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去疾与李斯仗着元老身份多问了几句,但想着耽搁一两日也无大碍,便未深究。
谁知这场君臣密谈竟持续了整整五日。
每日扶苏都带着相同的口谕现身,将群臣尽数遣散。
小事由太子决断,要务则呈递奏章。
众人心知此乃始皇帝授意,而扶苏近来得柴髙指点,处理政务已游刃有余,更令群臣对这位中丞暗生钦佩。
众人纷纷议论道:瞧瞧别人教导的学生,如今执掌朝政何等出色。
不过话说回来,究竟是什么要事能让始皇帝与柴中丞连续商议五天五夜仍未结束?
此事确实蹊跷,连扶苏公子也感到疑惑。
他曾多次询问,期间只见侍从不断往内室送进饮食。
中车府令透露,两位大人讨论的内容晦涩难懂,倒是柴中丞的言谈举止颇似四方馆里的说书先生。
到第五日,群臣实在按捺不住,欲请扶苏入内探问,却被赢磊拦下。
并非嬴政不愿让儿子参与,实在是朝中需要有人主理政务。
柴髙误国!竟敢用说书伎俩消磨陛下壮志,罪该万死!冯去疾不分青红皂白便扣上罪名。
李斯当即反驳:柴中丞理政之才不逊于冯相,岂会因说书耽误早朝?若真如此,这想必非同寻常。
李大人所言极是。
有人接话道,赢磊提及曾听见他们商讨开凿运河之事,似是为北疆军粮运输作准备。
冯去疾与李斯闻言俱是倒吸凉气。
蒙恬尚不明就里,章邯便在一旁比划着解释起来。
扶苏忆起太傅曾言:运河乃国之要务,非建不可。
恰巧殿上还留着运河图纸,公子便当起解说。
经年随师学习,他早已深谙此道。
在他指点下,群臣方知运河之利:水路运输较之陆路,不仅省力,载重更大,速度更快,将极大缓解运输压力。
若与匈奴开战,粮草经运河直抵渤海郡将易如反掌。
中丞大人深谋远虑,下官佩服。
蒙恬由衷赞叹,这分明是早将匈奴算计其中。
他深知与匈奴必有一战,届时运河便是后勤命脉。
此仅其一利。
扶苏继续解说,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
后世更经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宁波。
自大秦至南北朝,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了众多运河,其分布范围几乎覆盖大半个中国。
西至关中,南至广东,北至华北大平原,处处可见人工运河的踪迹。
这些人工水道与天然河流相连,构成了通达全国的水运网络。
举例而言,从现今北京附近的通县出发,可乘船沿潞水经泉州渠至沟河口入海,经短暂的海上航程后进入泒河,再经平虏渠入漳水,通过利漕渠与白沟汇入黄河,继而进入汴渠上游。
沿蒗荡渠顺流而下,由颍水转入汝水。
再由汝水支流舞水进入泚水,经淯水、汉水、杨口渠进入长江,过洞庭湖入湘水,转漓水至西江,沿西江可直达番禺城;或从江陵溯长江而上通往巴蜀,连接西南地区。
如此纵横交错的水道系统,为后世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奠定了基础。
扶苏的记忆力确实出众,这番详尽解说令众人瞠目结舌——这已不仅是运河,更是一张贯通全国的运输网络。
除运输之利外,运河沿岸土地皆成沃野。
水系畅通既减少了洪涝灾害导致的粮食减产,更极大巩固了大秦的社会稳定。
此工程之浩大,甚至可能超越长城。
看来经济司需尽早筹划,咸阳城怕是又要掀起热潮。
确实如此。
上次承包长城工程时,咸阳富商们已尝到甜头。
除巴氏外,各家均获利颇丰。
秋收结账后,商人们正翘首期盼新的承包机会。
此消息若传出,大秦商界必将再起投资风潮。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粮食收购量激增。
富商们已然明白:若粮食储备不足,就只能与人合作,利润必将大幅缩水。
此事讨论至今仍未定案,足见工程之巨。
但早朝亦不可废。
简直荒谬!身为中丞竟让陛下荒废朝政至此!已是第七日了,诸位大人,这成何体统?区区运河之事,岂能耽误如此多的朝政?
冯去疾已然按捺不住。
多日不见圣颜,他心中忐忑不安,唯恐手中权柄旁落,浑身都不自在。
众臣再度聚集秦川宫外,奈何卫兵依旧戒备森严。
这次赢磊不再站立值守,而是趴着打盹——也难怪,连宫内的嬴政与柴髙都支撑不住这般连轴转。
二人说累了便小憩,醒来又继续论史谈政,如此循环往复。
这几天可把柴髙累得够呛,不过收获也不小。
两人一番长谈,基本把该办的事都捋顺了。
嬴政反倒成了旁听记录的人,他俩凑在一起嘀嘀咕咕,把后世该做的事一项项列出来,写得密密麻麻。
嬴政管这叫大秦的宏图。
柴髙却琢磨着,真要照这么干,不出几百年,大秦怕是能成个巨无霸帝国,收拾谁都不在话下。
中车府令,陛下还在里头跟中丞议事?
这回连蒙恬都沉不住气了——挖条运河至于商量这么久?该不会在规划疆土吧?
太尉大人,陛下刚传了膳进去。
听说是商议什么安西都护府的事儿……赢磊揉着通红的眼睛答道,连轴转让他活像只红眼兔子。
涉及军务,下官不敢多嘴。
陛下有令,政务暂由扶苏殿下处置。
对了,中丞大人也说,若有疑问可请教殿下。
幸亏他记性不差,始皇帝和中丞的对话都牢牢记着,转述总不会错。
我明白了。
扶苏点头,此事牵涉众多军务,请有爵位的留下,其余人先散了吧。
他当然清楚,这都护府本是唐朝建制。
柴髙的谋划,正是要借这套体系来管束大秦新征服的异族疆土。
当年大唐设六大都护府:安西、北庭、单于、安北、安东、安南。
极盛时东起北疆,西抵咸海,南含越北,北至漠北。
为辖制 ** 、回纥等部,特设都护府镇抚边陲。
大唐立国后,为强化统治,既改郡为州,又逐步确立府制。
都护府分大都护府与上都护府,长官分别为从二品与正三品,专司抚藩靖边,统辖诸族安抚征伐事宜。
此制应运而生,实为唐初边疆形势所需。
(
自武德年间起,诸多边地部族便主动归顺朝廷。
贞观年间开始,大唐先后平定**、薛延陀等部,边疆各族相继归附。
朝廷面临如何安置这些归顺部族的重要议题。
鉴于数百年来的民族交融日益加深,友好往来持续增长,加之唐初统治者民族成见较少,太宗将中原治理经验推广至边疆,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州县,委任各部首领管理本族事务。
为统辖这些州县,朝廷效仿汉代西域都护府制度,在边疆设立都护府。
自太宗至武后时期,陆续设立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大都护府。
至开元天宝年间,仅存安东、安北、单于、安西、北庭、安南六大都护府,史称六大都护府。
其中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作为西域最高统治机构,统辖数万边军镇守西北边疆。
特别是安西都护府掌管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重兵,对巩固西北边防与维护中原通往西亚的陆路通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规模较大者称都督府,较小者为州,均由当地部族首领世袭担任都督、刺史。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这些府州贡赋版籍多不上报户部,然政令教化皆由边州都督、都护统辖。
朝廷不直接征收赋税,允许自治日常事务,但须接受边州都督与都护管辖。
据载此类羁縻府州达856个,数量超过内地州县。
这种自治与监管并行的边疆治理体制,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随着扶苏手中木棍的移动,大秦北疆的版图正在逐步扩展。
这番景象不仅令蒙恬震惊,连李斯与冯去疾也为之愕然。
当群臣还在研讨大秦水系治理时,陛下与中丞已将匈奴故地的管理体系纳入规划。
这般远见卓识,方显 ** 雄才大略。
蒙恬率先跪拜,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规划的意义。
常年戍边的经历让他深知边疆状况。
按照柴髙与陛下的规划,大秦向北拓展的疆域已远超匈奴故地。
这一圈划定的领土面积,几乎可与现有疆域比肩。
扶苏的讲解不仅包含柴髙传授的历史知识,更融入了后世军事家的战略智慧。
依此发展,大秦必将在数十年间崛起为幅员万里的强大帝国。
李斯随即跪伏在地。
柴髙的构想不仅包含军事布局,更涵盖经济规划——不仅要让这些疆域永久归属大秦,更要将其建设成经济重镇。
通过十余条商路的开辟,这些地区将成为大秦经济的延伸,既获取战马与特产,更让当地民众成为大秦征战天下的助力。
冯去疾亦俯首称臣。
如此缜密的谋划令他震撼,若此策成真,自己过往的视野简直狭隘如鼠。
陛下与柴髙展现的宏图,早已超越朝堂之争,直指帝国未来。
扶苏胸中涌起自豪。
当初师傅传授的治国根基,如今正逐步化为现实。
这些疆域才是大秦真正的基石。
太子朗声道,按太傅所言,唯有夯实西域开发,方能放眼寰宇!望着满殿俯首的群臣,他首次体会到父皇胸怀天下的心境。
今日朝议何事?
这已是连续第九日的议政。
众人已从太子处获悉未来军备发展方略,甚至包括海军战略雏形。
虽仅为框架,却印证了柴髙强调参谋建制的重要性。
今日论及大秦覆灭。
放肆!蒙恬太尉怒目圆睁,压低声音喝道:我大秦正循陛下与柴中丞之策日益强盛,何来 ** 之说?你这...
赢磊的昏沉思绪骤然清明。
侍从连忙解释:太傅言此事可询太子殿下。
太尉息怒,非指当下,乃关乎蒸汽机械之物的兴国大计。
(
赢磊此刻言语流畅了许多,但他确实对近现代历史不甚了解,这些内容已超出他的认知范围。
此事我略有耳闻,却也难解其中深意。
太傅与父王商议的必是事关大秦未来的重大决策,当年商鞅变法时,就曾与孝公连续商讨七日七夜。
扶苏轻叹一声,意识到此次师父谋划之事恐怕比变法更为宏大。
变法之事师父仅与父王彻夜长谈便定下,足见师父之才更胜商鞅。
若师父需要九日时间,那必是关乎大秦强盛的根本大计。
据他所知,这涉及军事、经济、疆域拓展、国家治理等方方面面,甚至可能改变整个国家的体制架构。
太子殿下所言极是。
诸位连日聆听太子讲述,中丞大人提出的每项建议都令人茅塞顿开,诚如中丞所言,此乃大秦腾飞的绝佳契机!
蒙恬难掩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