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趣阁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朱槿随后看向李善长,语气平和地问道:“李丞相,如今徐大帅想必已收复陕西,西北一带是否仅剩甘肃待平定了?”

李善长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诧异——徐达收复陕西的军报,今日早朝才刚刚送达朝堂,沈家庄地处郊外,朱槿竟能及时知晓。

他下意识看向一旁的朱标,暗自猜测是世子将消息告知了朱槿,却不知朱槿早已凭借自己的信息渠道掌握了军情。

昨天夜里,蒋瓛已经将影卫收集的北伐的情报交给朱槿。

密保字迹是影卫特有的密写体,娟秀中带着几分刚劲,除了 “徐达已收复陕西” 的核心捷报,还详细记录了北伐军的具体情况:军中剩余粮草约够十日之用,士兵伤亡不足五千,目前正驻守西安休整;残元势力已退至甘肃,在兰州、张掖一带布防,兵力约三万余人,多为骑兵。

短暂思忖后,李善长颔首答道:“二公子所言不差,徐大帅确实已收复陕西,眼下西北仅剩甘肃需加紧平定。”

待李善长回应完毕,朱槿转而面向杨思义,话题落在了北方的粮饷难题上:“杨大人,如今北方初定,多地田地荒芜,军粮供应颇为紧张。除了关中法运粮之外,不知您是否还有其他应对之策?”

杨思义闻言,缓缓起身作答:“回二公子,当前经历连年战乱后,北方地域如河南、山东及西北等地,百姓流离,田地荒芜面积甚广,朝廷不仅赋税难征,连边军粮草都需从江南长途转运,成本极高——单说从江南运粮至北平,每石粮食的运输消耗就高达三石。

这消耗并非凭空而来:一来江南至北平路途遥远,需经运河转陆路,仅船只租赁、车马雇佣的费用就占去不少;二来途中需供养运粮的民夫与兵卒,每人每日消耗的粮食加起来便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三来北方路途多崎岖,部分路段还需涉水或翻山,粮食在装卸、运输过程中难免损耗,遇上天灾或盗匪袭扰,损耗更是翻倍,算下来每运一石粮食到北平,路上消耗三石都算是保守估计。”

“加之残元势力退守漠北,北方九边需驻军防御,边地却无粮可征,若全靠百姓转运粮草,恐引发民怨,元末的开河变钞教训仍需谨记;即便采用关中法利用商人运粮,其成本依旧不低。”

顿了顿,杨思义继续说道:“正因如此,下官曾向上位上疏,提出‘屯田乃立国之本’的想法——如今北方荒地多、军粮少,若能让士兵在无战事时耕种,同时组织百姓到边疆屯田补粮,既能满足国用,也能减轻百姓负担。上位采纳了这一建议,如今已成为朝廷推行屯田制度的核心思路。”

朱槿听着杨思义的话,心中暗自思索:屯田制度其实是古代为解决军粮、减轻财政压力而推行的“兵农合一”策略,核心是让士兵兼顾耕作与防御,实现“以屯养兵”,这一制度历经多代发展,到明朝时已较为完善,对边防稳固与边疆开发意义重大。

他想到,军屯并非明朝首创,早在秦始皇时期,蒙恬北击匈奴后,便曾组织士兵在河套地区开垦荒地,开创了军屯的雏形;而明朝的军屯制度更为成熟,自己老爹将其作为立国之策,明确边军“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两分守城、八分屯田”,还将士兵分为专职耕种的“屯军”与专职防御的“守军”,确保各司其职。

洪武至永乐年间的军屯,曾是大明王朝的坚实支柱 —— 永乐年间那时每年征收的 “子粒”(即屯军耕种土地后,按规定向朝廷缴纳的粮食,是军屯制度下朝廷获取军粮的主要形式,缴纳比例会根据土地肥力、年景好坏有所调整)粮食多达数千万石,占全国粮食征收总量的四成以上。

这巨额的粮食储备,不仅基本满足了百万大军的日常需求,无需朝廷额外加税或依赖百姓长途转运,更成为 “永乐盛世” 的重要基石。

正是有了军屯稳定的粮饷供应,朱棣才能安心推动一系列治国举措:疏浚大运河打通南北物资通道,修建北京紫禁城巩固统治中心,派遣郑和率船队远航彰显国威。

更关键的是,军屯成为朱棣五征漠北的核心后勤保障 —— 漠北草原远离中原,粮草转运本是天大难题,而北方九边的军屯基地,如大同、宣府等地,提前储存了大量子粒,成为北伐军的 “前沿粮仓”。

每次出征前,朝廷无需从江南长途调粮,只需从军屯粮仓调拨,既缩短了准备时间,又减少了运输损耗;甚至部分随军屯军还能在北伐沿途临时开垦荒地,补充粮草。

可以说,若无军屯的支撑,朱棣五征漠北、打击鞑靼与瓦剌势力的宏大战略,几乎难以实现。

军屯的价值还不止于此,它更带动了边疆的长远发展。

比如云南,当年沐英率军屯垦,不仅开垦荒地百万亩,还引入中原的水稻、小麦等作物与先进农具,让昔日荒僻之地逐渐变成 “西南粮仓”,百姓生活日渐安稳;北方九边的军屯,也让长城沿线的大片荒地变为良田,既缓解了边粮短缺问题,又形成了 “屯堡相连” 的防御体系,有效抵御了蒙古部落的袭扰。

朱槿看着杨思义眼中的自信,又扫过刘基与朱标专注的神情,轻轻叹了口气,语气诚恳地开口:“杨大人,诸位,我并非要否定屯田制度的价值,相反,此策能解当下军粮与民生之困,已是难得的良策。可我不得不说,任何制度都有其时代局限,若长期缺乏调整,难免会出现问题。”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杨思义身上,继续说道:“就说军屯,士兵既要耕作又要训练,本就难以两全。若是为了完成粮食缴纳任务,让士兵把大部分时间投入耕作,军事训练便会被荒废 —— 时间一长,士兵连基本的兵器使用、阵法演练都会生疏,真遇到战事,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届时边防空虚,后果不堪设想;可要是侧重军事训练,耕作时间不足,粮食产量又会锐减,不仅无法满足军饷需求,士兵们因粮食短缺心生不满,甚至可能引发哗变,这岂不是得不偿失?”

话音刚落,杨思义的眉头便微微蹙起,下意识想反驳,却被朱槿接下来的话打断。

“再看屯地管理,制度虽规定屯地归朝廷所有,严禁私人侵占,可偏偏缺乏专门的监督机构。卫所军官手握屯地分配与粮食征收的权力,很容易利用职权谋私 —— 他们会把肥沃的屯地私下划归自己名下,只把贫瘠之地分给屯军;更有甚者,通过虚报屯军逃亡的名额,侵占空置的屯地,再租给普通百姓收取地租,中饱私囊。长此以往,屯军无地可耕,军屯制度岂不是成了空谈?”

朱槿转向众人,语气中多了几分沉重:“至于民屯,问题同样不小。朝廷为吸引百姓参与屯田,推出前几年免税的优惠政策,可政策一到期,百姓需按正常标准缴纳赋税。部分百姓本就家底薄弱,加上北方部分屯地经过几年耕种后肥力下降,粮食产量减少,根本难以承担赋税压力。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偷偷放弃屯地,逃回原籍,导致大量已开垦的土地再次荒芜,前期朝廷投入的耕牛、种子等资源也白白浪费,这不是让屯田成了‘一阵风’吗?”

“更可气的是,有些地方官府在发放朝廷拨付的耕牛、种子时,还会暗中克扣 —— 把强壮的耕牛、饱满的种子留给自己或倒卖获利,只给屯田百姓发放老弱病残的耕牛和干瘪的种子。百姓们有地无法耕,即便勉强耕种,也难有好收成,长此以往,谁还愿意参与屯田?这不仅浪费了资源,更寒了百姓的心啊!”

说到这里,朱槿的声音低沉了几分:“更重要的是,这些弊端若不及时解决,在未来会造成严重影响。就像军屯中士兵战斗力下滑,如果长此以往,面对北方部落袭扰时,边军还能够抵挡住么?只能被动防守,北方边疆会饱受战火侵扰,百姓流离失所;屯地被大量侵占,屯军失去生计,纷纷逃亡,军屯制度名存实亡,朝廷届时不得不重新依赖百姓转运粮草或加征赋税来供应军饷 —— 这会加重百姓负担,引发多地民怨,甚至可能爆发民变。”

“而民屯的荒废,会让北方耕地利用率大幅下降,粮食产量难以提升,朝廷赋税来源减少,财政压力进一步加大。这些问题层层叠加,最终会成为动摇大明统治根基的隐患之一。”

朱槿不由想到,屯田制度的转折点,始于自己好弟弟朱棣之后不久的宣德年间(1426-1435 年)。那是军屯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朝廷对军屯的管控已出现明显松弛,核心表现为屯粮锐减与管理失序。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宣德时期朝廷多次核实全国军屯田地,结果显示屯粮年产余粮较永乐年间减半。

这背后,是两大制度支柱的动摇:一方面,为缓解军士压力,朝廷将永乐时期 “军田一分(约 50 亩)征余粮 12 石” 的标准减半,打破了 “以屯养兵” 的收支平衡;另一方面,地方官员对屯地的清查流于形式,权贵侵占屯地的现象开始蔓延,屯地面积骤减。

到了英宗正统时期(1436-1449 年),军屯制度的衰落更是进入加速阶段,核心矛盾从 “管理松弛” 升级为 “体系崩坏”。

全国屯粮仅存永乐时期的三分之二,部分边地甚至不足五成,朝廷不得不恢复 “江南运粮至边地” 的旧制;全国逃亡军士已达 160 万,剩余士兵多为老弱病残;镇守太监、卫所军官与地方豪强相互勾结,将国有屯地转化为私有财产,朝廷禁令形同虚设。

说到底,明代军屯的衰落,以宣德朝为起点,正统朝为加速期,本质是 “国有土地公有制” 与 “封建权贵私有制” 矛盾的必然结果,也是军户制僵化、边防压力与官僚腐化共同作用的产物。

这一制度的瓦解,不仅导致明朝 “养兵百万不费民粮” 的理想破灭,更间接引发了后期 “募兵制取代卫所制” 的军事变革,深刻影响了明朝的国防体系与财政结构。

朱槿的话音在房间内落下,杨思义脸上的从容与自得瞬间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掩饰的震惊与慌乱。

在此之前,他始终坚信自己提出的屯田制度是救国良策 —— 连朱元璋都多次在朝堂上称赞此策 “稳固天下根基”,杨思义也暗自以 “救时之臣” 自居。

他总觉得,屯田制度兼顾军粮与民生,既能让士兵自给自足,又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即便偶有小问题,也不过是执行中的细枝末节,只需稍加调整便可解决。

可方才朱槿的一番话,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层层剖开了屯田制度光鲜外表下的隐患:军屯中耕战难以两全的矛盾、屯地管理缺失监督的漏洞、民屯优惠政策无衔接的缺陷,甚至连制度未来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都一一点明。

每一条都精准戳中要害,尤其是听到 “屯地被占、军户逃亡,最终动摇统治根基” 时,杨思义只觉得后颈一阵发凉,冷汗顺着脊背缓缓流下,浸湿了衣服内衬。

他下意识地抬手擦了擦额头,指尖触到一片冰凉的湿意 —— 他从未想过,自己引以为傲的制度,竟可能在未来成为毁了朝廷的 “隐患”,这份认知如巨石般压在心头,让他几乎喘不过气。

一旁的刘基与朱标虽也面色凝重,但更多是对制度缺陷的担忧,而杨思义心中,除了担忧,更有对自身考量不周的愧疚与后怕。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朝靴,脑海中反复回响着朱槿的话,过往因屯田初见成效而产生的骄傲,此刻尽数化为自责 —— 若不是朱槿点破,自己恐怕还沉浸在 “制度完美” 的错觉中,任由隐患不断滋生。

趣趣阁推荐阅读:唐羽穿越成太子的小说特种兵之种子融合系统玄武裂天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从火凤凰开始的特种兵逍遥小憨婿调教妖孽暴君:军火狂后大明:弃婴开局,老朱求我当皇帝大乾憨婿大唐秦公子重整山河,从穿成宋钦宗开始奋斗在沙俄唐朝好地主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以三国为基,铸至高圣朝明左贞观俗人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从李元芳开始寒门书生,开局捡个便宜小娇妻樱花之国上的世界末日大明:家妻上将军李世民:逆子!你怎么让她怀孕了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赘婿三国:从拯救家族开始风起陇西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朕真的不务正业大文豪公子凶猛丛林战神隋唐大猛士不明不清最强之军火商人帝国皇太子,老子不干了!叶宁罗舞苏倾城小说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大召荣耀曹操的痞军师九州,开局忽悠项羽做我哥大明,我的老丈人是卢象升逍遥暴君隋末绝品兵王大明:机甲六战机是有亿点点快篮坛大流氓武炼巅峰开局召唤李儒与黄忠开局一书生:从敬夜司狱开始落榜当天,娶了个郡主娇妻回家
趣趣阁搜藏榜:洪荒之吾为帝尊推背图之大唐帝国大明皇家维修工疯鼠重回北魏相公,陛下又请辞啦三国:因长得帅被小乔捡回了家雉朝飞之铁骨柔情大唐:咸鱼的我被李二看穿了内心风起刈羽大明之我真不想当皇帝啊抗日之活着再见备前宰相装傻三年:从状元郎到异姓王三国:我与我父,喝退十万曹军纵横图大明之崇祯大帝当云天明穿成林如海太岁官婿既然重生了,这个皇位必须我来坐异世召唤之帝者为尊大秦规划师未央金屋赋岳氏传奇之逆世护宋水浒:换天改道黄金时代,风云二十年三国:开局反了汉灵帝魔兽争霸之天下竞技隋兵霸途精灵之守灵人1855美国大亨神医毒妃逆天改命最强黄巾大明永乐,从教导皇孙开始水浒:灌口李二郎传我就是能投进太子驸马逍遥小地主大神,来淘个宝呗!明左回到原始社会当大酋长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重生之王爷的奋斗明末灾年,我有一个中药交易空间大唐:我辩机,誓死不从高阳回到古代搞工业错妻:入赘半年你说我认错媳妇了曹操刘备,那些美人是我的架空历史:从天道盘点意难平开始梁山之梦
趣趣阁最新小说:大秦:穿越成徭役,献药封丞相一枪定山河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大唐乱世:我靠武神系统称霸明末军火商,用汉阳造逆天改命虞朝的故事鬼王爷卧龙北伐:开局召唤万界名将商朝开局,建立千年世家我自己搞,新大魏!大明工业导师大梁好声音穿越之乱世明君我都还没开始,你们好感度就爆了双穿门,带着咱妈去历史做外交!晋商风云:蒲州王氏传奇铸运天秦穿越三国,系统却让我当反贼穿越明末争霸大海在大唐苟活三国之从成曹穆开始五姐扶我青云志,我送她们诰命身明末改革软饭硬吃?女帝夫君是苟王红楼:聚宝盆助我纳群芳穿越穆顺,三国第一肉盾大明执政官民国茶圣:从零开始建商业帝国成长之红颜助我我,刘协,三造大汉董卓刚死,朕就收了西凉军大明:系统太毒舌,陛下受不了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玄黄十二域双界穿梭:此门入大虞杀手崇祯蓝鸮之恋春秋风云,我乃华夏第一谋士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大唐风流小厨师隋唐:家兄程咬金这就是你的宿命大明:我朱老三,解锁吕布模版!最后的一位将军我,天罗煞星,镇守人间五十年铁血使节:一人灭一国别家皇帝追求长生,朕只求速死全球统一系统黑风寨主成帝路这个师爷很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