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城短暂的休整与革新初显成效,伤兵营秩序井然,后勤转运效率提升,萧景珩以其务实干练的作风,渐渐赢得了部分基层军官和士卒的认可。然而,大军即将开赴前线镇远关,面对凶悍的匈奴铁骑,军中依旧弥漫着一股压抑的紧张与对未知战事的惶恐。连日的急行军和边塞苦寒,消磨着士气。
定北侯慕容皓深谙用兵之道,知士气乃军中魂魄。在开拔前夜,他采纳了萧景珩之前的建议,决定在朔州城大校场举行一场简易的“犒军文会”,一来犒赏将士,二来振奋军心。此举亦有其深意:让这位以文采闻名、来自京城的“参军知事”在军前亮相,既可展示朝廷对边军的关怀,也可借此观察萧景珩在军中的应对。
是夜,朔州大校场,篝火熊熊,映照着无数张饱经风霜、神情各异的脸庞。士卒们围坐火堆旁,分食着额外加赐的肉食烈酒,气氛稍显活跃,但空气中仍凝着一丝沉重。慕容皓端坐帅位,左右是将校,萧景珩坐于其侧下方。
酒过三巡,慕容皓环视全场,声若洪钟:“儿郎们!明日便要开赴镇远关,与匈奴决一死战!尔等乃国家干城,陛下在京师挂念,特遣萧参军携犒赏而来,更欲以诗文,壮我军威!萧参军文采斐然,名动天下,今日便让我等边塞粗人,也沾沾文气!”
顿时,所有目光聚焦于萧景珩身上。有好奇,有审视,亦有几分不以为然。在这些刀头舔血的汉子眼中,诗词歌赋终是虚文,远不如真刀真枪来得实在。
萧景珩从容起身,走至场中篝火旁,火光将他青衫映照得一片温暖。他未着戎装,却自有一股沉静气度。他先向慕容皓及众将拱手一礼,随即目光扫过台下万千士卒,声音清朗,穿透寒夜:
“慕容帅,诸位将军,朔州的弟兄们!景珩一介书生,蒙陛下信重,慕容帅不弃,得以随军效力,目睹诸位为国戍边,栉风沐雨,枕戈待旦,心中唯有敬佩!今夜篝火熊熊,照我铁衣,不由心潮澎湃。边塞之苦,征战之险,景珩虽未亲历,然亦能感同身受。在此,愿诵前人词章两阕,其情其景,或与今夜相近,与诸君共勉!”
他略一停顿,仿佛在感受这塞外的秋风寒意,随即朗声吟道: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上阕一出,那苍凉辽阔的边塞秋景,那孤城紧闭的肃杀氛围,瞬间将所有人带入情境之中。士卒们仿佛看到了每日守望的关山,听到了耳畔回响的号角,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场中一片寂静。
萧景珩语调转为沉郁,吟出下阕: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将军白发征夫泪”——这直击心灵的诗句,道尽了边关将士的思乡之苦与戍边之艰,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许多士卒低下头,擦拭眼角,想起远方的父母妻儿,想起战死的同袍,唏嘘不已。连慕容皓这等铁血老将,亦面露感慨,捻须不语。
然而,萧景珩并未让情绪沉浸于悲伤。他话锋陡然一转,声音提高,带着一股昂扬之气:
“此词道尽我边军将士之艰辛,然我辈戍边,非仅为思乡,更为保家卫国!词中虽有‘归无计’之叹,然我更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之志!” 他巧妙引出王昌龄的豪情,旋即朗声诵出另一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气势磅礴,意志坚定!尤其是最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如同金铁交鸣,掷地有声,将方才的低沉一扫而空,代之以誓破强敌、不胜不归的豪迈气概!
萧景珩目光灼灼,扫视全场,声音激越:“弟兄们!我等身后,是万里江山,是父母妻儿!匈奴犯境,杀我同胞,占我土地,此仇不共戴天!慕容帅统率我等,朝廷乃我等后盾!今夜在此,非为悲秋,乃为明志!愿以此诗,与诸君共誓:黄沙百战,金甲虽穿,然卫国之志不堕!不破匈奴,我等——誓不还家!”
“不破匈奴,誓不还家!”
“不破匈奴,誓不还家!!”
先是零星响应,继而汇聚成山呼海啸般的怒吼!士卒们被诗词中的意境和萧景珩激昂的情绪所感染,连日来的压抑、恐惧化为同仇敌忾的怒火与壮志!篝火映照着一张张激动通红的脸庞,眼中燃烧着战意!
慕容皓猛地一拍案几,霍然起身,大声道:“好!好一个‘不破楼兰终不还’!萧参军此言,壮哉!儿郎们,可听清了?陛下和朝廷看着我们,家乡父老盼着我们!明日兵发镇远关,让匈奴鞑子见识见识我大胤儿郎的厉害!”
“杀!杀!杀!” 校场之上,吼声震天,士气高昂到了顶点!
萧景珩立于沸腾的人群中,微微喘息,心中亦激荡难平。他成功地将文人的笔,化作了鼓舞士气的号角。他看到周围将士们投来的目光,已从最初的审视、好奇,变为了信服与热切。
慕容皓走到他身边,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激赏:“景珩,老夫今日方知,诗文之力,亦可抵千军万马!此番鼓舞士气,你居功至伟!”
萧景珩谦逊道:“元帅谬赞,将士们本有报国之心,末将不过借前人佳作,顺势而为。”
这一夜,朔州校场的篝火,不仅温暖了将士的身躯,更点燃了他们心中的斗志。萧景珩以其独特的才情与对军心的把握,真正在军中站稳了脚跟。大军未动,士气已扬。翌日黎明,这支士气如虹的军队,迎着塞外朝阳,浩浩荡荡,开赴血与火的镇远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