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为之一变,再次出现了一个新的视频。
【刘谌不坠昭烈之志,曹髦仍怀魏武遗风!】
东汉末年,
江东孙权背负着双手,屹立在江边。
他的目光凝视着远方,心中却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那我东吴怎么没讲?天幕是不是漏了什么?”
孙权喃喃自语道,声音中透露出一丝不甘和不满。
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何在这所谓的“天幕”之中,竟然没有提及他东吴的功绩和成就。
孙权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经历。
他年仅十八岁便继承了兄长孙策的位置,肩负起了统治江东的重任。
在他的领导下,东吴重用周瑜等一批杰出的人才,稳定了江东的局势。他还积极推行各种政策,兴修水利,使得农田得到灌溉,
农业得到发展;推行屯田制度,增加了粮食产量,保障了百姓的生活。
如今,东吴的实力已经远超蜀国,成为了三国之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然而,这一切在“天幕”中却仿佛被遗忘了一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
孙权的眉头紧紧皱起,他开始怀疑这“天幕”是否存在偏见,或者是对东吴的了解不够深入。
他不禁想知道,这“天幕”究竟是根据什么标准来评判各国的呢?
难道仅仅是因为曹魏和蜀国的名气更大,就可以忽视东吴的存在吗?
【刘谌,“贪生怕死的腐儒,也敢妄议社稷大事?自古以来,可有投降的天子?”
刘禅:“皇儿,如今百官都说当降,独汝凭血气之勇,难道汝要使我成都化为灰烬?”
刘谌:“父皇,昔日先帝在世,谯周从未参与国政,而今妄议大事,出口乱言,是非理也!
成都之兵,尚有数万,姜维全师皆在剑阁,如只魏兵犯阙必来救应,内外夹击,可获大胜!”
刘禅:“大胆,无知小儿,不识天时!”
刘谌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即使大势已去,也该父子君臣背城一战,与社稷共存亡!
倘若投降,死后有何面目去面对先帝啊!”
刘禅:“胡说,胡说啊!”】
在大汉位面的未央宫中,
刘彻凝视着天幕,心中的怒火如熊熊烈焰一般燃烧。他的目光紧盯着那片天空,仿佛能透过它看到遥远的成都城。
“满朝文武都是些贪生怕死之徒!”
刘彻怒不可遏地吼道,
“唯有他刘谌一人,铁骨铮铮,宁死不降!好一个刘谌!”
刘彻的声音在宫殿中回荡,带着无尽的愤怒和失望。他对那些朝廷官员的懦弱和胆怯感到痛心疾首,而刘谌的英勇和坚定则让他深感敬佩。
“成都还有数万子民,还不到亡国的最后时刻!”刘彻继续说道,“此时全力一战,或许还有一线生机。然而,那刘禅却只知道投降……”
刘彻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刘禅的鄙夷和愤恨。他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国家的君主会如此轻易地放弃抵抗,选择投降。
卫青站在一旁,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他显然没有想到汉室之中还有这样的风骨存在。
“这刘谌真是铁骨铮铮啊!”卫青赞叹道,“以身许国,更是蜀国最后的一抹烂漫!”
卫青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刘谌的钦佩和对蜀国的惋惜。他意识到,刘谌的坚持和勇气不仅仅是个人的品质,更是汉室最后的尊严和希望。
......
东汉末年,成都皇宫内灯火摇曳。
刘备仰望着天幕中播放的画面,双手不住颤抖——那是他的孙儿刘谌,在蜀汉灭亡之际,
手持长剑立于祖庙之前,誓死不降。
“真是吾的好孙儿啊!”
刘备泪如雨下,声音哽咽,
“好样的,真是好样的!是老刘家的种,宁死不降!”
他猛地拍案而起,案几上的茶盏应声而碎,
“这满朝文武尽是贪生怕死之辈,唯有吾这孙儿,宁愿战死也不愿屈膝投降!
真不愧是我刘备的骨血,不坠吾之志啊!”
一旁的诸葛亮羽扇轻摇,眼中却盛满复杂的情绪。
他望着天幕中那个浴血奋战的年轻身影,既感欣慰又深怀愧疚。
“北地王刘谌,确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他轻叹一声,声音里带着难言的痛楚,
“整个成都府,满朝公卿,竟只有他一人保有这等铮铮铁骨。
亮虽敬佩,却更觉惭愧——若是...若是亮能多活些年岁,或许...”
天幕中的刘谌最终挥剑自刎,那道决绝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了时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