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之行结束后,姜珩带着沈砚回到了京城。本以为可以安稳一段时间,却没想到,朝堂上的暗流早已汹涌。
原来,在姜珩离开京城期间,太君后联合几位不满姜珩的大臣,暗中培养势力,想要废掉姜珩,另立一位年幼的皇子为帝,由太后垂帘听政。
这天早上,姜珩刚到御书房,就收到了锦衣卫送来的密报。密报上详细记录了太君后和大臣们的密谋,包括他们暗中联系的将领、筹集的粮草,还有计划发动政变的时间。
姜珩的脸色瞬间变得冰冷,她将密报放在桌上,手指紧紧攥着,指节都泛白了。她没想到,太君后竟然会做出这样的事。
“陛下,要不要立刻派人去抓太君后和那些大臣?”锦衣卫指挥使跪在地上,恭敬地问。
“不用。”姜珩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现在还不是时候。他们的势力还没有完全暴露,我们现在动手,只会打草惊蛇。传朕旨意,让锦衣卫继续监视太君后和那些大臣的动向,收集他们谋反的证据。另外,让沈将军秘密调动京畿卫戍部队,加强皇宫的守卫,防止他们突然发动政变。”
“臣遵旨!”锦衣卫指挥使连忙起身,转身快步离去。
沈砚得知消息后,心里满是担心。他跑到御书房,看到姜珩正坐在书桌前,脸色冰冷,连忙走过去,小声说:“陛下,太君后他们……”
“别担心。”姜珩伸手握住沈砚的手,语气放缓了些,“朕已经做好了安排,不会让他们得逞的。阿砚,你放心,朕会保护好你,保护好这大启的江山。”
沈砚点了点头,紧紧握住姜珩的手:“陛下,臣侍相信你。”
接下来的几天,姜珩表面上依旧像往常一样处理朝政,暗地里却在加紧布置。她一边让锦衣卫收集太君后意图谋反的证据,一边让沈烈调动部队,做好随时应对政变的准备。
太君后和那些大臣以为姜珩还被蒙在鼓里,加快了谋反的步伐。他们约定在三天后的早朝,发动政变,逼迫姜珩退位。
三天后的早朝,太君后带着几位大臣,还有几百名事先安排好的士兵,冲进了大殿。太君后站在大殿中央,指着姜珩,大声说:“姜珩,你登基以来,昏庸无道,重用奸佞,导致民不聊生。今天,哀家要废黜你的皇位,另立贤君!”
姜珩坐在龙椅上,脸色平静,没有丝毫慌乱。她看着太君后,冷笑一声:“太君后,你勾结大臣,意图谋反,还敢在这里颠倒黑白?来人,把这些谋反的逆贼给朕抓起来!”
话音刚落,沈烈带领京畿卫戍部队冲进大殿,将太君后和那些大臣,还有他们带来的士兵团团围住。太君后和那些大臣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们没想到,姜珩竟然早就知道了他们的计划。
“姜珩,你别得意!”太君后气急败坏地说,“就算你抓住了我们,还有很多人不满你的统治,他们一定会为我们报仇的!”
“是吗?”姜珩站起身,走到太君后面前,眼神里满是杀意,“那就让他们来试试。朕倒要看看,谁敢跟朕作对!”
她下令将太君后和那些大臣打入天牢,等候发落。然后,她看着大殿里的大臣们,语气严肃:“各位大臣,今天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今后,谁要是再敢谋反,背叛大启,朕绝不轻饶!”
大臣们纷纷跪在地上,齐声高喊:“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处理完政变的事情后,姜珩回到永安宫。沈砚看到她,连忙跑过去,担心地问:“陛下,您没事吧?”
“朕没事。”姜珩伸手抱住沈砚,语气里带着一丝疲惫,“阿砚,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敢威胁我们了。”
沈砚靠在姜珩怀里,心里满是心疼。他知道,姜珩为了这个国家,为了他,付出了很多。他轻轻拍着姜珩的背,小声说:“陛下,辛苦了。臣侍给您炖了汤,您快喝点吧。”
姜珩点了点头,和沈砚一起走到桌边,喝着他炖的汤。汤的温度刚刚好,暖了她的胃,也暖了她的心。她觉得,有沈砚在身边,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她都能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