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余波未平与雏凤清声
李玑郡王通敌案的雷霆处置,如同一场凛冽的寒冬,瞬间冻结了朝堂上下所有蠢蠢欲动的暗流。血腥的清洗和严苛的新令,让宗室勋贵、文武百官无不噤若寒蝉,行事愈发谨慎。至少表面上,再也无人敢公然非议新政,或与东南海商过往甚密。帝国的中枢,在高压下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稳定”。
然而,李瑾和林薇都清楚,这种依靠恐惧维持的平静,脆弱且短暂。利益的根须盘根错节,深入土壤,绝非一次狂风骤雨就能彻底铲除。那些暂时蛰伏的势力,如同冬眠的毒蛇,只是在等待冰雪消融的时机。
果然,肃杀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新的挑战便已接踵而至。
东线高句丽的挑战
海上动向
或许是得知了大唐内部肃清的消息,或许是意识到扶持靺鞨傀儡的策略难以迅速见效,高句丽再次改变了策略。他们不再局限于在辽东的渗透,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南方。登州水师紧急军报:高句丽数支装备了新式战船的船队,竟绕过传统的对峙海域,利用季风和海流,试图向南探索,其航向隐隐指向与大唐刚刚建立联系的倭国,以及更遥远的、盛产香料和木材的岛屿(疑似指东南亚)!
陆上动向
同时,营州都督府密报,高句丽加强了对被其控制的粟末靺鞨部落的整合,强迫靺鞨人学习高句丽语言、习俗,并征发靺鞨青壮组建“辅兵”,摆出一副要长期经营、将辽东势力范围固化的姿态。
高句丽意图分析
高句丽的意图很明显:在海上,避开大唐水师主力,寻求新的盟友和资源产地,试图从外围构建对抗大唐的链条;在陆上,则深耕辽东,消化既得利益,将战略缓冲区变为前进基地。
帝后讨论
“他们学得很快,也变得更快了。”林薇看着东西两线几乎同时送来的军报,轻咳了几声,对李瑾说道。高句丽的适应能力和战略灵活性,超出了他们的预估。
李瑾面色凝重:“看来,仅靠营州暗中支持和登州水师封锁,已不足以遏制高句丽的野心。必须让他们感受到更直接、更强烈的痛楚。”
匠作学堂的技术路线争论
争论背景
就在帝后二人为东线局势殚精竭虑之时,一场因“专利”制度而起的风波,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将匠作学堂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一次,并非权贵争斗,也非理念冲突,而是一场纯粹的、关于“技术路线”的争论。
争论双方
争论的双方,是以墨衡为首的、主张继续深化火铳研究,追求更大威力、更高射速的“激进派”,以及以数位德高望重老匠师为首的、认为火铳已近瓶颈,应将更多资源转向传统军械改良(如强弩、投石机)和民生技术(如水利、农具)的“稳健派”。
争论过程
双方在匠作学堂的议事堂内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
“火铳乃国之重器,前番西线已见其威!唯有不断精进,方能震慑四方,保境安民!岂可因些许困难便轻言放弃?”墨衡据理力争。
“非是放弃!而是资源有限!火铳耗费巨大,一枚铳管所耗精钢,可造强弩十具!且其精度、射速,至今难与强弩媲美!将过多人力物力投入此无底洞,若久久无功,岂非耽误国事?更何况,民生疲敝,水旱无常,多修一座水车,多造一架曲辕犁,实乃惠及万民之举!”老匠师寸步不让。
争论影响
这场争论迅速从匠作学堂内部蔓延开来,甚至引发了朝堂上的讨论。兵部自然支持墨衡,而户部和工部则有不少官员倾向于老匠师的观点。就连民间,也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应当集中力量打造更犀利的火器,有人则认为应当将技术更多地用于改善生活。
争论本质
这已不仅仅是技术路径的选择,更关乎帝国未来资源倾斜的方向,是继续强化军事优势,还是转向内政民生?
皇长子李昊的惊人举动
事件经过
就在这纷乱的争论声中,皇长子李昊,再次做出了令人惊异的举动。
这一日,林薇带着他在御花园中玩耍。园中一角,摆放着一些匠作学堂进献的、用于演示简单机械原理的模型,包括杠杆、滑轮、甚至还有一个微缩的、用于提水的桔槔。
年仅两岁多的李昊,对这些模型表现出了远超同龄孩童的兴趣。他挣脱宫女的怀抱,摇摇晃晃地走到那桔槔旁边,伸出小手,费力地去扳动那作为支点的木桩。一次,两次……他失败了,小脸憋得通红,却并不气馁。
林薇没有立刻上前帮忙,只是静静地看着。
突然,李昊停下了动作,乌溜溜的眼睛盯着桔槔看了半晌,然后转身,摇摇晃晃地跑到不远处的一块假山石旁,捡起一块比他手掌还大的鹅卵石,又费力地抱了回来。
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他将那块鹅卵石,艰难地放在了桔槔短臂那一端的吊篮里!
然后,他再次走到长臂那一端,伸出小手,轻轻向下一压——
“嘎吱”一声,随着短臂那头因为重物而抬起,长臂这一端带着空水桶,轻易地沉入了旁边的水池中,舀起了半桶水!
众人反应
成功了!他利用重物平衡的原理,自己“发明”了一种更省力的取水方式!
虽然这只是一个孩童无意识的、基于观察和模仿的举动,但其间展现出的理解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在场的所有宫人,甚至包括林薇,都感到震惊!
“娘娘!殿下他……他……”贴身女官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林薇快步上前,一把将儿子抱在怀里,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复杂。她看着儿子那双清澈明亮、带着一丝完成“壮举”后得意光芒的眼睛,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时空里,那些推动人类文明一次次跨越的、充满好奇与探索精神的灵魂。
“昊儿……做得很好。”她轻声说道,声音微微颤抖。
事件影响
此事虽未外传,但在有限的知情者心中,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位皇长子,似乎天生就流淌着格物的血液。
帝国面临的抉择
局势总结
东西两线的压力,内部关于技术路线的争论,以及皇长子展现出的惊人天赋……所有这些,都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涡流,冲击着帝国的航船。
李瑾感到肩上的担子从未如此沉重。他必须尽快对高句丽的新动向做出有力回应,也必须平息内部关于资源分配的争议,为帝国找到一条最稳妥也最有效的前进道路。
应对高句丽策略
夜幕降临,紫宸殿内灯火通明。李瑾与林薇相对而坐,中间摊开着巨大的舆图和匠作学堂的各类报告。
“高句丽向南探索,意在长远。我们不能坐视。”李瑾的手指划过海图,“登州水师主力不能轻动,但可组建一支精锐的‘巡南海舰队’,配备快船和熟悉远海航路的向导,向南追踪高句丽船队,探索新航线,宣示主权,并设法与南方岛屿土着建立联系,绝不能让高句丽抢先一步!”
“至于辽东,”他目光转回陆地图,“光靠营州暗中支持不够。可命契丹、室韦等与高句丽有世仇的部落,加大袭扰力度,朝廷提供更多兵甲粮饷。同时,在营州外围,择险要处,增筑两座军镇,驻以精兵,形成犄角之势,压迫高句丽在靺鞨的据点。”
解决匠作学堂争论策略
“那……匠作学堂的争论呢?”林薇问道。
李瑾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告诉墨衡和老匠师们,火铳要继续改进,但资源投入需有度,以解决现有问题、降低成本为首要目标。同时,成立‘格物发展司’,统筹规划各类技术研发,民生技术与军械技术,并重!朝廷会确保基础研究的投入,但具体项目,需经过严格评估。至于最终如何抉择……”
他的目光,不由得飘向了林薇寝宫的方向,那里,他的儿子刚刚用一种最质朴的方式,演示了“格物”的真谛——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或许,答案并不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李瑾轻声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沧桑。
技术的阴影与光辉交织,帝国的航船在迷雾与风浪中前行。而下一代掌舵者稚嫩却坚定的身影,已在这波澜起伏的时代画卷中,投下了一抹不容忽视的亮色。只是,这抹亮色,最终会将帝国引向何方?是更加辉煌的巅峰,还是未知的深渊?所有的答案,都隐藏在未来的重重迷雾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