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初冬,窗外的老梧桐树叶已落尽,只剩下遒劲的枝干在冷风中挺立。周一上午,凌云刚走进办公室,刘建军就朝他招招手:小凌,刚才陈主任来电话,让你去局办一趟。
凌云放下公文包,有些疑惑:科长,知道是什么事吗?
刘建军笑了笑,拍拍他的肩膀:去了就知道,是好事。
局办公室在三楼东侧,凌云敲门进去时,陈勇正在批阅文件。见到凌云,他放下笔,直接说道:凌云,你的文字材料我一直在关注。最近局里文字任务重,需要加强力量。从今天起,你借调到局办工作,主要负责综合材料的起草。
陈勇说话干脆利落,没有多余的寒暄:你的工位安排在隔壁文秘室小赵旁边,他会带你熟悉工作。现在有个急活,明天要报市局的季度工作总结,你今天先把初稿拿出来。说着递过来一叠资料,这是各科室报上来的素材,你整合一下,突出重点,数据要准,做法要实。
凌云接过材料,感受到与在林政科时完全不同的压力。局办的材料要求更加综合,需要协调各科室的内容,还要准确把握全局工作重点。
他很快在安排的工位坐下,开始翻阅各科室报来的素材。林政科报来的林地管理数据与林业站的统计数字有细微出入;种苗站报来的育苗面积与财务科的补助发放记录对不上。凌云没有简单地拼凑,而是逐一打电话与各科室核实。
张工您好,我是小凌啊,看到林政科报来的林地管理面积是35万亩,但林业站报的是35.2万亩,想跟您核实一下哪个数据更准确?
小凌啊,35.2万亩是包括新造林地的数据,你用这个更全面。
核实完数据,凌云开始构思材料框架。他决定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林业产业、改革管理四个方面展开,每个部分都要有具体做法、成效数据和存在问题。
中午在食堂遇到林政科的同事,大家都关心地问起借调的事。孙磊打趣道:凌大手笔这是要高升啊!凌云苦笑:别取笑了,正在为季度总结头疼呢。
下午一上班,陈勇过来问进展:怎么样?有思路了吗?
凌云汇报了框架和重点,陈勇点点头:思路可以。但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生态建设部分要把今年新造林和抚育面积写清楚,这是市里考核的重点;二是问题部分要实事求是,不要回避矛盾,但也要把握好分寸。
得到指导后,凌云继续完善材料。下班时间到了,办公室其他同事陆续离开,他还在核对最后一个数据。赵健临走时提醒道:小凌,别熬太晚,局办的材料永远写不完的。
但凌云还是坚持把材料写完才离开。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回忆着这一天的经历,感受到局办工作与业务科室的不同:这里更需要全局视野,更需要综合能力,更需要准确把握分寸。
第二天一早,凌云把材料交给陈勇。他仔细审阅后,用红笔做了几处修改:整体不错,业务功底扎实。但站位还要再高一些,要从全县林业发展大局的角度来写;对政策的理解还要再深化;最后的部分建议再实在一些,要有可操作性。
凌云认真记下每一条意见,利用上午时间重新修改。这个过程重复了两次,直到下午三点,材料才最终定稿。看着那份被红笔修改过又重新整洁打印的稿件,凌云深切体会到局办文字工作的严谨与高标准。
在局办工作,凌云很快发现了规律。每天一上班,陈勇就会直接布置任务:凌云,今天把这个通知起草一下这份汇报材料下午要用,抓紧时间各科室报来的数据你核对一下,做成表格。任务一个接一个,节奏快,要求高。
有一次,县长临时要求听取林业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准备时间只有半天。陈勇直接把任务交给凌云:这是各科室报来的基本情况,下午一点前拿出初稿。
凌云一看,各项工作进展不一,有的顺利,有的遇到困难。在起草材料时,他牢记陈勇常说的既要报喜也要报忧,但要把握好分寸,客观反映每项工作的情况,对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也不夸大,同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汇报会后,县长对林业局的材料给予肯定,认为反映情况客观真实,提出的建议有针对性。
在局办工作,还要学会与各科室协调配合。起初,有些科室对凌云这个来催材料不太配合。有一次,森保站迟迟不报材料,凌云去催时,对方不耐烦地说:小凌啊,我们业务忙,你们局办就知道要材料。
凌云没有生气,而是诚恳地说:李站长,我知道您站里忙。但这个材料局领导急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咱们局的工作。您看这样行不行,我把框架发给您,您安排人填个重点就行,细节我来补充。
对方态度缓和下来,当天下午就把材料报来了。从此,凌云学会了换位思考,在要材料时总会先为对方考虑,提供方便,各科室的配合度也越来越高。
在局办工作两个月后,凌云已经逐渐适应了这里的工作节奏和要求。他发现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许多,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业务,而是学会了从全局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他也更加怀念林政科那种扎根业务的踏实感。
有时为了写好一篇材料,他仍然会下楼找刘建军或张工请教专业问题;有时也会特意去档案室查阅原始资料,确保每一个数据的准确性。这些在林政科养成的工作习惯,让他在局办的工作更加扎实可靠。
十二月中旬,局里召开年度工作总结大会。局长在报告中多处引用了凌云参与起草的材料内容,当听到那些自己反复推敲过的语句被局长用洪亮的声音念出,成为指导全局工作的要求时,凌云心中涌起一种奇妙的感觉——自己的文字正在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力量。
散会后,陈勇特意留下凌云:这几个月你进步很快,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但从业务科室到综合部门,不仅要会写材料,还要学会从领导角度思考问题,从全局层面把握工作。这是你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
当晚加班时,凌云收到刘建军科长发来的短信:今天的报告写得扎实,业务数据用得恰到好处,看来在局办锻炼很有成效。有空常回科里坐坐,大家都很想你。
看着短信,凌云不禁微笑。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熟悉的景色,心中感慨万千。从林政科到局办公室,从业务工作到综合材料,舞台变大了,责任更重了,但对林业工作的那份热爱和执着始终未变。
他知道,自己就像一块璞玉,在不同的岗位上打磨锤炼,逐渐散发出温润而坚韧的光泽。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服务那片他所热爱的绿水青山。
窗外,雪花悄然飘落,为远处的山峦披上了一层银装。凌云回到办公桌前,打开电脑,开始起草明年的工作计划。键盘敲击声中,他又一次沉浸在那片由文字和理念构筑的世界里,继续着他的匠心之路。
在局办的这些日子,凌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好的文字工作不只是华丽的辞藻和工整的对仗,更是对业务的深刻理解、对政策的准确把握、对实际的真实反映。每一份材料都是一次深入调研,每一次起草都是一次全面思考,每一处修改都是一次精益求精。
这种认识让他在工作中更加沉得下心、耐得住性。有时为了一个准确的表述,他会查阅大量文件;为了一个可靠的数据,他会多方求证;为了一个合适的提法,他会反复推敲。渐渐地,凌云写的材料扎实这个评价在局里传开了,连其他单位的文秘人员也常来向他请教。
但凌云始终记得自己来自业务科室,深知文字材料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推动实际工作上。因此,在起草每一份文件时,他都会思考:这个要求是否符合基层实际?这个举措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这个提法是否会产生歧义?
这种立足实际、服务实践的工作态度,让他的材料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既符合政策要求又切合工作实际。而这,正是他在林政科两年深耕的最大收获,也是他在局办立足的根本所在。
夜深了,办公室只剩下凌云一人。台灯下,他继续修改着那份明年工作计划,每一个数字、每一项举措、每一处表述都经过仔细推敲。窗外万籁俱寂,窗内只有键盘敲击声和纸张翻动声,构成了一幅机关文字工作者默默耕耘的画面。
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凌云用自己的笔尖守护着那片绿水青山,用自己的文字服务着林业事业的发展。这条路还很长,但他已经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