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来自陆延舟的文件,像一个灼热的炭块,静静躺在林知意办公桌的角落。她刻意无视它,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应对“盛华资本”可能带来的估值危机中。
一整天,她都像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与李铭核对财务模型,与王薇打磨市场说辞,与技术团队确认核心数据的展示方式。她需要确保,当“灵枢”再次面对资本市场时,展现出的是一副无懈可击的、完全基于自身价值的坚硬铠甲。
直到窗外华灯初上,办公区的人声渐渐稀落,林知意才终于允许自己停下片刻。疲惫如同潮水般涌来,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揉了揉刺痛的眉心。
视线不由自主地,再次落向了那个牛皮纸档案袋。
延舟科技的封签在灯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
看,还是不看?
这个问题如同魔咒,在她紧绷的神经上反复跳跃。理智告诉她,任何来自对手(或许现在连对手都算不上,只是一个她单方面宣布冷战的“陌生人”)的信息,都可能带有陷阱或误导。但另一种更强烈的好奇与……或许是不甘,在驱使着她。
她想知道,陆延舟到底给她送了什么东西。是施舍?是嘲讽?还是真的如赵特助所言,是“可能有用”的资料?
最终,职业素养和对“灵枢”的责任感占据了上风。她不能因为个人好恶,而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公司命运的信息,哪怕这信息来自她最不想有牵扯的人。
她伸出手,拿起那个档案袋,触手的感觉微凉而沉重。她顿了顿,最终还是利落地撕开了封条。
里面没有只言片语,只有一叠厚厚的、打印出来的文件。
最上面几页,是“盛华资本”近三年来投资组合的深度分析报告,重点标注了几家与“灵枢”模式类似,但最终或因估值泡沫、或因数据造假、或因商业模式缺陷而惨淡收场或被低价并购的公司。报告详尽地分析了“盛华”在这些项目上的决策逻辑、投后管理以及最终止损退出的手段,其精准和冷酷,令人脊背发凉。
林知意一页页翻下去,脸色越来越凝重。
这不仅仅是一份投资分析,更像是一份“盛华资本”内部行为模式的解码器。它清晰地揭示了这家资本惯用的伎俩:在行业热度高时,利用信息不对称和估值模型游戏,以看似优厚的条件抢占明星项目;一旦市场风向转变或项目出现任何微小波动,便会毫不犹豫地启动极其苛刻的对赌条款,或通过大幅下调估值、引入对其更有利的新投资者等方式,逼迫创始人团队出局,最终实现低成本接管核心资产。
报告中甚至隐晦地提到了“盛华”与某些行业数据机构、媒体之间的“默契”,通过操控舆论和行业评价,来配合其资本操作。
林知意的手心微微出汗。
她一直知道资本市场残酷,却没想到“盛华”的手段如此……系统化,且不择手段。如果不是这份报告,她或许只会将可能的估值下调视为正常的市场波动,进而陷入与“盛华”漫长而艰难的谈判拉锯战中,却不知对方早已布好了更深的局。
她继续往下翻。
后面的文件,更是让她瞳孔骤缩。
那是几份加密的邮件截图和通讯记录片段,虽然关键信息做了处理,但指向性极其明确——记录显示了在“灵枢”与梅奥合作告吹前后,“盛华资本”的某位投资总监,与业界几个颇具影响力的“独立”分析师之间,存在着超出正常范围的密切沟通。沟通内容围绕着“灵枢”“过度依赖单一合作伙伴”、“核心技术壁垒存疑”、“创始人团队稳定性”等话题展开。
时间点,精准得可怕。
一股寒意,从林知意的脚底瞬间窜上头顶。
她之前的猜测被证实了。“盛华”果然在借题发挥,甚至可能主动煽风点火,将“灵枢”与延舟科技的“冷战”,扭曲、放大为公司的致命缺陷,为其后续的压价行为制造舆论基础。
而陆延舟……他不仅早就察觉了“盛华”的动向,甚至掌握了这些更为隐秘、更具杀伤力的证据。
他送来这些,是什么意思?
示警?证明他当初插手梅奥合作,并非全然无理?还是以一种她无法拒绝的方式,宣告他依然掌控着局面,而她,依然在他的视野之内,甚至……保护之下?
最后这个念头让她感到一阵强烈的屈辱和愤怒。她猛地将文件合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刺耳。
她不需要他的保护!更不需要他用这种方式来证明他的“正确”!
可是……愤怒归愤怒,理智却在清晰地告诉她,这份文件的价值。它几乎是将“盛华资本”的底牌和下一步可能的行动路线,清晰地摊开在了她的面前。
这不再是暗示,而是明牌。
她靠在椅背上,仰头望着天花板,内心进行着激烈的天人交战。
接受这份“馈赠”,意味着她默认了陆延舟的介入,打破了她自己设定的冷战铁律。
拒绝?然后将“灵枢”置于更不可测的风险之中?
不知过了多久,她猛地坐直身体,眼神里所有的挣扎和犹豫都被一种破釜沉舟的冷静所取代。
她拿起内线电话:“周秘书,通知李副总、王总监,还有法务负责人,半小时后线上紧急会议。”
“另外,”她顿了顿,声音低沉而清晰,“以我的名义,给‘盛华资本’的李总发一封邮件,措辞客气但立场坚定。内容是:鉴于贵方近期可能对我司估值存在重大误解,且我司注意到市场上有一些关于我司的不实信息在流传,为保障双方利益,我方决定,暂缓b+轮融资的正式谈判进程。同时,我方将保留对任何恶意散布不实信息、损害我司商誉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电话那头的周敏显然愣住了,几秒后才反应过来:“……是,林总!我立刻去办!”
挂断电话,林知意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
她没有使用陆延舟文件里的任何具体信息,但她根据文件揭示的“盛华”行为模式,选择了最直接、也最强硬的反击——不是被动等待对方出招,而是主动暂停谈判,并亮出法律武器进行威慑。
这是一种姿态,一种宣告“灵枢”并非软柿子,不会任由资本拿捏的姿态。
这步棋很险,可能会彻底激怒“盛华”,但也可能打乱对方的部署,为自己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和主动权。
而这一切决策的底气,某种程度上,确实来自于那份她不愿承认的文件。
这算不算……一种另类的“并肩作战”?
这个念头让林知意感到一阵荒谬的苦涩。
***
线上会议的气氛空前凝重。
当林知意宣布暂缓与“盛华”的融资谈判时,屏幕那头的李铭和王薇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林总,这……会不会太激进了?”李铭语气担忧,“我们现在正是需要资金支持的时候,彻底闹翻,其他备选基金恐怕也会观望……”
“正因为需要资金,才更不能在估值上被腰斩。”林知意的声音透过麦克风,冷静而坚定,“‘盛华’的目的不是投资,是收割。如果我们现在示弱,后续的条款只会更加苛刻,直到我们彻底失去对‘灵枢’的控制权。”
她没有提及陆延舟的文件,而是根据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将“盛华”可能的套路清晰地剖析给团队成员。
“我们必须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灵枢’的价值,由我们自身的技术、数据和市场决定,不由任何外部资本的意志转移。暂时的资金压力,我们可以通过压缩成本、加快应收账款回收、甚至高管暂缓部分薪酬来度过。但估值和控制权的底线,绝不能退让。”
她的决绝感染了屏幕另一端的人。
王薇率先表态:“我支持林总!与其跪着求生,不如站着战斗!市场部会全力配合,扭转舆论风向!”
法务负责人也沉声道:“法律层面的准备工作我们会立刻跟进,确保一旦需要,能迅速启动程序。”
李铭沉默片刻,最终也重重点头:“明白了。财务这边会全力保障现金流,开源节流,共渡难关。”
看着屏幕上重新凝聚起斗志的团队,林知意心中稍安。
结束会议,已是深夜。
她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里,疲惫感再次席卷而来。但这一次,疲惫中却夹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清明。
她拿起手机,手指在通讯录那个熟悉的名字上悬停了许久。
最终,她还是没有拨出去,也没有发任何信息。
她只是点开了电脑上的邮箱,新建了一封邮件,收件人输入了陆延舟那个她烂熟于心的商务邮箱地址。
邮件正文,只有简短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两个字:
**“收到。”**
没有感谢,没有质问,没有任何多余的交流。如同他送来文件时一样,沉默而直接。
她不知道他收到这封邮件会作何感想。或许毫无波澜,或许会嘲讽她的故作镇定。但都不重要了。
她按下了发送键。
看着邮件发送成功的提示,林知意知道,她和陆延舟之间这场无声的冷战,因为这场“意外”的资本风波,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复杂的阶段。
他们依然没有对话,没有交集。
但在看不见的战场上,因为他们共同面对的敌人,他们的行动,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诡异而冰冷的默契。
一种,她极力抗拒,却又无法完全摆脱的,并肩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