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后的案情分析会,在市局大楼七层的一间小型会议室举行。陈启跟在髙岚身后走进房间时,里面已经坐了几个人。空气里弥漫着咖啡的浓香和一丝若有若无的硝烟味,那是高强度脑力工作前特有的氛围。
长方形会议桌的首位空着,林瑶坐在其左侧,正低头快速翻阅着手中的平板电脑。她的右侧坐着一位戴着黑框眼镜、手指在笔记本电脑键盘上飞舞的年轻女性,想必就是技术侦查员李静。对面则是一位身材壮硕、坐姿笔挺如松的男性,寸头,眼神锐利,带着军旅气息,应该是行动专家王刚。此外还有两名穿着刑侦制服的人员。
陈启的出现,引来了几道含义不一的目光。好奇,审视,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怀疑。一个实习法医,被破格允许参加特侦组的核心会议,这本身就足够引人注目。
髙岚示意陈启坐在靠近门口的角落位置,自己则坐在了林瑶的旁边。
“人都到齐了,我们开始。”林瑶抬起头,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清晰而富有穿透力,瞬间掌控了会议室的气场。“李静,你先介绍一下目前掌握的物证情况。”
“是,林组。”李静推了推眼镜,将电脑屏幕投影到幕布上。“首先是指纹。在死者张伟客厅沙发缝隙发现的半枚指纹,经增强处理,清晰度依然不足,在现有数据库内未比对成功。材质分析显示,残留的汗液成分有轻微异常,含有少量市面上少见的工业级皮肤隔离剂成分,通常用于某些精密仪器操作或特殊化工行业。”
幕布上出现了那枚模糊指纹的放大图像,以及成分分析图谱。
陈启凝神看着,左眼传来微弱的刺痛感,他注意到那图像周围似乎萦绕着一丝极其淡薄的、几乎看不见的异常“线头”,与他之前在尸体脖颈处看到的幽蓝色死线有些相似,但微弱得多,仿佛只是残留的“气味”。
“其次是纤维。”李静切换画面,“几根极细的纤维,确认是高密度聚乙烯,这种材料制成的超薄手套,常用于法医本身、电子芯片装配、或者……某些需要极度精细操作且不能留下痕迹的特殊行业。”她的话没有说透,但在场的人都明白其中的潜台词。
“现场勘查方面,”一名刑侦人员接口,“门窗无强行侵入痕迹,室内财物无丢失,无打斗迹象。初步结论是,凶手很可能以某种平和方式进入现场,比如熟人,或者伪装成物业、快递人员等。”
林瑶点点头,看向髙岚:“髙法医,法医这边的最终结论和新的发现。”
髙岚清了清嗓子,语气沉稳:“尸体解剖及后续检验确认,直接死因可归结为急性心源性猝死。但关键在于,我们在其颈部左侧发现一处特异性微观损伤,位于迷走神经走行区域。损伤形态符合某种特定角度、精准力道的按压所致。结合毒药物筛查阴性,我们认为,这是一起利用专业知识,通过精准物理刺激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他杀案件。凶手对人体结构,特别是神经反射机制,有极深的了解。”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这个结论,坐实了“专业人士”作案的可能性。
“模仿作案或巧合的可能性?”王刚沉声问道,他的声音带着一种金属般的质感。
“可能性极低。”髙岚摇头,“这种精准度和对时机的把握,需要大量的知识和实践积累,不是看几本书就能模仿的。”
所有人的脸色都凝重了几分。一个拥有如此专业知识和心理素质的凶手,潜藏在城市中,其威胁性不言而喻。
“动机呢?”林瑶看向众人,“张伟,四十二岁,一家中型贸易公司的普通财务主管,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经济状况正常,无明显仇家。凶手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地除掉他?”
会议室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动机,是此案目前最大的谜团。
就在这时,林瑶的目光转向了角落里的陈启。“陈法医,你之前在解剖时就已经注意到了颈部的异常。结合现在掌握的这些情况,你有什么看法?任何思路都可以。”
瞬间,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陈启身上。他感到一阵口干舌燥,手心微微冒汗。他知道,这是关键时刻。他必须说些什么,既能提供有价值的导向,又不能暴露自己。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声音保持平稳:“我同意各位老师的分析。凶手的专业性和精准度是此案的核心特征。”他顿了顿,组织着语言,“我在想……凶手选择这种方式,不仅仅是为了隐蔽,可能也带着一种……‘展示’的意味。”
“展示?”王刚眉头一皱。
“是的,”陈启鼓起勇气,顺着自己基于“死线”和那冰冷视线产生的直觉说下去,“这种近乎‘艺术化’的杀人手法,不留传统意义上的痕迹,却在我们法医眼中留下如此特异的损伤……这会不会是凶手的一种……‘签名’?他在向我们,或者说,向能够看懂的人,‘展示’他的能力和控制力?”
他避开了“死线”和“幽蓝色”这样的词汇,用了“展示”、“签名”、“向能够看懂的人”这些相对模糊但又能引发联想的说法。
“你的意思是,凶手可能在享受这种……‘完美犯罪’的过程?甚至期待被发现其手法的精妙?”林瑶的眼神锐利起来,身体微微前倾,显然对这个角度产生了兴趣。
“有可能。”陈启谨慎地回答,“而且,如果这是一种‘签名’,那么张伟可能并非第一个受害者,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我们应该排查一下近期,乃至过去一段时间内,本市及周边地区所有登记为‘意外猝死’或‘死因不明’的案例,特别是那些现场看似毫无破绽、但死者本身并无明确致命疾病的案例。也许……能发现类似的模式。”
这个建议,正是他参与会议的核心目的——利用自己对异常死线的感知,引导官方力量去发现那些被“完美”掩盖的罪行。
李静立刻在电脑上操作起来,手指快得带起残影:“数据库权限已获取,正在设定筛选条件,重点标注存疑的猝死案例。”
髙岚看着陈启,目光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惊讶,也有更深的思索。陈启提出的这个思路,大胆却并非毫无道理,尤其是结合凶手可能存在的“专业人士”心态。
林瑶沉吟片刻,果断下令:“李静,优先梳理近半年内的类似悬案。王刚,你带人重新走访张伟的社会关系,不仅要查矛盾,还要留意他是否接触过医疗、生物、运动康复等特定领域的人员,特别是那些对‘人体奥秘’有特殊兴趣的人。”
“明白!”王刚沉声应道。
会议又持续了十几分钟,讨论了具体的分工和下一步行动计划。陈启大部分时间保持着沉默,只是安静地听着,但他的心脏却一直处于一种高速搏动的状态。他成功地将调查引向了他认为正确的方向。
散会后,众人陆续离开。陈启也站起身,准备跟着髙岚离开。
“陈启。”林瑶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陈启脚步一顿,转过身。
林瑶走到他面前,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简洁的名片,递给他。名片上只有她的名字、一个内部电话号码和一个电子邮箱。
“你的视角很独特,甚至可以说……敏锐得超出预期。”林瑶的目光落在他依旧有些红肿的左眼上,意有所指,“保持这种敏锐。这个案子,我可能需要你的帮助。有任何新的……‘感觉’,随时联系我。”
陈启接过名片,指尖触碰到冰凉的卡纸,心中却是一凛。林瑶的话看似是赏识,但他却从中听出了一丝试探和不容拒绝的掌控欲。
“我会的,林组长。”他低下头,避开那过于锐利的视线。
拿着那张仿佛带着重量名片,陈启走出会议室。阳光从走廊尽头的窗户照进来,在他脚下拉出长长的影子。
他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半只脚踏入了特侦组的核心圈。但他知道,自己仿佛行走在钢丝上,一边要利用左眼的能力追踪那个危险的“清道夫”,一边要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躲避林瑶那双仿佛能看透一切的眼睛。
而暗处,那个能修改死线的存在,似乎也因他的“窥探”而蠢蠢欲动。一股令人不安的寒意,如同无形的蛛网,正在悄然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