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王团长他们试用看看,效果好的话再批量生产。
有了这个设备,能节省大量人力,加快建设进度。
杨厂长仔细研究着设计图纸的原理,对何雨柱说:
这么简单的原理,怎么之前没人想到呢。
确实可行,不过要按你说的,先做充分测试。
成功了又是大功一件!
何雨柱用那个年代常见的口吻回答:
什么功劳不功劳的,能为国家建设出力就行!
杨厂长赞赏地看着他:
难怪你能发明这么多好东西,心里装着国家,自然就能研发出需要的东西。
何雨柱笑着摆手:
我这都是些小聪明,拾人牙慧罢了。
要是能研发出世界领先的技术,那才叫真本事。
杨厂长鼓励道:
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何雨柱谦虚地说:
这要看机缘,现在当务之急是加快二厂的建设进度。
我去现场看看施工情况。
杨厂长点头同意:
好,你去吧。
不过我还有个事想听听你的想法。
何雨柱疑惑地问:
什么事需要征求我的意见?
杨厂长接着说:
关于二厂厂长人选的问题。
何雨柱更疑惑了:
二厂厂长怎么了?
杨厂长直截了当地问:
你觉得谁适合当二厂厂长?
何雨柱愣了一下:
我来推荐?
杨厂长肯定地说:
对,毕竟这个厂你是核心人物,得听听你的意见。
何雨柱思考片刻后说:
第125节
杨厂长您知道的,我原本就是个厨子。
承蒙您赏识提拔为食堂主任,才有今天的成绩。
我对其他大导都不熟悉。
真要我说的话,不如由您兼任二厂厂长最合适。
其他人我不了解情况。
不过我都服从组织安排。
这个回答正合杨厂长心意。
轧钢厂业绩 ,但有何雨柱在的二厂必出成绩。
虽然主要功劳归何雨柱,但厂长也能分一杯羹。
所以各方都在争夺这个肥差。
杨厂长故意打趣道:
去去去,我还指望你给我个人选向大导汇报呢。
这么回答让我怎么交差?
看来要挨大导的批评了!
何雨柱略作思索,说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我明白该怎么做了,您放心!
何雨柱说完便转身离去。
杨厂长先是一怔,思索片刻后不禁笑道:这小子!
杨厂长心知何雨柱已经领会了他的用意。
倘若大导问起,何雨柱必定会照方才的说法应答。
这样的话,自己二厂厂长的位置就稳了。
想到这里,杨厂长心情舒畅,更为自己发掘出何雨柱这样的人才感到欣慰。
若是个忘恩负义之徒,即便再有才华,他也不会如此自豪。
离开办公室后,何雨柱径直前往二厂建设工地查看进度,与王团长、宋团长商讨施工事宜。
这时张秘书匆匆赶来:何副厂长,教授们都到了,杨厂长让您过去。
何雨柱向两位团长致歉:二位,我有急事要处理,改日再议建厂事宜。
去吧,现在还在打地基阶段,不着急。宋团长爽快地说。
王团长也点头附和:有事我会派人通知你。
辞别二人后,何雨柱随张秘书赶回会议室。
大导正带着众人等候,见何雨柱进门便热情介绍:这位就是你们想见的何雨柱同志。
柱子,这位是兰礼正教授,这些都是他的学生。
大导好,兰教授好。何雨柱礼貌问候。
众人见他如此年轻,都露出惊讶神色。
何雨柱向大导汇报计划:我建议将研发团队安排在二厂办公室,虽然简陋但够用。
今天能完成拖拉机配件制作,明天即可组装测试。
兰教授的学生可以参与性能测试并提交报告,没问题的话就能开始量产准备。
大导满意地点头,转向兰教授征求意见。
兰教授欣然同意:实践出真知,不知组装时我们能否现场观摩学习?
当然可以。何雨柱爽快答应,这些科研人才未来都要独当一面,正好借这个机会多交流。
大导又指着一位姑娘说:这是慕晴雪同志,今后担任你的助理。说这话时他略显尴尬,毕竟这是夫人交代的特殊安排。
何雨柱察觉到大导的不自然,但并未点破。没问题,您安排就好!
见大导想单独与何雨柱交谈,杨厂长转头对张秘书说:张秘书,先带大伙儿去二厂转转吧。
他又对众人道:兰教授,同学们,二厂刚起步还没建好,但很快就能成型。
大家先看看将来工作的地方,中午尝尝我们食堂的饭菜如何?
兰教授爽快回应:听安排!
杨厂长随即领着兰教授离开,张秘书则带着其他同学充当向导,一路向二厂方向走去,详细介绍着轧钢厂的情况。
待众人离开后,会议室只剩慕晴雪、何雨柱和孙秘书三人。
大导开门见山地问:柱子,对二厂厂长人选有什么建议吗?
何雨柱把先前跟杨厂长商量的方案又陈述了一遍。
大导略作沉思,想起这个项目本就是杨厂长和何雨柱一手推动的,其他人不过是沾了光。
若让外人来当厂长,实在对不住杨厂长。
再说一厂不容二主,两个厂长势必影响工作效率。
他心里已有了决断,但暂未表态。你要的房子我让孙秘书办妥了。大导转移话题,孙秘书,把相关文件给柱子。
搬家时记得通知我,那院子空置久了需要拾掇,你自己收拾吧。他考虑得很周全,亲自出面反而会给何雨柱造成压力。太感谢您了!何雨柱真诚地道谢。
大导摆摆手:不用客气。
电池的事也联系好了,虽然不在帝都,我已经让人送来十组电池和相关资料。
要是研究出成果,可得第一时间告诉我。
您放心,保证完成任务!何雨柱郑重承诺。
大导起身告辞:有空来家里做饭,吃了你做的菜别人做的都难以下咽。
不过现在你是副厂长了,工作要紧,有空再来。
何雨柱会意:一定去,您别嫌我老往您家跑就成。
这番表态让大导心情愉悦:欢迎还来不及呢!好了,你忙吧,我手上还有工作要处理。
送走大导后,何雨柱对慕晴雪说:走吧,去找你老师和同学。
慕晴雪好奇地打量着他,默默跟上脚步。
两人来到二厂时,兰教授正在给学生们做思想工作。
望着眼前这片荒地,何雨柱笑问:兰教授,同学们,是不是有点失望?
兰教授坚定地摇头否认。怎么会呢?我们国家正在蓬勃发展,一切都需要循序渐进。
只要迈出第一步,未来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何雨柱深知当下大多数人都怀揣着建设祖国的热忱。
何雨柱赞同地说:
“教授说得太好了!”
兰教授问道:
“何副厂长,有个问题想请教您......”
何雨柱爽快地回应:
“兰教授不必客气,有什么问题尽管问。
我读书不多,但对你们这些学者一直都很敬重!”
听到这番话,兰教授微微颔首:
“何副厂长,您能说说拖拉机的研发经过吗?”
这个问题让何雨柱略显意外——原来还是有人关心这件事的。
他原本以为没人会在意这个问题。
兰教授的提问一出,连慕晴雪也投来了探询的目光。
不是没人关注,而是没人敢问。
在场的同学们同样充满好奇地注视着何雨柱,等待着他的回答。
何雨柱整理了下思路,缓缓道来:
拖拉机在国外早已普及。
虽然我没出过国,但从国际报刊上看到过相关报道。
明天指导你们组装时就会明白。
只要掌握了原理,设计并不困难。
我知道你们的困惑——学了这么多年专业知识,却被我这个初中肄业的人抢先突破,心里肯定不服气。
话音刚落,包括兰教授在内,众人都低下了头——这番话确实说到了他们的心坎上。
不等众人回应,何雨柱继续阐述:
学问应该服务生活,但你们求学时却总在追逐更前沿的知识。
总觉得学到的都是过时的东西,永远比人落后一步。
这种心态导致你们需要有人指引方向才能开展研究。
别急着否认,想想看——
不论是海归派还是本土培养的人才,有几个能自主创新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你们缺少自信,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缺乏信心。
总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外国技术。
这种思想让很多人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一心想要把国外技术都学会再回来建设祖国。
可很多人出去后就回不来了——
有的身不由己,有的被西方世界腐蚀了。
即便如此,国家仍在不断派遣留学生。
为什么?
因为总会有人回来。
但我的想法不同。
我这个没念过多少书的人,亲身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岁月。
深知和平的珍贵。
你们现在觉得工农群众苦,抱怨温饱问题。
可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谈什么温饱?
能活着就是万幸。
我们民族自古热爱和平,
为何那么多人毅然投身战场?
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