的老采购员王建国,都从老花镜后面抬起了头。
“我的天,王主任亲自带着小林去商业局开会?这待遇,咱们科长老周都没享受过几次吧?”吴小虎咋舌道。
“那可不,”张爱国一脸的与有荣焉。
“也不看看咱们卫家是谁,中专生!上次那汽车配件的事,办得多漂亮!这就是人才!”
林卫家心里也是一动,他知道自己这段时间的表现,应该是入了社里最高领导的眼了。
“好的,科长,我马上就去。”
林卫家应了一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着装,在同事们各异的目光中,快步走上了二楼。
“报告!”
“进来。”
林卫家推门进去,王振山正伏在办公桌上,批阅着文件。
“王主任,您找我。”
“嗯,是小林啊,坐。”
王振山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态度比林卫家想象中要和蔼一些。
“是这样的,下午县商业局要开个关于秋季物资调配的会,按理说该我和吴副主任去。但社里事情多,老吴去跑农资的事了。
我想了想咱们社里这帮年轻人里,你脑子活,在乡下跑得勤,情况熟。这个会你跟我一起去听听,就当是学习了。”
“谢谢主任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多听多看多学!”
林卫家心里清楚,这不仅仅是学习,更是一种信号,一种来自一把手的认可和栽培。
“光学习还不够。”王振山看着他。
“你们周科长跟我提过好几次,说你小子脑子里有东西。今天这个会,你就当我的兵,当我的参谋。
到时候,你就坐在我旁边,多听,多看,多记。要是有人问话,或者我有问题问你,别怕,把你知道的,大胆说出来。
咱们供销社,就需要有想法、敢说话的年轻人!”
王振山这番话,说得直接,也说得敞亮。
林卫家听得心里一热,重重地点了点头:“是,主任!”
下午一点半,林卫家跟着王振山主任,坐着供销社唯一的一辆吉普车,来到了县商业局。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压抑。
来自全县商业系统的各个单位负责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愁眉苦脸。
会议由商业局的一位副局长主持,讲的都是些官样文章。
总结前三季度的成绩,分析当前物资短缺的严峻形势,号召大家要勒紧裤腰带,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保障市场供应云云。
林卫家坐在王振山身后的位置,一边认真听着,一边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着。
他记的不是那些空话套话,而是各个单位负责人在发言时,无意中透露出来的关键信息:
食品公司的经理说,生猪收购困难,肉食供应下个季度要大幅削减;水产站的站长抱怨,鱼获减少,除了供应县里几个大食堂,基本没余货;粮站的站长更是快要哭出来,说仓库里已经能跑耗子了……
一个个坏消息,听得人心里头发沉。
这就是1959年秋天的真实写照。
会议开到一半,中场休息。
王振山被几个相熟的单位领导拉到一边抽烟聊天去了。
林卫家则留在座位上,趁着这个空档,把自己刚才记下的东西,在脑子里重新梳理一遍。
就在这时,一个清瘦的身影,端着个搪瓷缸,走到了王振山旁边的空位上坐下。
那人约莫三十七八岁的年纪,穿着一身干净的中山装,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显得文质彬彬。
他坐下后,并没有跟任何人说话,只是安静地吹着茶水,眼神却像是不经意地,扫视着整个会场。
林卫家认得他,这是县商业局计划科的科长,李为民。
一个在商业系统里以心思缜密、笔杆子硬而出名。
正想着,李为民像是感觉到了他的目光,转过头来,对着林卫家温和地点了点头。
“你是老王带来的小林同志吧?”
李为民的声音很平静,听着让人舒服。
“是的,李科长。我叫林卫家。”
林卫家连忙坐直了身子,恭敬地回答。
“嗯。”
李为民喝了口茶,目光落在了林卫家摊开的笔记本上,上面密密麻麻,不仅有发言记录,还有一些他自己用红笔画出的箭头和标注。
“刚才会上说的这些情况,你怎么看?”李为民看似随意地问道。
这个问题,来得突然。林卫家心里飞快地转着念头,他知道,眼前这个人绝不是三言两语能糊弄过去的。
他沉吟了片刻,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一种请教的语气说道:
“李科长,我刚参加工作,没什么见识。就是听着大家说的,感觉心里头发慌。
我一直在乡下跑,知道底下社员们的日子有多难。现在听城里也这么紧张,就是觉得光靠节流,恐怕不是长久之计。”
“哦?那依你看,除了节流还该如何?”李为民来了兴趣。
“我还说不好。”林卫家摇了摇头。
“我就是觉得,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物资本身,而是人心。人心要是慌了,再多的物资也不够用。
刚才食品公司的经理说肉不够,水产站的站长说鱼不够。可我下乡的时候看到,很多生产队都响应号召,在搞生产自救,漫山遍野地挖野菜、采橡子。
这些东西虽然上不了城里人的桌,但要是能加工好了,是不是也能当成一部分代食品,补充一下,至少能让大家心里踏实点?”
他这番话反而让听惯了官样文章的李为民,眼前一亮。
“你这个思路,有点意思。”李为民推了推眼镜,“继续说。”
“我觉得,咱们现在除了要想办法从外面调拨物资,更重要的,是要把社员们生产自救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把咱们县自己能利用的资源,都给利用起来。
比如,咱们供销社就可以多下乡,用一些紧俏的小工业品,像盐、火柴、布料,去跟社员们换他们采回来的野菜干、橡子粉。
这样一来,社员们有了盼头,咱们社里也多了物资,能稍微缓解一下供应压力。”
这番话,说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最关键的是,完全立足于现实,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李为民看着眼前这个谈吐得体、思路清晰、不卑不亢的年轻人,心里头已经起了浓厚的爱才之心。
“好,好啊!”他点了点头,声音里带着几分赞许。
“小林同志,你这个‘内部挖潜’的思路,很务实!今天的会,我没白来!你把这些想法,有空的时候,整理一份材料。
不用太正式,就写写你的见闻和思考,直接交给我。以后你有什么新的想法,随时可以来找我聊聊!”
这时王振山也结束了聊天,走了回来。
他看见李为民正和林卫家相谈甚欢,脸上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为民科长,在指导我们社里的年轻人啊?”
“王叔,您可是挖到宝了。”李为民笑着站起身,拍了拍林卫家的肩膀。
“这个小林同志,不简单。肚子里有真东西,是个能办实事的好苗子。”
能得到李为民这样谨慎的人如此高的评价,王振山脸上的笑意更浓了。
散会后,坐在回供销社的吉普车上,王振山一直没说话,只是闭着眼,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敲着。
直到快到单位的时候,他才忽然睁开眼,对林卫家说道:
“小林,今天李科长跟你说的那些话,你都记下了吧?”
“记下了,主任。”
“李科长让你写的那个材料,你回去后,用心写。不要怕,大胆地写出你的想法。”
王振山看着他,“数据要实,见闻要真,把每个环节的账都算清楚。写好了,先拿给我看。”
“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