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迹未干。
《神威大将军考工录》这七个字,静静地躺在崭新的竹简上,每一个笔画都沉稳有力,却又透着一股与周遭的悲戚格格不入的决绝。
蔡邕死死地盯着那个刺眼的“大将军”名号,只觉得一股气血从脚底直冲天灵盖。他一生注解经义,考据名物,何曾用过如此杀伐之气、粗鄙不文的字眼?
考工,乃记百工之事,录营造之法,是圣人经世济民的智慧。冠以“神威大将军”之名,这不啻于让最温良的鸿儒,去为屠夫的刀法作序。这是对学问最彻底的亵渎。
“荒唐!荒唐至极!”他嘴唇哆嗦着,指着那行字,像是指着什么妖魔,“琰儿,你……你怎么能写下如此名号?这是在自甘堕落,与那魔王为伍!”
蔡文姬没有回头,她只是将毛笔轻轻搁在笔架上,动作从容得仿佛是在自家书房整理书稿。
“父亲,”她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根针,精准地刺破了蔡邕的愤怒,“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如今便是要‘知’这‘神威大将军’的‘彼’。若连他的名号都不敢正视,又何谈周旋?”
她转过身,那张苍白的小脸上,没有了泪痕,只剩下一片超乎年龄的冷静湖面。
“我们不是在为他作序,父亲。我们是在为他立传。只不过,这传记的写法,不由他,而由我们。”
蔡邕愣住了,他看着女儿眼中那份他从未见过的清明与坚韧,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
蔡文姬不再多言,她知道,说服父亲需要做的,远比说的更多。
她的目光重新落回那卷“天书”之上,略过那些复杂的机括与狰狞的整体轮廓,最终,停留在了图纸一角,一个最简单、最不起眼的部件上。
一个圆环,护卫着一个状如悬月的小巧机括。
“父亲,女儿才疏,敢问《周礼》之中,对于君王佩环,可有‘护君王于肘腋,防宵小于未然’的说法?”她忽然开口问道。
蔡邕下意识地便要引经据典,话到嘴边却猛地一滞。佩环之礼,是为了节制君王步态,使其行不失仪,哪里是为了防备宵小?女儿这是……
他猛然明白了她的意图,一张老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
蔡文姬却没有等他回答,自顾自地铺开了另一卷空白竹简,重新研墨。墨香再次弥漫,她却仿佛丝毫未觉其中的讽刺意味。
她提笔,悬腕,笔尖在竹简上从容游走。
“《神威大将军考工录·卷一·机要》。护机宝圈考。”
蔡邕看着她写下的标题,眼角疯狂地抽搐。一个扳机护圈,竟被她称作“护机宝圈”,还单独列为“机要”第一考。
只听蔡文姬口中念念有词,笔下行云流水:
“夫宝圈者,圆,象天。卫机括于内,法地。此乃外圆内方,天人合一之相也。其材取百炼精铁,属金,应西天白虎之象,主杀伐,掌刑律。此物置于‘神威’之腹心,是为‘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其形虽小,其意也大。无此圈,则机括外露,易为外邪所侵,动摇根本,此乃国之大忌。有此圈,则根本稳固,君威内敛,非持节之手、奉命之人不可探也。故曰:宝圈者,非器也,礼也,法也。”
一篇百余字的小考,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天人感应说到五行之术,又从君子藏器扯到了国体礼法。文辞华美,逻辑“严密”,气势磅礴。
若是不看图纸,只看此文,任谁都会以为,这说的是某件关乎国运兴衰的社稷重器。
可蔡邕亲眼看着,她说的是那个小小的铁圈。
“噗——”
他再也忍不住,一口气没喘匀,剧烈地咳嗽起来,一张脸憋得通红,不知是气的还是惊的。
“你……你你……”他指着蔡文姬,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这是在注经吗?
这分明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是指鹿为马!是把学问当成了青楼里的脂粉,任由人随意涂抹!
蔡文姬停下笔,默默地为父亲递上一杯水,眼神里带着一丝歉意,更多的却是无法动摇的坚持。
就在这时,一阵沉重的脚步声从回廊外传来,打断了水榭中这诡异的“学术研讨”。
陈默高大的身影再次出现在门口,他身后,跟着亦步亦趋,神情复杂的李儒。
父女二人心中同时一紧,蔡邕下意识地便想将那篇“荒唐考据”藏起来,却被女儿用眼神制止了。
陈默的目光在水榭中扫了一圈,最后落在蔡文姬面前那两卷摊开的竹简上,一卷是图,一卷是文。
“看来,二位已经有心得了?”他的语气听不出喜怒。
李儒也好奇地伸长了脖子。他也想知道,主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让这对大汉最有名的才子才女,对着一卷鬼画符研究了半天,能研究出什么花来。
蔡文姬站起身,对着陈默盈盈一拜,动作标准得无可挑剔。
“启禀相国。民女与家父才疏学浅,不敢言心得。只是对这‘神物’的些许构造,有了一点粗浅的考据,还请相国斧正。”
她没有丝毫慌乱,那份镇定,让李儒都暗自称奇。
“哦?说来听听。”陈默饶有兴致地走到案前。
蔡文姬拿起那卷刚刚写就的竹简,清了清嗓子,用她那清亮悦耳,如同玉磬相击的声音,朗声诵读起来:
“《神威大将军考工录·卷一·机要》。护机宝圈考。夫宝圈者,圆,象天。卫机括于内,法地……”
她一字一句,将那篇惊世骇俗的考据,缓缓道来。
水榭里,静得落针可闻。
只有她清越的声音,在梁柱间回荡。
蔡邕垂着头,双手死死攥着衣袖,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他感觉自己一生的清誉,正随着女儿的诵读声,被一字一句地扔进泥潭里,反复践踏。
李儒的表情,则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先是茫然,然后是震惊,继而是困惑,最后,那份困惑化作了恍然大悟的敬畏与狂热。
他偷偷看了一眼那图纸上的铁圈,又听着蔡文姬口中那“天人合一”、“君威内敛”的宏大论述,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劈开了他的脑海!
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
主公他……他根本不是在造一件兵器!
他是在借天下最有学问之人的口,为他的“神物”着书立说,创造一套全新的“经义”!
兵者,凶器也。但若是为这凶器赋予了“礼”、“法”、“天道”的意义,那它便不再是凶器,而是“礼器”,是“国之重器”!主公这是在从根源上,颠覆旧有的礼法,为他未来的新秩序,建立理论的基石!
这……这是何等深远的谋划!何等恐怖的手段!
李儒看向陈默的眼神,已经不再是看一个主公,而是在看一尊行走在人间的神魔。
而此刻,被李儒奉为神魔的陈默,内心早已是山崩地裂,巨浪滔天。
他听着蔡文姬的“报告”,差点没当场笑出声来。
‘我靠!人才啊!’他内心在疯狂呐喊,‘这是什么神仙理解能力?我就是让你看看这玩意儿叫啥,起个什么作用,你他娘的给我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了?’
‘一个扳机护圈,让你说成了治国神器?还他娘的《卷一·机要》?这枪上上下下几百个零件,你这是准备给我写一部《大汉版不列颠百科全书》出来?’
他强忍着抽动的嘴角,用尽了毕生的演技,才维持住脸上那副高深莫测的表情。
他知道,他不能笑。他一笑,这完美的误会就全完了。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他要的,就是一份能摆在台面上,堵住天下悠悠之口的,“合理”的、充满了“古代智慧”的“研发记录”!
蔡文姬,这位天才少女,以一种他完全没想到的方式,完美地,甚至超额地,完成了他的隐藏任务。
终于,蔡文姬诵读完毕,水榭中恢复了寂静。
她垂首而立,等待着“魔王”的审判。
陈默沉默了许久,久到蔡邕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终于,他缓缓地点了点头,从喉咙里发出一声意义不明的赞许。
“嗯。”
只有一个字。
但他随即伸出手,轻轻地,在那卷写满了胡说八道的竹简上,弹了一下。
“汝之见,已初窥门径。”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记重锤,砸在了在场另外三人的心上。
蔡邕的心,沉入了谷底。他……他竟然认可了?这个魔王,真的听懂了这番鬼话?还是说,这一切,本就是他想要的?
李儒的心,飞上了云端。主公果然认可了!这证明他的猜测是对的!他跟对了人!
蔡文姬的心,则是一片冰凉的平静。她知道,自己赌对了。这条用谎言和学问铺就的荆棘之路,她已经,踏出了第一步。
陈默满意地转身,带着心神激荡的李儒,大步离去。
他要赶紧找个没人的地方,好好笑一会儿。再憋下去,他怕自己会得内伤。
水榭中,再次只剩下父女二人。
蔡邕看着女儿,张了张嘴,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他眼中的悲愤、羞辱,渐渐被一种更为复杂的情绪所取代,那是震惊,是陌生,甚至……是一丝畏惧。
他发现,他已经看不懂自己的女儿了。
而蔡文姬,在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汇报”之后,却没有丝毫松懈。她只是稍稍平复了一下呼吸,便将目光投向了图纸上另一个更为复杂的结构。
那是一个长条形的盒子,上面标注着可以容纳三十枚“弹药”的字样。
她纤细的手指,轻轻点在那个部件上,转头看向失魂落魄的父亲,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属于学者的探究光芒。
“父亲,”她的声音打破了沉寂,“此物形如叠瓦,可容三十发‘雷霆之种’。女儿才疏,不知《吕氏春秋》中,公输班所造之飞鸢,其腹内机关,可有相似之处?”
蔡邕猛地一震,如同被蝎子蛰了一下。
他看着女儿那求知若渴的眼神,看着她指着那杀人凶器的手指,脑海中却不由自主地,开始搜索关于公输班飞鸢的记载。
他,已经被彻底拖入了这场荒谬、危险,却又……带着一丝诡异魅力的“注经”大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