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东海市,已是后半夜。城市褪去了白日的喧嚣,只剩下路灯孤寂地亮着。
林默没回合租房,那里人多眼杂。他去了便利店,这个时间点只有阿明在值夜班。小伙子正靠在收银台后面打盹,脑袋一点一点的。林默没惊动他,悄无声息地进了后面的小储物间。
门一关,狭小的空间将他与外界隔绝。他摸出那枚钛合金铭牌,冰凉的触感从指尖传来,上面的“p-74-xray-9”字样在昏暗灯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这玩意儿像个哑巴证人,知道很多,却一言不发。
他深吸一口气,打开了那台加密笔记本。屏幕蓝光幽幽照亮了他的脸。他没有立刻去查那个序列号,反而点开了一个隐藏极深的文件夹,里面存着一些他早年整理的、关于父亲的零碎记录——不是那些惊天动地的秘密,而是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片段。
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段他自己手打的备忘录上,那是很多年前,他根据母亲偶尔的念叨和自己模糊的记忆拼凑出来的:
【约 1999 年春,父(林远征)曾提及,帮一位‘海上跑船的朋友’一个小忙,解决了其货轮动力系统的一个‘小故障’。母亲当时还笑他,一个教书先生还能懂轮机?父只笑笑,说‘朋友信得过,凑巧知道点门道’。此后一段时间,家中偶尔会收到不知名寄来的海鲜干货,母亲问起,父只说朋友答谢。】
“海上跑船的朋友”……“小故障”……“海鲜干货”……
林默的心脏猛地一跳。时间点!1999年春,恰好就在青州港事件之后不久!难道……
他立刻将注意力转回那枚铭牌。“p-74-xray”。他尝试将这个代码输入几个非公开的、但与全球航运和特殊工业设备相关的数据库查询接口,这些渠道并非绝密,但远超普通人的认知范围。
起初的几个数据库石沉大海。就在他准备尝试更激进的方法时,一个专注于老旧船舶技术档案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数据库,返回了一条模糊的匹配信息。
记录显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有一家注册在百慕大、业务不明的“奥申科技”(oceanic technologies),曾为其名下或合作的一系列特殊用途船舶(定义为“模块化科研\/勘探平台”)的设备,采购过一批符合“p系列”编号规则的非标零部件,供应商是欧洲一家以高精度液压和起重设备闻名的小众工程公司。
“奥申科技”……“oceanic”!与铭牌上磨损的字母吻合!
“模块化科研\/勘探平台”?林默心里冷笑,这名字取得倒是冠冕堂皇。什么样的科研平台需要用无磁性钛合金做铭牌?需要自带专业船员在夜间雾中秘密作业?
线索开始收拢。父亲所谓的“小忙”,绝不是什么解决货轮动力“小故障”。他极有可能是利用自己深藏不露的知识(或许涉及材料学、精密机械甚至更深奥的领域),协助那艘代号可能与“p-74-xray”相关的特殊船只,解决了其核心任务模块(很可能就是那两台怪异吊机所要处理的精密设备)在青州港装卸或调试过程中遇到的、真正的技术难题!
这个“小忙”的价值,恐怕远超想象。它确保了那次秘密任务的顺利进行。而那些后续寄来的“海鲜干货”,恐怕也绝非普通的谢礼,更像是一种隐晦的、持续性的回馈,或者说,是建立某种联系的开始。
父亲林远征,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被动的参与者。他可能是那次青州港行动中,某个关键环节的技术保障,是“酋长”和“海龙”都需要倚重的人物。他用自己的方式,播下了第一颗“种子”,或许就是通过这次“小忙”,与“奥申科技”及其背后代表的势力,建立了最初的信任和联系。
这,就是第一个“小忙”的真相。
它不是邻里间的举手之劳,而是一次切入全球隐秘格局的精准发力。父亲从未对他细说,只是用“小忙”轻描淡写地掩盖了背后的惊涛骇浪。
林默靠在冰冷的墙壁上,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父亲坐在老房子窗边看书的样子,温和,平静。谁能想到,那样一个看似普通的男人,随手拨动的,却是足以影响世界走向的齿轮。
储物间外,传来阿明迷迷糊糊起来查看冰柜的脚步声。
林默迅速收敛心神,将铭牌和所有电子痕迹清理干净。他推开储物间的门,脸上已恢复了一贯的平静。
“林哥?你啥时候来的?”阿明揉着眼睛,惊讶地问。
“刚来,看看夜班记录。”林默自然地走到收银台前,拿起记录本,“冰柜声音有点大,明天跟维修部说一声。”
“哦,好。”阿明不疑有他,打了个大大的哈欠。
林默看着窗外渐亮的天色,心中已是一片清明。
青州港的迷雾散去了一部分,露出了其下坚硬而惊人的真相基石。他知道,找到“奥申科技”和那艘“p-74-xray”关联船只的最终去向,将是揭开父亲更多秘密的关键。