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没从通风井外的山坳散去时,沈墨心已经趴在工作台前,指尖点着扫描底图上莲瓣区旁的空白 —— 那里标注着 “雾霭区”,是连接莲瓣与鹤羽的过渡地带,残片上只留下几缕淡灰色的雾痕,像被风吹散的棉絮,若隐若现。
“雾霭得‘软’,不能抢了莲瓣和鹤羽的风头,” 她轻声说,转头时看见江寻端着两杯热姜茶走过来,杯壁上凝着细密的水珠 —— 她昨天随口提过晨起总觉得冷,他今天就提前用保温杯焖了姜茶,还加了点蜂蜜,中和了姜的辛辣。“小时候外婆家的晨雾,走进去能摸到凉丝丝的水汽,头发会沾小水珠,却不觉得湿,” 沈墨心接过姜茶,指尖碰到温热的杯壁,“雾里有青草的味道,远处的荷塘只能看见个影子,反而觉得特别安心 —— 这种‘朦胧的安全感’,能变成参数吗?”
江寻把终端屏幕转向她,调出雾霭残痕的光谱分析图:“‘凉丝丝’可以做‘温度映射参数’,雾霭边缘的透明度随模拟温度降低而提升,比如 18c时透明度 70%,15c时 85%,模拟水汽的凉感;‘青草香’虽然没法直接生成气味,但可以关联色彩 —— 在淡灰色里加 0.5% 的草绿色调,让视觉上有‘嗅觉联想’;至于‘朦胧的安全感’,可以调整雾霭的流动速率,核心区域流动慢(0.2cm\/s),边缘快(0.5cm\/s),像被包裹的感觉。”
他指尖在键盘上轻敲,“情感参数映射表” 里新增了 “多层情绪叠加模块”:“这是第一次把触觉、嗅觉、心理感受叠在一起做参数,需要你实时反馈,我们一点点调。” 沈墨心点头,喝了口姜茶,暖意从喉咙滑到胃里,突然想起刚才看底图时的疑问:“雾霭和莲瓣衔接的地方,不能太硬,像外婆晨雾里的荷叶,雾绕着叶边转,不是硬生生分开的 —— 怎么让它们‘融’在一起?”
江寻调出莲瓣的参数档案,指着 “湿度映射” 那行数据:“莲瓣脉络有‘水润感’,我们可以在雾霭参数里加‘边缘渗透机制’,让雾霭的湿度值随莲瓣的湿度梯度递减 —— 离莲瓣 1cm 内,雾霭湿度 80%,和莲瓣的湿度匹配;超过 1cm,湿度降到 60%,慢慢过渡到鹤羽区的 50%,这样雾就像‘绕着莲瓣走’,不会生硬。”
调试到第三次时,问题出现了:雾霭的淡灰色总显得 “闷”,没有残片上那种 “透” 的质感。沈墨心盯着屏幕,突然抓起桌上的莲蓬,把它放在冷光灯下 —— 灯光透过莲蓬的孔洞,在底图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雾里漏进来的光。“有了!” 她指着光影,“雾里不是全黑的,会有细碎的光透进来,像星星点点的萤火虫,这种‘碎光感’能加进去吗?外婆说那是‘雾的眼睛’,看到就不怕走丢了。”
江寻立刻在算法里加了 “碎光生成模块”:“设定每平方厘米 3-5 个光斑,大小 0.1-0.3mm,亮度随雾霭透明度变化 —— 透明度高的地方,光斑亮一点;透明度低的地方,光斑暗一点,模拟光透过水汽的散射效果。” 他点击生成键时,特意放慢了速度,让沈墨心能看清雾霭形成的过程 —— 淡灰色的雾先从莲瓣边缘 “漫” 出来,带着细微的流动感,然后细碎的光斑慢慢浮现,像真的有光从雾里透出来。
“就是这个!” 沈墨心忍不住抓住江寻的手腕,声音里满是惊喜,“你看雾绕着莲瓣的样子,像在轻轻抱它,还有那些碎光,真的像‘雾的眼睛’—— 我好像又站在外婆家的晨雾里了。” 江寻看着屏幕上的雾霭,突然觉得心里软软的 —— 他以前写代码,只追求逻辑通顺,却从未想过,一行行参数能变成让人想起童年的画面。“其实这些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他轻声说,指尖碰了碰她的手背,“没有你说的‘凉丝丝的水汽’‘雾的眼睛’,我编不出有温度的算法。”
下午,两人一起优化雾霭与鹤羽的衔接 —— 江寻根据鹤羽的 “轻灵感”,把雾霭边缘的流动速率调快了 0.1cm\/s,让雾像 “跟着鹤翅走”;沈墨心则建议在雾霭靠近鹤羽的地方,加了 0.3% 的银白色调,呼应鹤羽的光泽,让过渡更自然。当完整的 “莲瓣 - 雾霭 - 鹤羽” 区域呈现在屏幕上时,连通风系统的嗡鸣声都好像变得温柔 —— 莲瓣软乎乎地颤,雾霭带着碎光漫,鹤羽像要从雾里飞出来,整个画面有了 “呼吸感”,不再是冰冷的像素组合。
夕阳透过通风井时,沈墨心靠在江寻肩膀上,看着屏幕上的画面,突然想起第 90 章他在鹤羽旁加的二进制标记:“我们以后的专属签名,能不能藏在雾霭里?” 她指着雾霭里的一道流痕,“雾的纹理本来就不规则,把二进制代码融在流痕里,像‘雾自己写的字’,别人看不出来,只有我们知道。”
江寻眼睛亮了,立刻调出雾霭的流痕参数:“可以把二进制的 0 和 1,对应雾霭流痕的两种弧度 ——0 是平缓的弧,1 是稍陡的弧,藏在碎光少的地方,不影响整体效果。等整幅画完成,我们把所有标记连起来,就是我们一起走过的路。” 他顿了顿,伸手轻轻把她耳边的碎发别到耳后,“就像外婆说的‘雾的眼睛’,只有用心看的人,才能找到。”
沈墨心点头,把脸埋在他的肩膀上 —— 暖黄色的灯光落在屏幕上,雾霭里的碎光轻轻闪烁,像在为这个约定祝福。她突然觉得,“灵感交融” 不是一句空话,是两个人的心意像雾和莲、雾和鹤一样,自然而然地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需要刻意,却无比默契。
睡前,江寻把今天的 “雾霭情绪参数” 整理好,在扉页上画了一小团雾,旁边写着 “墨心的晨雾记忆 + 江寻的多层算法 = 有温度的雾”;沈墨心看到后,偷偷在雾里加了几个小小的光斑,像 “雾的眼睛”,又像他们藏在心里的小秘密 —— 这是他们灵感交融的第二枚印记,藏在雾霭的流痕里,温柔又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