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技术科请教
正月里的最后一场雪,细碎而绵密,给轧钢厂区尚未完全复苏的灰黑色调,暂时覆上了一层单薄的洁白。但这份洁白很快就被忙碌的脚印和车轮碾碎,融化成泥泞,仿佛预示着这个春天注定与泥泞和汗水相伴。
钟浩处理完手头一批紧急的劳保用品采购单,看了看时间,拿起桌上那份他精心准备的《关于建立老旧设备预防性维修制度的几点建议》的初稿,起身离开了采购科办公室。他没有去找李怀德,而是径直走向了位于厂区另一侧的技术科办公楼。
技术科的氛围与采购科截然不同。这里少了些市侩和喧嚣,多了几分书卷气和金属、机油混合的独特味道。走廊里贴着各种技术图纸和安全操作规程,办公室里的桌椅也显得更旧,但堆放的书籍和资料却更多。
钟浩要找的是技术科的骨干技术员,王工——王崇明。王工四十多岁年纪,戴着厚厚的眼镜,身材瘦削,不太修边幅,但技术扎实,为人也相对正派,在厂里是出了名的“技术痴”,对搞关系、钻营没什么兴趣,一心扑在设备和技术难题上。钟浩之前几次接触,觉得此人可以结交。
他敲了敲王工办公室开着的门。王工正伏在桌上,对着一张大比例的机床传动图皱眉苦思,旁边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计算稿纸,连钟浩进来都没立刻察觉。
“王工,忙着呢?”钟浩出声招呼。
王工这才抬起头,推了推滑到鼻梁的眼镜,看清是钟浩,脸上露出一丝意外,随即是工作被打断的不耐烦:“哦,钟采购啊,有事?” 他对行政科室的人向来不太感冒,觉得这些人不懂技术,只会添乱。
钟浩对他的态度不以为意,笑着走上前,将手里的建议书递过去:“王工,打扰您了。我这边写了点不成熟的想法,是关于咱们厂里那些老设备维护的,想请您这个专家给把把关,看看有没有点参考价值。”
他的姿态放得很低,用的是“请教”、“把把关”这样的字眼,充分给予了对方尊重。
王工愣了一下,接过那几张写得密密麻麻的信纸,狐疑地看了钟浩一眼。一个采购员,跑来跟他讨论设备维护?这倒是新鲜。他本来想随手翻翻就打发走,但目光扫过纸上的内容,却被吸引住了。
钟浩的建议书并没有直接引用那份苏联图纸的内容,而是将其精髓——系统化、预防性的维护思维——融会贯通后,结合轧钢厂老设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条非常具体且看似可行的建议:
一是建议建立关键老旧设备(如几台主要的苏式车床、铣床)的运行档案,详细记录每次故障现象、维修过程、更换零件,以便分析故障规律;
二是建议制定简单的定期点检表,由操作工每日班前对设备的关键部位(如主轴晃动、齿轮异响、润滑油位等)进行例行检查,发现问题苗头及时报修,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三是建议后勤仓库针对这些老设备的易损件,建立最低安全库存,确保维修时不会因为等待零件而长时间停机;
四是建议能否由技术科牵头,定期(比如每季度)组织一次对关键老设备的“会诊”,集中力量解决一些顽固性故障或进行精度校准。
这些建议,条条都戳在了当前设备维护工作的痛点上。厂里现在的维护模式基本是“救火式”,哪里坏了修哪里,缺乏预见性和系统性,导致设备故障频发,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王工作为技术骨干,对此深有感触,也向上反映过多次,但都被“条件有限”、“先保证生产”等理由搪塞过去了。
他没想到,一个采购科的年轻人,居然能看到这些问题,还能提出如此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很强的建议!这完全超出了他对行政人员的认知。
王工脸上的不耐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专注和惊讶。他扶了扶眼镜,仔细地阅读着建议书的每一行字,时不时还拿起旁边的铅笔在纸上划上几道,或者停下来思考片刻。
“这个运行档案的想法很好!”王工指着第一条,语气有些激动,“我们现在维修就是凭老师傅的经验,换个人可能就抓瞎!有了档案,就能积累数据,找到规律!”
他又看向第二条:“每日点检!这个太有必要了!很多大故障都是小毛病积累起来的!要是操作工能提前发现……唉,就是怕他们嫌麻烦,执行不下去。”
钟浩适时接话:“王工,可以从最简单的开始,比如就检查三五个最关键的点,做成表格,让他们打勾就行。关键是养成习惯,而且这也体现了对工人安全的负责。”
王工眼睛一亮,连连点头:“有道理!有道理!”
当他看到第四条“定期会诊”时,更是拍了一下大腿:“这个主意妙啊!有些疑难杂症,一个人琢磨半天,不如大家凑一起商量!还能带带年轻人!”
他抬起头,看向钟浩的目光已经完全变了,充满了欣赏和好奇:“钟浩同志,真没想到……你一个搞采购的,对设备维护也这么有研究?这些想法……很专业啊!比我们科里一些年轻技术员想得都周到!”
钟浩谦逊地笑了笑:“王工您过奖了。我也就是平时跑车间多了,看得多了,瞎琢磨的。再加上有时候去废料库,看到那些报废的零件,觉得很多其实都是小毛病没及时处理才彻底坏掉的,觉得可惜。所以就胡思乱想写了这些,班门弄斧,让您见笑了。”
他巧妙地将自己的“知识”来源归结于“多看多琢磨”和“废料库的启发”,合情合理,不会引人怀疑。
“这可不是瞎琢磨!”王工郑重地说,“你这是真正动了脑筋的!而且切中要害!钟浩同志,你这份建议书,能留在我这儿吗?我想好好研究一下,整理整理,然后向科长汇报!说不定真能推动一下厂里的设备管理工作!”
“当然可以,我就是来请您指正的。”钟浩爽快答应,“如果能对厂里有点帮助,那就最好了。”
王工如获至宝般将建议书收好,态度变得十分热情,甚至还给钟浩倒了杯水。“钟浩啊,以后有什么技术上的想法,随时过来交流!咱们厂,就是需要你这样肯动脑子、又关心生产实际的同志!”
两人又就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聊了聊,钟浩凭借远超时代的见识和系统灌输的图纸知识,虽然说得含蓄,但每每都能点到关键,让王工大有遇到知音之感,聊得越发投机。
离开技术科时,王工一直把钟浩送到门口,握着他的手用力晃了晃:“钟浩,以后常来!常来!”
走在回采购科的路上,寒风依旧,但钟浩心里却颇为舒畅。这次“请教”,目的圆满达成。不仅成功地将系统知识转化为合理的“建议”输出,更重要的是,在王工这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建立了一条通往技术领域的隐秘渠道。
这份建议书如果能被技术科采纳甚至部分实施,无疑能提升他在厂内的声誉和影响力。而且,通过王工,他能更及时地了解到厂里设备运行的真实情况和遇到的技术难题,这对他未来可能进行的“技术介入”或利用系统能力解决问题,都大有裨益。
同时,这也是一种无形的震慑。让李怀德等人知道,他钟浩不仅仅会搞采购、会整人,在技术层面同样有着不容小觑的潜力。这会让那些想动歪心思的人,更多一层顾忌。
回到采购科办公室,李怀德正好也在,看到钟浩从外面回来,随口问了一句:“小钟,去哪儿了?”
钟浩笑了笑,语气轻松:“去了趟技术科,跟王工请教了点设备方面的问题。”
李怀德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但也没多问,只是点了点头。他心里却暗自嘀咕:这小子,路子是越来越野了,连技术科那帮眼高于顶的家伙都搭上了?
钟浩坐回自己的位置,拿起下一份待处理的文件,神情专注。
技术的种子已经播下,接下来,就是耐心等待它发芽,并在合适的时机,让它结出对自己有利的果实。这盘棋,他下的不仅仅是四合院,更是整个红星轧钢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