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9月28日清晨5时,四国岛土佐清水港外海,威远编队的舰船已在晨曦中露出轮廓。邓世昌站在威远号战列舰舰桥,望远镜里能清晰看到港岸线上的日军碉堡——3门203毫米岸防炮正缓缓转动炮口,六门150毫米岸防炮的炮管在晨光中泛着冷光。此时,编队距离港口13千米,恰好是日军203毫米岸防炮的射程极限;而威远编队要发起有效打击,必须向前冲锋5千米,闯过那片“看得见却打不着”的死亡海域。
“各舰注意!按预定阵型推进!”邓世昌的命令通过无线电传到每艘舰船。威远号战列舰(305毫米主炮射程10千米)居中,六艘安海级巡洋舰分列两侧——其中“闽江号”“鹭岛号”“台澎号”为船政改装舰,各加装一门210毫米主炮(射程10千米),另外三艘“渤溟号”“黄海号”“吴淞号”则是标准150毫米主炮(射程9千米)。
5时10分,编队以5节速度缓慢推进。13千米处,日军203毫米岸防炮率先开火,第一发炮弹落在威远号右舷800米处,激起的水柱如同一座临时水塔。“观测长!报距离!”邓世昌喊道。“12千米!日军203炮命中率提升!”观测手的声音带着急促。
5时15分,编队推进至12千米。三艘船政改装舰的210毫米主炮率先反击——“闽江号”的第一发炮弹拖着橙红色尾焰飞向日军碉堡,却在距离目标1千米处落地爆炸,激起的尘土掩盖了半个碉堡。“射程不够!还得再冲2千米!”“闽江号”舰长在无线电里大喊。
此时,日军六门150毫米岸防炮也加入射击。一发炮弹击中“渤溟号”的舰艏,甲板上的锚机被炸飞,两名水兵当场牺牲。“将军!‘渤溟号’前甲板受损!”通信兵报告。邓世昌咬牙道:“继续推进!威远号用305主炮压制203毫米岸防炮!”
5时25分,编队抵达10千米——这是威远号305毫米主炮和三艘改装舰210毫米主炮的有效射程。“威远号,齐射!”邓世昌一声令下,战列舰的四座主炮同时轰鸣,305毫米炮弹如惊雷般飞向日军203毫米炮位。与此同时,“闽江号”“鹭岛号”“台澎号”的210毫米主炮也接连开火,目标直指日军150毫米岸防炮碉堡。
但日军岸防炮的射速更快——203毫米炮每分钟能发射2发,150毫米炮每分钟能发射5发。一发203毫米炮弹擦着威远号舰桥飞过,击中后方的“黄海号”巡洋舰——舰体水线处被撕开一个两米长的口子,海水瞬间涌入,“黄海号”舰长急忙下令“左满舵,撤出战斗”,但舰体已开始倾斜,最终因进水过多,被迫停在10千米处抢修,沦为日军岸防炮的固定靶。
5时35分,三艘标准安海级巡洋舰(“渤溟号”“吴淞号”“珠江号”)仍在10千米处——它们的150毫米主炮要到9千米才能有效打击,而要压制日军150毫米岸防炮,必须推进到8千米。“将军!舰炮够不到日军炮位,登陆艇没法出发!”参谋焦急地喊道。
邓世昌看着海面上不断炸开的水柱,知道登陆艇冲滩的前提是压制住日军近程岸防炮。“命令‘渤溟号’‘吴淞号’‘珠江号’,冲刺到8千米!用150主炮覆盖日军150毫米岸防炮!”
三艘巡洋舰立刻提速,从10千米向8千米冲刺。这2千米的距离,成了最凶险的“死亡冲刺”——日军六门150毫米岸防炮集中火力轰击,炮弹在舰船周围密集爆炸。“吴淞号”的烟囱被一发炮弹击中,浓烟滚滚;“珠江号”的后主炮被炸毁,炮组全员牺牲;“渤溟号”的舰桥玻璃全被震碎,舰长的手臂被弹片划伤,却仍死死盯着前方:“快!再冲500米!”
5时42分,三艘巡洋舰终于抵达8千米。“150主炮,自由射击!”舰长们同时下令。舰艏的主炮开始连续轰鸣,150毫米炮弹精准落在日军150毫米岸防炮碉堡上——一座碉堡的顶盖被炸开,炮管歪向一边;另一座碉堡的炮盾被击穿,里面的日军炮手当场阵亡。
但代价也随之而来:“珠江号”的右舷被两发150毫米炮弹击中,舰体结构受损严重,舰长不得不下令“弃舰”,水兵们乘救生艇撤离,半小时后,“珠江号”在海面上爆炸沉没;“吴淞号”的弹药舱被流弹击中,虽未引爆,但舱体变形,主炮无法再发射,只能缓缓后撤。
5时50分,威远号及三艘改装舰已摧毁日军2门203毫米岸防炮和3门150毫米岸防炮。“登陆艇出发!”邓世昌的命令终于下达。
500艘登陆艇从运输船旁驶出,每艘艇载着30名士兵,向滩头冲去。此时,编队仍在8千米处射击——威远号的305主炮继续轰击剩余的岸防炮,三艘改装舰则将火力延伸至滩头掩体,试图压制日军的速射炮和马克沁重机枪。
但日军的抵抗并未停止。仅剩的1门203毫米岸防炮仍在断断续续射击,一发炮弹落在登陆艇群中,两艘登陆艇被掀翻,60名士兵落入海中;滩头阵地上,日军用速射炮向登陆艇平射,子弹穿透艇身,士兵们纷纷中弹倒下。
“快!冲上岸就安全了!”登陆艇艇长王虎大喊。他的艇身已被打穿三个洞,海水不断涌入,助手正用木板拼命堵漏。当登陆艇距离滩头还有200米时,日军的马克沁重机枪开始扫射——艇上的10名士兵瞬间倒下,王虎的腿也被子弹擦过,鲜血染红了裤腿。
“跳!跳下去冲!”王虎忍着剧痛,率先跳入齐腰深的海水。剩余的士兵跟着跳下,在水中艰难地向滩头冲锋。日军的子弹如雨点般袭来,海水里不断有人倒下,尸体顺着海浪漂向远方。
6时10分,第一批登陆士兵冲上滩头。他们立刻架起马克沁重机枪,向日军掩体扫射,为后续登陆艇掩护。但日军的掩体修得极为坚固,速射炮仍在疯狂射击——第二批登陆艇刚靠近,就被击沉5艘,伤亡近200人。
邓世昌站在威远号舰桥,看着滩头的惨烈景象,对通信兵说:“让威远号抵近至9千米,用副炮支援登陆部队!”威远号缓缓向前,却在9.5千米处被日军剩余的203毫米岸防炮击中舰艉——舵机受损,舰体暂时失控,只能在海面上打转,所幸伤势不重,抢修队很快恢复了舵效。
6时30分,随着第三批登陆艇冲上滩头,登陆部队终于在滩头站稳脚跟。士兵们用炸药包炸毁日军的掩体,夺取了三座速射炮阵地,剩余的日军开始向 Kochi 平原撤退。
“报告将军!土佐清水港登陆成功!”通信兵兴奋地喊道。邓世昌松了口气,却难掩脸上的沉重——此次登陆,编队付出了惨痛代价:一艘驱逐舰(“敏捷号”,在掩护登陆艇时被日军自杀式鱼雷艇撞击沉没)、一艘安海级巡洋舰(“珠江号”)沉没;“黄海号”“吴淞号”重伤,威远号轻伤;登陆部队伤亡2000余人,其中一半是在冲滩时牺牲的。
日军方面,3门203毫米岸防炮被炸毁2门,6门150毫米岸防炮被炸毁4门,剩余的2门也因弹药耗尽停止射击;滩头守军伤亡3000余人,被迫后撤至 Kochi 平原。
7时整,邓世昌登上滩头。看着满地的弹壳、破损的登陆艇和牺牲士兵的遗体,命令对身边的参谋:“立刻清点伤亡,救治伤员;威远编队留下两艘巡洋舰,保护港口其余舰船返航琉球补给;登陆部队休整两小时,然后向龙宇部靠拢——四国岛的硬仗,才刚刚开始。”
此时,远处的海面上,“黄海号”“吴淞号”仍在抢修;滩头的临时救护所里,医生们正忙着为伤员包扎伤口;士兵们则在清理阵地,掩埋牺牲战友的遗体。阳光渐渐升起,照在土佐清水港的滩头上,海水冲刷着血迹,却冲不散这场冲锋留下的惨烈印记。
邓世昌知道,这次登陆的胜利,是用士兵的鲜血和舰船的损伤换来的——日军岸防炮射程的优势仍在,下次进攻本州岛或九州岛,若没有王院士的新武器,这样的伤亡还会重演。他掏出怀表,看着指针指向7时10分,心中默念:“还有22天,新武器一定要准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