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宗室制度为例。陛下少时亲历亲人饿死,当过和尚,做过乞丐,深知饥寒之苦。故而制定宗室俸禄之制,使朱家子孙自出生便享厚禄。
隔壁暗室中,朱元璋闻言眯起眼睛,往事历历在目。那些年他屡次濒临饿死,全凭一口气硬撑过来。后来为求温饱投奔义军,历经百战方有今日。
“陛下心底的念头,说来实在简单质朴。”
“他不过是不愿后世子孙再像他当年那般饥肠辘辘,食不果腹。”
“尝过饿肚子的滋味,便总想着让儿孙们都能吃上安稳饭。”
“这便是陛下以庄稼汉的心思,定下大明宗室俸禄制度的初衷。”
燕长倾温润的嗓音里,将朱元璋早年的艰辛与如今推己及人的温情都道尽了。
太子朱标轻声叹息。他知晓父皇早年不易,可这些苦楚在其登基后,仿佛都烟消云散了。
当真消散了吗?!
不曾!
只是被九五之尊的威仪掩盖了罢。
但掩盖了,不代表那些苦难就不存在。
相反,在天子光环映照下,往昔的苦难反倒愈发锥心刺骨!
“儿臣辜负了父皇苦心......”
周王朱橚眼眶发红。往日听的都是旁人颂扬父皇的 威仪,却少有人提及早年的困顿。
倒似父皇生来便是锦衣玉食的天下共主!
可事实恰恰相反——父皇的幼年,比谁都过得艰难。
比起父皇经受的苦难,他们如今的日子何其幸福!
纵使父皇管教严厉,可自他们出生起,从未让他们真正饿过一顿饭,受过一回冻。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皆默然垂首,心绪翻涌。
楚王朱桢、齐王朱榑更是喉头哽咽,胸口堵得发闷。
暗室中的朱元璋仰面闭目,似要藏住此刻的脆弱。
良久,他才重新睁眼,将万般心绪尽数敛入眼底。
“倒是懂朕......”
朱元璋望着窥孔那端赤袍翻飞的燕长倾,低声呢喃。
这人竟将他制定宗室俸禄时的心思,说得分毫不差!
他给子孙厚禄,就是怕他们再尝自己当年的饥寒之苦。
他是真被饿怕了,冻怕了,才绝不许子孙再受这等罪!
燕长倾静默片刻,待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诸位皇子平复情绪后,才继续道:
因陛下早年经历,故制定了给予皇室宗亲丰厚岁禄的制度。
但身为天子,陛下深知汉唐藩王之祸,故又严格限制诸王及后 亲权力。
诸位殿下虽封王爵,却无实封之地;后 亲虽享俸禄,却不得任职。
此皆陛下以天子身份权衡后所定。
因此,在【农夫】与【天子】双重身份的考量下,才形成了现行的宗亲俸禄制度。
若要制定令陛下满意的新制,需满足三点:
其一,让【农夫】朱元璋看到子孙温饱无忧;
其二,让【天子】朱元璋确信宗亲不会威胁皇权;
其三,确保未来朝廷俸禄负担不致过重。
三者兼备,必得陛下首肯!
燕长倾最后一句话掷地有声,充满笃定。
台下众皇子听完这番剖析,顿觉豁然开朗。原本摸不透圣意的他们,此刻终于窥见了父皇的心思。
这种通过人生经历揣摩人心,洞悉对方所思所想的 ,令人酣畅淋漓。尤其当对象是向来让他们捉摸不透的父皇时,这份畅快更显珍贵。
毕竟在朱元璋面前,他们这些皇子向来如同透明人一般。
他们只是稍有动作,还未开口,朱元璋就已洞悉他们的心思。
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心中压力倍增,这也正是他们畏惧朱元璋的缘由。
如今风水轮转,尽管这般念头对父皇似有不敬——
可终于轮到他们看穿父皇心思了!
燕长倾已将话说得如此透彻,即便他不再提出新的大明皇室宗亲制度,他们也能依据那三点要求,自行拟出一份符合朱元璋心意的方案!
暗室中,朱元璋透过窥孔凝视燕长倾,眼中交织着赞赏与杀意。
登基至今,他第一次被人如此彻底地看透!
燕长倾对他所定宗亲制度的剖析,甚至比他自己的认知更为深刻。
这般能力,着实惊人!
无论是昔日的韩国公李善长,还是当今丞相胡惟庸,皆无此等本事!
作为天子,他固然希望臣子能领会其深意,但绝不容许有人彻底洞悉他的一言一行!
若天子心思尽被窥破,便意味着驭人之术已不足以制衡此人——
而当天子无法驾驭某人时,此人便已具备威胁皇权之能!
天子至高无上,岂容他人威胁?!
因此,此人的结局不言而喻。
此刻的燕长倾,在朱元璋眼中正是这般难以驾驭之人,甚至可能比胡惟庸更危及皇权!
杀?
还是不杀?
朱元璋目光游移,难下决断。
若杀燕长倾,他实有不舍。
仅两次旁听,他便发现燕长倾对权谋之学的领悟令人震撼!
即便被当作储君培养的太子朱标,在权术心计上也远不及燕长倾!
更关键的是,燕长倾正毫无保留地将这些谋略传授给他的皇子们!
从教授的角度来看,燕长倾对心学的理解似乎比朱元璋传授的更为精妙!
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在心学教导方面,竟不如一个区区九品翰林学士?!
此事若传扬出去,谁会相信?!
若不除掉燕长倾,任其发展,此人极可能成为比胡惟庸更具威胁的存在!
一个将心学参悟得如此透彻之人,其潜在危险令人毛骨悚然!
......
就在朱元璋犹豫是否处决燕长倾时,教室内的燕长倾继续发言:
基于前述三点要求,我对大明皇室宗亲制度的改良构想如下,诸位可作参考,理解其中思路。
然后决定是否采纳,或另行制定新的宗亲制度。
听闻此言,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立即正襟危坐,目光热切地望向燕长倾,期待他的改革方案。
燕长倾转身,在黑板【大明皇室宗亲制度】两侧分别写下五代而终功绩晋爵八个大字。
见此八字,众皇子皆陷入沉思,隐约领悟到新制度的精髓。
陛下驱除鞑虏, 汉室江山,创立大明王朝,为黎民百姓带来新生,如此丰功伟绩,确实值得泽被后世。
因此,太子与诸位殿下现今享有的权位富贵,我认为合情合理。
子承父贵,本是天经地义。
若有人认为诸位殿下不配享有这般权位富贵。
不妨让他们问问自己的父辈,可曾像陛下那样历经百战,九死一生。
最终统帅文武百官、百万雄师, 元朝,重建大明王朝?
若未做到,便无权质疑诸位殿下应得的尊荣。
燕长倾平实的言辞,令众皇子不自觉地流露出为父皇骄傲的神情。
暗室中的朱元璋听闻此言,微微颔首,对燕长倾的杀意略减两分。
杀意满溢,锋芒毕露!
燕长倾突然话锋陡转:
陛下的功业虽盛,终究有其极限!
若按现行宗藩制度恩荫朱氏子孙,至多延续二三百年。
若要福泽绵延更久,恕我直言——当今功业远远不足!
时光长河奔涌不息,朱氏血脉必将枝繁叶茂。
若只是增添百十宗亲,陛下宵衣旰食或可维系。
然百年之后,宗室人口当以百万计,乃至千万之众!
纵有十位陛下同心戮力,亦难以为继!
诸位殿下亦是如此——
尔等功业,注定无法永世荫庇子孙!
太子朱标与诸皇子俱是剑眉紧蹙。少年意气最忌被人小觑,这番言论犹如冷水浇头。
可想到未来百万计的龙子凤孙,众人顿觉脊背发凉。
荫庇不起!
实在荫庇不起!
暗室中的朱元璋亦发出沉重叹息。虽怀拳拳之心,终究人力有穷时。
燕长倾目光如电扫过诸王,沉声道:
虽不喜儒家学说,但孟轲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确有道理。
建议大明宗藩制度改为天子之泽,五世而斩
其一,亲王爵位世袭罔替。
嫡长子承袭王爵,非十恶不赦不夺。余子皆封郡王。
其二,郡王以下爵位,世代递减。
以郡王为例,其嫡长子承袭的是降一等的镇国将军爵位,其余庶子则获封更低一级的辅国将军。
镇国将军的嫡长子继承辅国将军爵位,庶子们则受封为更次一等的镇州将军。
凡位列宗室者,皆不任实职,由朝廷供养。
爵位依次递减: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镇州将军。
传承五世后,镇州将军的子嗣将被移出宗室玉牒,不再承认其皇室身份。
严禁镇州将军后人以宗室名义横行乡里,违者以冒认皇亲论罪!
朝廷会发放最后一笔安置银两,此后便需自谋生路。
削籍后的宗室子弟可自由择业,科举从军皆与平民无异。
......
天子恩泽,五世而竭。
这意味着五代之后的宗室后裔将重归平民。
按每位宗室繁衍五名子嗣计算...
至第五代时,宗室人数将稳定在万人规模。
这个数字虽略有浮动,但绝不会出现 代后百万宗室的骇人局面。
燕长倾提出的新制让太子朱标与诸皇子陷入沉思。
暗室中的朱元璋也在权衡利弊。
虽然百万宗室确实不堪重负...
但从香火延续的角度看,如今万人的规模又显得过于单薄。
在这个崇尚多子多福的时代,当朱樉、朱棣等人细算当下十七位皇子的现状时...
这十七位皇子若均分这一万皇室后裔,每位皇子五代子孙不足六百人。
对太子朱标而言,作为未来天子,这样的数量足以确保皇位传承稳固。天子一脉无需过多子嗣,以免徒增纷扰。
然而,如朱樉、朱棡、朱棣等藩王却认为子孙过少。他们无缘帝位,唯有依靠子嗣昌盛来壮大自身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